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仲景先生的一场“人工造雨”
白虎汤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石膏清金退热,知母润燥泻火,甘草、粳米补中化气、生津解渴。
“人工造雨”这个词听倒是听了很多次,可到现在小水牛也没有正儿八经瞧见过一场人工雨,当然也可能见过,但因为分不清楚而错过了。连人工雨都没见过,当然我就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个人工造雨法。说来就是这么惭愧,生活在2000年前的仲景老师深谙此道,而且还易如反掌,不必用什么机器,也不必费什么人工,他只往空中撒了几味药,只见天空顿时狂风呼啸,乌云密布,不一会儿,雨就哗啦啦下了。是不是很厉害?
你们猜,他撒的这几味药是什么?第一味,知母。知母禀天地至阴之气,味苦气寒,最擅滋补金水之阴。满身至阴之气的知母被食入体内后,随即飘到上焦,聚在一块儿化成一大团充满水汽的云雾,乌云首先就出现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知母吃进肚子后,通过运化,会飘到上焦,成了一大团湿润、清凉的云雾。
第二味,石膏。石膏质刚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性味大寒。当石膏通过脾胃运化后,其辛寒之气就成了一阵非常寒冷、湿润的寒风,直刮到上焦。石膏这寒风来到肺中,便吹进了知母这朵大云,只见云里的水汽迅速聚拢凝结成雨滴,乌云散落,雨就这么下了起来。
润燥泻火的知母滋阴成云,清金退热的石膏寒水化雨,两者同心协力,就在我们的体内造了这么一场冰凉无比的雨。好玩的事情来了,我们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要一场雨,现在石膏和知母在一起鼓捣了一下,就把雨给下了,那这白虎汤余下的两味药是来干吗的?这炙甘草和粳米还有啥意义,这不是多余的吗?
不要急,我们先按照惯例介绍下这两药的药性。炙甘草,甘温培土而补虚;粳米,和中益气而生津。这两者合一块,有温中益气之功。啥叫温中益气呢?简单点说,炙甘草和粳米在一块儿,可以温暖中土,增益阳气。看了这介绍,是不是觉得更奇怪了?如果炙甘草和粳米是多余的,纯粹就是用来凑数的,那多少还可以理解,因为现在很多人就老干这种事情,不管开什么方,都喜欢在后面加点儿像红枣、党参、甘草这类连他自己可能都不知用来干啥的药,所以见怪不怪。
但一看炙甘草和粳米在这就不是多余的,更像是来捣乱的。我们都知道,病人现在是阳热熏天,不清热也就算了,还增益阳气,增个啥阳气,还嫌不够热吗?这仲景老师是什么意思呀?你们说,这仲景老师到底是要干啥?说出来可能会吓大家一跳。不,我想起码会吓两跳。
你们知道为什么仲景在这会用温热助阳的甘草和粳米吗?大家注意了,因为他老人家发现温热助阳的炙甘草和粳米,在这能够帮助知母、石膏清热散火,能够增加清热的效果。是不是吓了两跳?温热助阳的药可以助清热,增加清热效果?这也太夸张了吧,超出常理的夸张呀!说实话,是挺夸张的。可是仲景老师这个天才而夸张的设计,通过临床的验证却是完全正确的。在临床上,人们在用白虎汤时,发现如果不用炙甘草和粳米,只下知母、石膏,清热效果就很一般,可是再往里投一点儿炙甘草和粳米,清热效果马上显著加强,效果是肉眼可见的好。
怎么样?就是事实摆在眼前,还是不敢相信,对吧?热药可助清热?生个火堆反而能让屋子变得更凉爽?这未免太夸张了吧?其实事情说来也没那么夸张,不仅是炙甘草、粳米在这可以助清热,换其他温热之药同样有这个作用(只要不要太热)。这些热药在这里之所以有助于清热泻火,其实与知母、石膏等这些寒凉药的一个共同缺陷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热气上火是一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阳气本性炎升,只要人熬夜不睡觉,多吃几根羊肉串,伤了津液,助长了火气,使得心火不能顺降,反蹭蹭逆腾而上,上焦就会病热。可你们知道吗?上火很容易,要很好地清火其实没那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清热散火自然要用上知母、石膏这样的滋阴寒凉之药,热者寒之,阳者阴之嘛。可是阴性重浊,所有阴寒之品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太容易顺着阴沉之性往下跑。什么意思呢?就拿石膏和知母来说吧。我们说它们一个滋阴成云,一个寒水化雨,对吧?这两者入人体内后,很容易就会化成一场雨,这雨也马上就会哗啦啦地下来。
这就有个问题,下得太快、太容易了,因此知母、石膏往往还没等寒凉的药性在上焦彻底发挥作用,就全跑到下面去了,这样一来,清热的效果就不是很好。大伙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吗?简单地说,这寒凉的药,因为阴性重浊,很容易就会跑到下焦去,这样就不能好好地在上焦清热。这就是纯用知母、石膏等寒凉药,清热效果未必很好的原因。现在加入了温热助阳的甘草、粳米,寒凉药这个喜欢下跑的缺陷便可以得到很大的弥补。
大家看,你知母、石膏是阴性沉降的,只喜欢往下沉,不喜欢往上走,对吧?可粳米、炙甘草是温热的,是阳性喜升的呀。因此,当甘草、粳米与知母、石膏一同进入人体后,就会发挥它们的阳升之性协助(也可以叫胁迫)知母、石膏升散到上焦。雨水老降得太快,温热阳升的粳米和甘草就起一个“扬雨”的作用,他们就像一个大勺子一样,会把要降下来的雨,直接又给泼到上面去。
这样便可以使知母、石膏这寒凉的雨露尽量多待在上焦,这样上焦的阳火就可以充分得到清解,整剂药的清热效果别提有多好了。这就是粳米、炙甘草在这能增加清热之功的原因。大家记住了,治疗阳盛上热病人,当然不可以单纯用温热助阳的药,那是火上浇油,会要命的,可是用寒凉药物治疗时,就可以加点温热药,因为温热药会发挥阳升之性,将寒凉阴药尽量升到上焦,尽量送到最需要清热的上焦,从而使清热效果更好。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彻底拿下来,收纳为以后行医路上的主要法宝之一,因为这很实用,而且用的机会也很多。
要知道张景岳老师那两句震古烁今的名言之中的一句——“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知母滋阴成云,石膏寒水化雨,粳米、甘草温中“扬雨”,四者合力造就了一场“操万全之术的雨”。只见白虎汤一用,一场从天际开始、冰凉滋润的雨就这样下了起来。凉雨洒落——霸占在右降之路上的所有躁动异常的邪火统统被洗刷于下,肺脏、胃腑一下就爽朗了起来。阳火被清降于下,不再浮散于外,所以人的体热消退下去,汗也不流了。雨润万物,大地重回湿润,口渴舌燥、鼻干目赤的问题也都随之而去了。一场大雨,挥去了人所有的不适,带来了解脱、快乐和健康。
本文摘自《疯狂的伤寒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