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石窟寺及石刻(2)
本篇要目:
******************************************
11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唐至清 江苏省无锡市
12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
唐至宋 浙江省长兴县
13安国寺经幢
唐 浙江省海宁市
14法隆寺经幢
唐 浙江省金华市
15齐云山石刻
宋至清 安徽省休宁县
16栖云洞造像
宋至明 福建省罗源县
17显应宫泥塑
明至清 福建省长乐市
18灵济宫碑
明 福建省闽侯县
19秀峰摩崖
唐至民国 江西省星子县
20泷冈阡表碑
宋 江西省永丰县
******************************************
11.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无锡惠山北麓惠山寺内。建筑始建于唐大历九年至十二年间(公元774—777年)。无锡县令敬澄开凿的惠山泉,因茶圣陆羽品评而得名“天下第二泉”,此后因泉构园,以水成景。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形成现存格局。由于唐李绅、皮日休,宋苏轼、黄庭坚、蔡襄、秦观、杨万里,元赵孟頫、明文徵明等多位名人的题咏、绘画或书法题刻,宋徽宗赵佶、高宗赵构,清帝康熙、乾隆等多次巡幸品泉,二泉庭院在一千多年间踵事增华,风景益胜。
二泉庭院以名泉为核心,结合自然山势作随机布置。中轴线上有二泉亭、漪澜堂及自成体系的泉井、流泉和池沼。旁缀太湖石峰、嶙峋假山及名贵花木,形成精致优雅的园林。而名人碑刻则起了点化画面、提升意境的作用。二泉亭歇山式,方形,亭壁嵌赵孟頫书“天下第二泉”石匾。亭园北侧粉墙上,镶嵌清王澍撰书的“天下第二泉”刻石。因为二泉印月,天下第二泉名气之大,远远超过天下第一泉。
唐武宗会昌(814-846)年间,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长安,喜饮二泉水竟然责令地方官吏派人用驿递方法,把三千裏外的无锡泉水运去享用。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讽喻道:“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宋徽宗时,亦将二泉列为贡品,按时按量送往东京汴梁。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临惠山,品尝过二泉水。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
顾渚贡茶院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产于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唐代贡茶。唐大历五年,始贡五百串;至会昌中(841-846年),岁贡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制作贡茶时,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据宋嘉泰《吴兴志》引《统记》载:“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岩后,曰顾渚。石斫射而左悬臼,或耕为园,或伐为炭,惟官山独深秀。
归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自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又说:“袁高、于、李吉甫各有述。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刺吏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禅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烹蒸涤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到了元代,贡茶院改为磨茶院,院址移至水口。如今,顾渚贡茶院虽废圮,但院址遗迹依然可辨。现其旁立碑,以告后人。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安国寺经幢
安国寺经幢为该寺坐落在北寺巷底,与安澜园遗址僻邻。安国寺俗称北寺,建于唐开元元年,初名镇国海昌院,宋大中祥符间改名安国寺,现仅存三座唐代石经幢和罗汉堂石碑。分别凿制于唐会昌二年(842),会昌四年(844),咸通六年(865)。会昌二年凿制的经幢高5.8米,周长4.4米。会昌四年凿制的经幢高6.2米,周长4米。这两座经幢上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咸通六年凿制的经幢高7米、周长4.6米,从底部到顶端共有19个层次,每一层次造型不同。幢下部为两层重叠须弥座、因浮雕蟠龙,故别称“系龙幢”。这三座经幢的须弥座、幢身(八面)、幢盖、所雕人物花卉等图案,都极精致。
安国寺经幢,原位于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东、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南座(咸通六年建)石经幢最为巧,高约7米,从底座到顶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个层次。座身镌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龙等图案,座幢以仰莲承托幢身,周围勾栏、腰檐、斗拱等均为石构仿木构,出檐深远,翼角起翘,勾头滴水,真实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的特色,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石构仿木经幢。唐会昌二年的经幢高5.8米,下层围径4.4米,经柱高1.3米,周围2米。
