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4公孙丑章句下诗解3收馈必义有过知改
《孟子》卷4公孙丑章句下诗解3收馈必义有过知改
题文诗: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不受;
馈七十镒,于宋而受;馈五十镒,于薛而受.
前不受是,今之受非;今之受是,前不受非.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答曰:其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
为兵馈之;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是货贿之;焉有君子,可以货取?
君子爱财,取之必义.孟之平陆,谓大夫曰:
子持戟士,一日而三,失其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孟子问曰:然则子之,失伍亦多;
凶年饥岁,子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
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吾,之所得为.
孟子问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者,
则必为之,求牧与刍;刍而不得,反诸其人?
抑亦立而,视其死欤?曰此吾罪.孟子他日,
见于王曰:为王都者,臣知五人;知其罪者,
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
有过能知,知错必改,义以正己,仁以爱人.
【原文】
陈臻1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2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3,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4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5;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6也。无处而馈之,是货7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译文】
陈臻问道:“过去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馈赠七十镒,您受了;在薛,田家馈赠五十镒,您也受了。如果过去不接受是对的,那今天接受就错了;如果今天接受是对的,那过去不接受就错了。在此,老师必居其一。”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正要远行,对远行之人一定要送些盘缠,他说:'奉上些盘缠。’我为什么不受?在薛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要戒备,他说:'听说您要戒备,奉上些钱买兵器吧。’我为什么不受?至于在齐国,却没什么理由。没什么理由却奉送钱财,这是贿赂我。哪里有正人君子会被贿赂收买呢?”
【注释】
(1)陈臻:孟子弟子。
(2)兼金一百:兼金,好金,其价兼倍于一般者;古之所谓金,实际上是铜。一百,一百镒(yì);一镒重二十两。
(3)薛:齐靖郭君田婴封邑,本来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后亡于齐。
(4)是:对,正确。(5)赆:音jìn,送行者赠给别离者的礼物。
(6)处:引申为“理由”。(7)货:贿赂。
【原文】
孟子之平陆1,谓其大夫2曰:“子之持戟之士3,一日而三失伍4,则去之5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6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7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8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9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当地长官说:“如果你的战士一天几次擅离职守,你杀掉他吗?”答道:“用不着几次〔,我就杀掉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的失职也很多了。灾荒之年,你的百姓,年老体弱到沟壑中去等死的,青壮年到四面八方去流浪的,将近一千人了。”答道:“这不是距心力所能及的。”孟子说:“比如有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找牧场和草料没找到,是把牛羊退还原主呢,还是站在那儿看着它们一个个饿死呢?”答道:“这就是距心的罪过了。”
后来,孟子朝见齐王,说:“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明白自己的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并将和孔距心的谈话对王复述了一遍。王说:“这个也是我的罪过呢!”
【注释】
(1)平陆:齐边境城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北。
(2)大夫:战国时的地方首长亦称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当时平陆大夫为孔距心。
(3)持戟之士:战士;戟(jǐ),古代兵器的一种。
(4)失伍:落伍,掉队。(5)去之:杀掉他。
(6)几千人:几乎有一千人;几,几乎。(7)牧:牧地。
(8)都:凡邑,有宗庙先君牌位者为都,无曰邑;但都、邑多通称。
(9)诵:背诵,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