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墓葬(7)
本篇目录:
**********************************
51.南汉二陵
五代 广东省广州市
52.藤桥墓群
唐至明 海南省三亚市
53.凉山大石墓群
战国至汉 四川省德昌县、喜德县
54.瑞峰崖墓群
汉 四川省青神县
55.塔梁子崖墓群
汉 四川省中江县
56.黄伞崖墓群
汉 四川省宜宾县
57.孟知祥墓
五代 四川省成都市
58.石城山崖墓群
宋至明 四川省宜宾县
59.泸县宋墓
宋 四川省泸县
60.交乐墓群
汉 贵州省兴仁县
**************************************
51.南汉二陵
南汉二陵博物馆选址康陵遗址以西依山而建,建筑面积约151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5亿元。集教育、研究、展示、文化休闲与公众考古四大功能于一体。馆内设南汉历史陈列馆、考古科研标本陈列室、公众模拟考古活动中心等。南汉为五代十国之一,由刘隐、刘岩兄弟所建。南汉二陵包括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岩的康陵。德陵位于小谷围岛,俗称“刘王冢”,有可能是岭南第二个地方王朝的陵寝。南汉二陵是国内已发掘的为数不多的五代十国王陵之一,
南汉二陵是指南汉烈宗刘隐的陵墓南汉德陵。位于小谷围岛,俗称“刘王家”。陵墓规模较大,有可能是岭南第二个地方王朝的陵寝。据有关专家推断,此墓为南汉国奠基者刘隐死后,其弟刘岩称帝,追尊为襄帝,墓号为德陵。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于岭南的一个独立王朝,前后经历了55年的时间,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是岭南地区继南越国之后的第二个地方政权。此次发现的南汉德陵和康陵,是南汉考古的重要收获。经发掘,德陵虽未发现陵园建制,且墓室被盗,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属官窑制品无疑。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遗址建成遗址公园:各级文物考古专家经过多方论证后建议:康陵、德陵、明石人石马墓和清初炮台群这四处遗址,代表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显示出小谷围岛深远的历史背景,是大学城里重要的人文景观。专家建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核定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成为其他校园所没有的、独具一格的“园中之园”,即校园中的遗址公园。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南汉二陵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2.藤桥墓群
藤桥墓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是一处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古墓群一直延伸到陵水与三亚市交界的陵水湾畔海滩上,共发现墓葬45座,以其特殊造型、丧俗、文字、图形等以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于世。
1987年,海棠湾镇东溪村的三名村民承包了海边一片荒地种植海防林,他们在用推土机清除沙丘地里的杂草时,发现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珊瑚石,再仔细看时发现有阿拉伯文。于是将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至此,藤桥墓群重现世人面前。通过考证,确认该墓群是唐末时期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藤桥墓群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坟茔的上限可为唐代,而晚期坟茔则至元代。此遗迹的发现,跟中国的史籍记载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称雄海道的年代完全吻合。
2006年05月25日, 国务院批准藤桥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3.凉山大石墓群
大石墓群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在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诸县市皆有分布。德昌县王所大石墓群与喜德县伍合大石墓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且最为典型的两处大石墓群。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是凉山最具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对这种只分布于凉山,为凉山所独有的古代文化遗存的调查与发掘主要开展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上个世纪70年代四川大学历史系童恩正、四川省博物馆赵殿增组成的流域调查考古队,到西昌礼州镇进行新石器遗址发掘。他们发掘时发现,新石器遗址上一座墓基由众多巨石组成,搬除巨石后,出现的土陶和人骨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明白发现了一种珍贵的古墓。这种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顶部以巨大的墓石覆盖,这种古墓遂被称为“大石墓”。大石墓用巨石砌成,墓室挖在地下,为狭长方型,一般长约6-8米,最长可达14米。墓室一般宽0.8-1.2米,深1.5-2米。墓室的两壁和后壁用长方型大石竖立排列而成。墓室用巨石覆盖,一般5-7石不等,前方有一个窄窄的墓门,墓门用碎石封闭,墓顶露于地面。有些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前,还立着一块巨石做墓的标志。而这些建筑材料都未经人工加工,重者达万斤以上,轻者亦有数千斤之多。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也休想动它分毫。
2006年05月25日, 国务院批准凉山大石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4.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岷江西岸的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
1913年,法国人法占拉、狄格、色加兰等来瑞峰镇考察发掘。1982年,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实地发掘,出土了一座东汉建初元年至元和年间营建的崖墓,揭开了瑞峰汉崖墓的历史。由于瑞峰崖墓的石刻纪年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和五年(公元88年)、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等,再根据其墓葬形制,所以被确定为东汉崖墓,上限年代推至西汉晚期,下限年代不应晚于三国。现场看不到出土文物,可能转移到其它地方保存了,只在一座墓室的墓堂壁上看到两匹骏马的浮雕。在一座大型墓室的墓堂两壁上,明显还有装饰雕刻的遗迹,看着像菩萨,据说是宗教人物造像。