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威武传神,观音像和礼佛图的刻划也很细腻,其和唐会昌四年经幢均为十六层,由须弥座幢身和仰覆宝珠等组成。幢身有流云托座,雕刻形象生动。三经幢都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经幢形态优美,冠于浙江,是艺术价值相当高的珍贵文物。在安国寺遗物中还有《盐官道场住世五百大阿罗汉》石碑等。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安国寺经幢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法隆寺经幢
法隆寺经幢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钱寺村,始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法隆寺曾经名为金钱寺有“先有金钱寺,后有金华府”一说,目前寺庙已经毁坏,仅存经幢。经幢部分埋于地下,地面部分高约6.3米,呈八角棱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
寺早已毁,仅存经幢,俗称金钱寺经幢。平面八边形,残高6.30米。幢基为两层须弥座,底层须弥座束腰每边浮雕金刚力士像,均作两手举托经幢状,雕像怒目圆睁,形态生动;上层须弥座束腰镌舍财造幢的善男信女姓名,依镌刻的字迹与称呼判断,非同时所刻。上为莲瓣丰满的仰覆莲,其上安置高1.75米的幢身,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建幢记。建幢记中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建幢时间。
幢身之上有宝盖、连珠、仰莲、勾栏、腰檐等构件。宝盖八角形,每角雕出一个兽首。连珠浮雕迦陵宾迦或共命鸟,均作人首身,鸟翼尾,舒肢展翼,呈飞翔状。仰莲三层,莲瓣丰满,雕琢精细。勾栏用整石雕琢,短柱四周雕经变故事。华盖底面浮雕四位伎乐天,神采各异。顶已毁。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法隆寺经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齐云山石刻
齐云山石刻位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的齐云山上,该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故谓之“齐云”。景区有36奇峰,73怪岩,24幽涧,还有诸多的洞、瀑、泉、湖等自然景观,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题联赞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如此胜境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和香火信徒,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被能工巧匠们镌刻于青石和悬崖峭壁之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齐云山碑刻及摩崖石刻”,为齐云山人文景观最主要的内容。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始兴于唐。宋、明间香火极盛,游人如织。宋至民国间,游人香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及碑刻据史料记载有1400余处。其中年代最早的为北宋大观和南宋绍熙年间的石刻,数量最多的为明、清两朝石刻和碑刻,其文字内容受“新安理学”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融儒、道、佛三教为一体,书法有楷、行、草、隶、篆诸体俱全。大字丈余,小的尺碑千文,文体有诗词、传、赞、碑铭、赋记、颂、流文、表、会记及楹联、佳句等,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有的雄劲豪放,有的柔婉秀丽,有的刚劲傲骨,有的飞龙走蛇;或以气胜,或以姿长,内容涉及寺观兴建、自然风光等,涵盖了地理、宗教、经济等方面。刻文多出自徽州名人如汪道昆、查士标、汪由敦等文人之手,其雕琢者又都是徽州石工,刻功精炼娴熟,不失原作神韵,珠联璧合,展示了徽州文学和徽派石雕工艺相溶合的强大魅力。在众多的碑刻中,规模最大的是矗立于玉虚宫左紫霄崖下的《紫霄宫玄帝碑铭》,高达760厘米,宽140厘米,为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所撰写,文笔流畅,书法工整苍秀。崖刻题字,尤以“天开神秀”、“齐云胜景”、“亘古齐观”、“寿”等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齐云山石刻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栖云洞造像
栖云洞造像位于福建省罗源县凤山南部、莲花山圣水寺侧。洞形如钟,占地36平方米,洞内明亮,绕石壁砌筑的石台上有石雕十八罗汉和观音坐像。石刻制作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高者84厘米,低者75厘米,具有五代石刻风韵,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栖云洞为天然石洞,形如巨钟罩地,中有澄心井,高1.3~2.85米,方广37米内置石雕罗汉像18尊,围壁列坐,其中16尊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刻,2尊为明代所补。另有石雕观音造像1尊。造像高0.75~0.84米不等,形态各异,造型美观。洞壁尚存摩崖题刻9段,书法遒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栖云洞造像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显应宫泥塑
显应宫泥塑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显应宫泥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仙岐村。出土彩绘泥塑神像共计44尊,分布在前后殿的五个神台上。后殿正中神台祀本地主神“大王”,东侧神台上的神像在挖掘出土前已离开台位,西侧神台祀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靖姑夫人。前殿东侧神台上供奉海神妈祖天妃。
