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片《拾遗保护——古琴》丨 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
《拾遗保护——古琴》第十八集
天津广播电视科教频道所播出的大型系列片
《拾遗保护——古琴》第十九集
天津广播电视科教频道所播出的大型系列片
《拾遗保护——古琴》第二十集
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字坚白,本江陵(今属湖北)人,后徙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为和川主簿。知忠州时适遇李顺起义,弃城走,贬崇阳令。真宗即位,复太子中允,改太常丞、直史馆,编修两朝国史。累官左司谏。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命为王友。储宫建,加吏部郎中兼左谕德。
崔遵度的音乐著作也在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代表作是《琴笺》。该著作对乐器、乐理、乐情都进行了精当的表述。 明确提出了“ 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对于乐谱在古琴上的演奏技法、合弦调配、心灵感应等方面的表述具有独特的见地。
如为了达到弦尽而音不灭的效果,他指出了六根琴弦相互呼应的要旨:'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他的这种音乐理论和演奏操作紧密结合的写法,弥补了同类著作的空缺。
赵抃,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但说起另一个人,大家一定知道——包拯。赵抃与包拯是齐名的铁面。
《宋史·赵抃书》中有记载:“ 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赵抃为官的时候,行李只有一琴一鹤。我们现在常讲的“琴鹤相随”,最早的起源,就是说的他。
赵抃的《次韵僧重喜闻琴歌》写道:
我昔所宝真雷琴,弦丝轸玉徽黄金。
昼横膝上夕抱寝,平生与我为知音。
一朝如扇逢秋舍,而今只有无弦者。
无情曲调无情闻,浩浩之中都奏雅。
我默弹兮师寂听,清风之前明月下。
子期有耳何处听,自笑家风太潇洒。
《酌中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江南有一个美女琴家,琴弹得非常好,和各地的名家斗琴,携琴遍游南北二京,希望能够找到对手。戴义是明孝宗朱祐樘时候的太监,自号“竹楼”,他琴技非常高超。戴义的名声传到了这位江南女子的耳中,当即携琴北上,到了京师之后马上下了帖子,说明自己的来意,约好时间地点比试。戴义也欣然答应,到了约定的时间地点,二人如期赴约。戴义先弹了一首琴曲,弹完之后,这个女子早已泪如雨下,面如死灰,此时才知道自己的琴技和戴义相差太远了。羞愧之下,将自己随身带来的好琴摔碎在台阶上,并表示自己终身不再弹琴,随即拂袖而去。
古琴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普及,上至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纷纷弹琴。只是很多人就像那位江南女子一样,不知琴为何物。“贵物贱用”“一味炫技”,以至明代很多人站出来还原古琴该有的面貌,维护古琴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的崇高地位。
与历代相比,明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弹琴人群体,那就是 太监,形成这一现象,很大的原因是和当时的皇帝有关的。明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弹琴,甚至历史上还出现了因皇帝太爱弹琴,被官员弹劾。
琴谱的发展最早是文字谱,文字谱对古琴虽有传承之功,但同时也是一个障碍。但如果第一次翻看古琴减字谱,很容易理解宝玉为什么要将其称为天书了。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五千来字的《幽兰》,可以简化到薄薄几页纸便能记载下,这样天才的发明,传说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减字谱上是没有节奏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偏爱不固定的音,理论家称之为活音。活音最好的表达乐器就是古琴,因为其没有码子,手指可以在上面随意移动,称之为“吟猱绰注”,古琴的理论上讲:“泥谱则死”拘泥于谱子就死定了,这样的音乐不自然。
有人说,西方音乐是展示作曲家的情感,中国古琴表现的是演奏者的心绪,没有节奏的减字谱正可以让琴家随着乐声放飞思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