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55.塔梁子崖墓群
塔梁子崖墓群位于四川德阳中江县桂花村响滩河北岸“塔梁子”山腰上。2002年9月、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塔梁子崖墓群中的9座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批崖墓由墓道、墓门、主室、甬道、侧室、棺床、壁龛、灶台等组成,有单室、双室、多室等形制,以多室墓为主。
崖墓是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最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一种葬式,在山上挖一个洞,称为崖墓,俗称“蛮子洞”,几乎遍及全川各地。
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崖墓中刻有各种题材画像,或有不少彩绘,但从未发现过壁画。此次,中江县桂花村3号壁画墓的发现堪称崖墓考古的重大发现,因为其中首次发现了墨书榜题,其墓葬形制非常奇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墓。
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塔梁子崖墓群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56.黄伞崖墓群
墓群分布于宜宾县高场镇拥护村临岷江北岸。墓群共188座墓葬,分布于黄泥巴坡、印子坡至喳口崖东西长1.2千米,距江面高16~40米的坡壁上。至喳口崖东西长1.2千米,距江面高16~40米的坡壁上。1981年对崖墓中的15座进行了发掘,崖墓大都由墓道、墓门、墓室及壁龛等组成,极大型的墓还有享堂,呈前堂后室布局,门前凿立双阙。
墓室分为单室、双室或多室。墓不论大小、单室或多室,其门额或室壁之上一般都有浮雕柱头、斗栱、屋檐之类的仿木建筑图像。葬具多为石棺,少数为瓦棺,亦有石、瓦棺并用者,又有一室一棺和一室多棺之分。墓群为僰人在宜宾县境聚居时凿造的墓葬,对研究古代崖墓葬和汉代社会文化生活及僚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黄伞崖墓群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57.孟知祥墓
和陵即孟知祥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距北郊公墓西侧约0.5公里。长期以来,误传这是一座古代的砖瓦窑址。1970年冬,当地农民在改土中发现这是一座大墓。1971年春,由四川省博物馆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发掘,起初还以为是大型明墓,其后随着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及玉册残简的相继出土,始知为后蜀孟知祥夫妇合葬墓。
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
2006年,国务院批准孟知祥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8.石城山崖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分布于宜宾县石城山周围的双龙、横江、复龙三镇境内。墓群共177座墓,为宋至明代僰僚民族墓葬。崖墓分布在五个较集中的墓区,即天堂沟墓区、三十六臂山墓区、北斗岩墓区、雷打石墓区和黑石头墓区。
天堂沟墓区位于双龙镇五星村,44座墓,其中天堂沟23座,石盘上21座。崖墓分别凿造在石城山周围深丘山岩壁和一些独立的大青石上。墓室均为单室,室顶有藻井顶、平顶、拱顶和仿木屋建筑脊梁顶四种。石城山崖墓群是僰僚民族墓葬,对研究僰僚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葬制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2006年,国务院批准石城山崖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59.泸县宋墓
泸县宋墓群在泸县19个镇都有发现,总数100座以上,其中福集青龙、喻寺、奇峰相对集中,出土较多。2000年以来,由于多次发生宋代石室墓盗掘事件,才引起有关方面注意。文物考古部门初步调查后认为,宋墓石刻对研究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状况、丧葬习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是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宋代石室墓葬群。
泸县宋墓群主要是南宋中期的官绅石室墓葬,均为竖穴式、长方形单室墓葬,分别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石、墓门、甬道、墓室、壁龛、肋柱、棺台和后龛组成,墓葬系条石构筑,墓室大致为长3.5米、宽1.7米、高2米左右,墓顶有藻井式、盝顶式和人字形顶。墓葬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建造,石刻精湛,其中女将军造像是中国唯一发现出土的石刻珍贵文物。石刻题材丰富多彩,主要有七大类。
经过两年的研究,重庆大学张春新教授发现:在青龙镇3号宋墓石刻中,墓室左侧的武士造像甲胄披挂,左手握龙头装饰的板斧,右手抓住一个面目狰狞的小鬼,威严地守护着墓门。他的右肩背挂着一个箭箙,里面装有三支箭,箭羽朝上,箭簇向下。而右侧的武士则左手执弓,右手提着一支羽箭,他的右肩同样背挂着一个类似箭箙的东西。不同的是,这个器物为龙头造型,插在里面的3支箭均箭簇朝上。
2006年,国务院批准泸县宋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60.交乐墓群
交乐墓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雨樟镇交乐、龙树脚、云南寨、长庆四村,有古驿道经此。墓区占地广达9平方公里,拥有汉墓九十多座。1975年发现并发掘其中五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三类。1983年,长方形石室券顶的6号墓被盗挖出铜车马、摇钱树、连枝灯、提梁壶、陶抚琴俑等一批文物。1987年贵州省组织力量又清理发掘13座墓。其中14号墓为多室券顶,封土直径15米,墓壁残高2米。为男、女墓室并列的异穴同冢,由主、前、后、侧四室组成,占地百余平方米,为贵州最大的多室砖墓。
交乐汉墓中先后出土文物六百余件,质地有金、银、铜、铁、陶、玉石、漆木、琥珀等,器形有车马、俑、镜、壶、釜、钵、洗、碗、罐、盆、瓮、杯、盘、盒、案、奁、耳环、连枝灯、井、灶、屋、田园模型、动物模型、刀、剑、匕、削、镞、指环、手镯、条脱、印章、饰器及钱币五铢、货泉、半两。第14号墓出土“巴郡守丞”铜印,可知墓主为郡佐。6号墓出土的铜车马,马车通高76厘米,马通高116厘米,比巴郡守丞墓出土的车马更高大,国内罕见。同墓出土的连枝灯灯枝上吹箫的乐人头戴锥形帽,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它和铜车马、抚琴陶俑、提梁壶、摇钱树等均为中国文物精品。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交乐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