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杂谈(四四)

盲目追求“无条件的爱”是对爱和关系理想化的一种幻觉

01

一个人可以放弃自我,但自我不会自我放弃,

所有被压抑的一直在呼喊,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02

有些人在倾尽全力活着,有些人却觉得生不如死,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我觉得能过着平安平淡的日子就是福气,珍惜这样的每一天,因为这真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容易。

年龄越大,体会越多越深的一个词是“不容易”。

03

作为孩子,自我价值感/配得感源自于父母的爱,作为成年人,付出和承担构成了自我价值感/配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己付出多少配得到多少自己心里都有数。

给得失以足够的时间空间,一个人所得一定是Ta该得的,和聪明才智运气都无关,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精准地衡量着一切,它就是良知。

04

个性之中糅合了各种共性存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中各种共性的比例不同,所以形成了个体的差异性。

不论多么有个性,也逃脱不了共性,这个真相让想特立独行很想追求个性的人是多么失望。

让人可以感到安慰的是没有两个人会具备一模一样的共性配比,不过这也意味着个性的普遍化:即使你啥也不做,你还是独特的个体。

05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我在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过程。

父母不是天生的,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并且往往是伴随着孩子的“问题”成长,孩子的“问题”是一把钥匙,也是成长的契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多的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践行。

06

“无条件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盲目追求“无条件的爱”往往成了“希望他人对自己无条件付出”,或者是“希望从他人那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爱”,这是一种对爱和关系理想化的幻觉;

自己对自己都不会有“无条件的爱”,何况要求他人给自己“无条件的爱”;

能够自我接纳,自尊自爱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0)

相关推荐

  • 别怨孩子学习不给力,学霸孩子的共性,都在父母的早期教育里

    别怨孩子学习不给力,学霸孩子的共性,都在父母的早期教育里

  • 失败父母都有的5个共性,你能得多少分?很多父母都没勇气亮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想了解孩子的父母是怎么样的人,其实看看孩子就差不多能够知道了,毕竟优秀的父母不会把孩子培养得太差,而失败的父母通常也不会出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但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不自知 ...

  • 晴雯的诘问 | 韩乾昌

    晴雯死前是不甘的.她的不甘在于至死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何罪.她搞不懂为什么啥都没做的反而比啥都做了的还该死.她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问了宝玉十万个为什么. 但她等不到回答的.等不到回答的晴雯做了芙蓉花 ...

  • 浅析人的个性与共性及其关系

    海边沉思 通常,观察什么观察对象的距离.角度和层面不同,其获得的感知印象也会不同的.换句话说,目的.思路和方式的不同,获致的认知底蕴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们若想对人与人群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一般而言 ...

  • 湘霞|杂谈(六三)

    · 图1 ·   成材是以成人为基础的 01 "付出了就有回报"和"付出了就马上有回报"是有区别的, 很多时候因为"付出没有回报"的心灰意冷 ...

  • 湘霞|杂谈

    JOURNEY 杂谈 Life is like a journey 关系中当然是有利益考量的,但获利却是建立在一些非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譬如:信任,品质,付出,真诚......等等. 一个唯利是图,急功 ...

  • 湘霞|杂谈(六二)

    2021/3/5 01 艺术在达到"忘我"之境才能上升为艺术,还执著于"我"便只能为"技"与"术",而无法进入" ...

  • 湘霞|杂谈(六一)

    湘霞|杂谈(六一)

  • 湘霞|杂谈(六零)

    湘霞|杂谈(六零)

  • 湘霞|杂谈(五九)

    杂谈.59 01 对于自己过去的历史:沉溺与追溯,自我探索有着本质的区别. 沉溺是享受迷醉其中并不想出来,停滞固着: 追溯和自我探索是自己理解自己,看见自己,抱持自己进而成长自己的过程. " ...

  • 湘霞|杂谈(五八)

    内耗不仅存在于意识,也存在于潜意识 01 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己的存在感是通过痛苦来体验的:生病,意外,贫穷,吸毒,酗酒,危险,绝望--选择将自己不断置于这类境地重复体验它们带来的高强度的刺激带来的快感 ...

  • 湘霞|杂谈(五七)

    湘霞|杂谈(五七)

  • 湘霞|杂谈(五六)

    湘霞|杂谈(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