后殿正中神台祀本地主神“大王”,东侧神台上的神像在挖掘出土前已离开台位,西侧神台祀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靖姑夫人。前殿东侧神台上供奉海神妈祖天妃。
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殿西侧神台上供奉的群塑,居中者,人们称之为“巡海大臣(神)”。(福州话中“神”与“臣”同音),其左侧一尊为番人形象,余尊与居中者一样均着明代太监特有的服饰。长乐是郑和下西洋庞大舟师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民间以“十洋成市状元来”歌颂郑和下西洋对民乐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至今长乐还有郑和留下的众多珍贵遗迹。
2003年2月经专家考察认定,主神原型确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显应宫泥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灵济宫碑
灵济宫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鳌峰山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年青圃青草医曾神孙因为永乐皇帝治好疑难重症“背袱毒疮”,推言医术妙方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两王”神授拨请,永乐帝痊愈后,为表彰“二王”救命之功,在青圃择地建灵济宫,特御制灵济宫碑。该御碑坐落于灵济宫内进门南侧,坐东朝西,具有明代官式风格,是福建省现存唯一一处最大的御制石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御碑乃为福建之最,为全国罕见之文物。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出征,因疲惫劳累,身患疑难痼疾,虽经“用药百计,罔底无效”,病情不见好转。相传某日,他梦见“二王”(徐知证、徐知谔)施济妙药,于是寻方敷服,身体痊愈。永乐十五年,成祖为“答神鸿庥”,诏令一批宫匠抵闽,大规模重建二王庙宇,并亲笔御书“灵济”宫名,御制巨碑。
灵济宫坐东朝西,依山势叠建。重建后有三重门,六宫殿。现存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围墙内有前、后、正、偏殿堂、宫厅、宫苑,有可容纳千人的石铺廊埕、御碑亭、钟鼓楼、金鳌门牌坊、法堂、客舍等。明代,凡官员莅临此处,一律要在宫前下马、下轿躬行。随后又经清康熙、民国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几次修葺,使灵济宫以其建筑风格独特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皇朝的重视,令人敬仰。御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碑顶呈半圆形,盘纹青龙图案框边,碑座雄卧石雕龟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堪称一绝。
据《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龟趺当年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连同巨碑,上盖为亭,为福建省之最全国罕见之文物,传说此龟为龙子其为民间高人协此处的青圃村人用石碑封印于此。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灵济宫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秀峰摩崖
秀峰摩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麓星子县境。秀峰是庐山名胜区组成部分。以山水秀丽,石刻遍布著称。
即帝位后建开先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禅林之冠。附近有石刻一百余方。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
寺后古读书台上有宋书法家米芾子书碑刻,苍劲有力。读书台下左侧有唐书法家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宋书法家黄庭坚“七佛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
寺西有清康熙帝书“秀峰寺”和雍正帝书“酒雪松”二碑。月门前漱玉亭有宋文学家苏轼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青玉峡泻入潭中,两崖石壁、水潭四周和溪石上有历代名人书刻七十余处。其中,以龙潭石壁上宋书法家米芾书“青玉峡”“第一山”最为珍贵。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秀峰摩崖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泷冈阡表碑
泷冈阡表碑,碑石为山东青州青石,高212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通体为墨绿色。泷冈阡表碑是欧公任青州太守时护送母亲郑氏灵柩归葬故里凤凰山泷冈时所立的墓碑,至今有近千年。
泷冈阡表碑亭正中竖立着《泷冈阡表》碑石。碑石正面刻《泷冈阡表》,背面刻《欧阳氏世系表》。“泷冈阡表”4个大字横刻碑额,每字见方16厘米,正文竖27行,共1116字,每字见方2厘米,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
。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不事修饰,全面地反映了欧公的书法艺术风格,也饱含欧公的刚正情性与仁孝品格,只因欧公的文章名冠天下,其书法艺术为文名所盖。
碑文《泷冈阡表》为欧阳修亲自撰文手书,为其叙述家世、缅怀父母恩德之作,是一篇教育后学晚辈宽简治政、严谨治学、仁爱处世的优秀典范作品,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被称为千古至文。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准泷冈阡表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