爱国就玩真的

忙碌的工作闲下来,还是会惦记着看一看陈丹青的《局部》第二季,总是想着离艺术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陈先生的节目是个很好的参照,业余点谈才容易指向专业。第二季的内容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噱头,陈先生就在馆里聊着演着,倒不是什么新做法,而是在理念上,让我比较亲近。陈先生把博物馆当做他的大学,说是三十年过去了他还没有从博物馆毕业,这就是非常有素养的表达。一是用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大学》的名头,指向厚重的俄罗斯的文学艺术,陈先生那一代人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可这事搁到今天,在美帝国主义的文化象征里谈“我的大学”岂不好玩;二是大学早已经没有当初的效应了,什么一个大学生就是文化知识的代表,现在诸多的大学及大学生都是产业,你不是大学生都要把你逼成大学生,交完钱后,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以为陈先生用当时的语境来讽刺现在,他总说自己没有读过大学,没有毕业,可是他的名气威望确实与日俱增,谦虚后面透着狡黠,好玩也不好玩,但是我们都得承认我们都没有毕业,学习艺术这件事哪能毕业,哪能有什么权威呀,特别是面对纽约大都会这般的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然好。他的经典作品太多,他的脉络很清晰,历史有来头,功能很是齐全,可节目我看着看着,就失去了兴趣,陈先生的语言依然很好,他依然想把握一些对应的关系,什么规范与偏离,昏睡与醒来,尽量想谈出些新意来,可他的大前提还是依托着西方美术史,还是那几个信得过的艺术家,节目的噱头依然落在了多么费劲而奢侈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拍了三个晚上,然后整理剪辑,以自由地穿梭在无人的美国博物馆里而自豪。我一点也不想谈中国的《易县的罗汉》和《离开寺庙的药师图》为何会在美国,里头爱国的问题再去纠缠就显得浅薄了,怎么把作品要回来,要回来放哪?这些问题我都不愿意去想,因为在《局部》第二季播出没几天,美国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实施了导弹袭击,叙利亚不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清楚导弹打过来是要死人的,这些人没有犯错,废墟里活着的孩子满是伤痕,哭诉企盼一点用都没有,导弹还是过来了。

过去有人说中国人内耗,自己人阴谋阳谋,斗不停,没出息。我以为是文化牵扯出来的劣根性,书画、音乐等艺术没有很好地带动全民教育,更别提什么博物馆教育了,都浮在了表面,可现在看来,这种内耗也没有什么的,我也不想提什么老掉牙的劣根性,中国人活的挺好,至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打别的国家。而有着所谓文化象征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美国,有大英博物馆的英国,有卢浮宫的法国,说打就打,一点也没有顾忌,建这么好的博物馆有什么用呢,文化有什么用呢,美育有什么用呢?我相信这些背后指挥的政治军事人才一定都进过馆,入过宫,美其名曰受到过艺术教育吧,可那么多的经典,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都没有熏陶感染到他们,约束限制到他们,他们说打谁就打谁,他们的强大不是为了保护与建设,而是为了所谓的利益,所谓的权谋,文化在这些人面前只能是装饰,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不相信什么战争美学、暴力美学,这样的美学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怎么可能美起来,美不应该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美应该回归真、善、美。

有了这般情绪,我再来看电影艺术,姑且凭着其高票房称其为艺术的《战狼2》与《红海行动》,我都看不明白这般虚假的爱国情境是怎么火起来的,这种虚假不是指电影本身艺术的虚拟感,而是指情节设置的突兀。好的故事情节一定是所有条件指向主人公必然的选择,故事的铺垫及发展,人物的性格及关系等促成的某种逻辑关系,方能体现本质性的问题。当然,如果我们停留在《战狼2》里的坦克大战和《红海行动》里完成任务时,受伤士兵把肠子捧出来的刺激视觉之感,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两部片子搁在一起说,只能说是在面上呈现着爱国情怀,红旗飘洒。国际争端,解救人质,可都把事件逼成了一个小格局,由于种种条例,国家不能支援,只能靠几个人去完成任务,然后烘托英雄主义,捎带着体现人文感,那就是用多条性命来换回一条性命,从而完成这个任务值不值得的问题,尽管理念难新,可我以为还是值得。过去斯大林说过:一个人的死是个悲剧,千百万人的死却只是一个统计数据。斯大林懂军事,那个国家也懂军事,这句话里有非常要命的人文命题,细化点,就指向了——你不完成国家给你的任务,怎么说明你爱国呢?爱国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国家委派的任务如果错了该怎么办,国家真的会在乎你的命吗,不知道,可家人真的会在乎,死的人都有父母呀,国家在哪里?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是问题,得不到任何的解决,爱国谁都会,然后呢,该怎么做呢?

这两部片子都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视觉效果皆往国际上靠,其爱国情怀也要靠外国某种氛围来衬托。《战狼2》的美国动作导演表示吴京很难应付,只顾把动作拍得好,经常忽视自己的安全,而美国的团队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十分在乎,连动物的安全都特别在意。吴京说是美国用工业化的模式拍戏,而我们是用生命在拍,孰是孰非,好有意思的对话,我只是希望哪天美国真的打过来了,《战狼2》真的能成为战狼,哪怕是精神上的。而《红海行动》里提到的索马里海盗,割喉的恐怖分子,其实现实比电影残酷多了,我只能说优秀的军人定是爱国的代表,有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把生命置之度外去救人,于国于民都是真英雄。

“中国护照或许不能把你带到世界各地,但永远可以把你带回中国”,电影广告词前半句说的是事实,后半句说的是理想。电影盲目的煽动,我只觉得最终受益的是电影人及影星。回过头来看这般爱国的电影,我着实没瞧见什么爱国的实际内容,我只被票房数据所惊呼,动不动就是几十个亿,钱在当下的中国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背后都是每个人的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就当票房是真的,大家都得掏钱来电影院看这些电影,非常仪式也非常戏谑,我还是倾向“一个人的悲剧”。在人文体验上,我相信直觉也不相信数据。数据看上去很科学,其实背后都是人主观的判断与意念,数据再怎么强大也不能忽略个体的感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