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诗评——2021年第4期(总第4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于卫东 姜秀颖
渔舟唱晚 付娜 - 佰度烧-古筝
包徳珍老师点评
老铁匠
仪述忠
熊熊火焰敢烧天,早把匠工心点燃。
钢铁尚知人本色,要留韧性到民间。
这首因《老铁匠》为主题,就决定了毫放之笔因打铁尚须硬工夫,不可用缠绵之语吟之。选韵上也十分适合诗的表达,起句写出大气磅礴之势:“熊熊火焰敢烧天”状工人的气概,敢烧天何等壮志:“早把匠工心点燃。”点燃梦想,多么潇洒豁达,平凡事业但有不平凡之心也。人是环境的产物,思维方式取决于所写主题,这种思维有赖于特定语境,这样才可以产生感悟感应效果。什么样的效果呢?“钢铁尚知人本色,要留韧性到民间。”体会钢铁本色,结句转在“韧性”二字旨于人间,其岀乎想象之外。作者会有这样设计,诗语不能硬撞硬,另外到了结句也应考虑收束,更重要的是一种彻悟,“韧性”乃是永恒极具生命力的。感悟是客观物象打动心灵的审美瞬间,能以自身大 感悟与读者交流,才可以达到共识的心里作用。
银川蓝
余秀玲
谁借东风力,天开碧海窗。
春潮生万象,雀鸟引新腔。
五绝难以表达,言少确要有个立意,更不能写复杂了,这首就突岀银川的一个“蓝”字上:“谁借东风力,天开碧海窗。”东风乃象征好的引航程的策略,正因为如此“天开碧海窗。”这是环境净化了,一片清新貌。“春潮生万象,雀鸟引新腔。”环境保护的好自然带来商机,商潮滚滚引来百鸟发新声,共同赞扬新的银川。写的不空泛,不喊口号,句句有回味余地!好绝!
银西河畔
李群
水静浮花影,天清悦客心。
平川山色渺,飞鸟入幽林。
写银西河畔:“水静浮花影,天清悦客心。”水静天清可见一个修养极深人的心境,作者取河畔自然对水感兴趣了。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十一种特质,分别为清净、透明、恒顺、原则、谦逊、包容、调和、毅力、勇气、利生和平等。所以才有“悦客心”之说。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水静浮花影”而已,作者深为智者乐水也。“平川山色渺,飞鸟入幽林。”由近写向远,心境拓展开来,心如一片平川,只见飞鸟已入林,何等幽静,淡淡的一笔勾勒出自然界的恬静,纯朴的气息,体现一种闲逸情趣,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体察和感悟能力,将静态叙述与动态刻画结合起来,语言明快,境界清新舒展,节奏流畅,言浅而意深。
于卫东老师点评
童趣 一 (柳哨)
关山月
常忆儿时水畔行,折来嫩柳一枝青。
轻敲细剪抽芯去,满巷呦呦响鹿鸣。
眼下又到了东风吹拂,杨柳青青,桃杏争艳的季节。看到嫩绿的柳枝,耳边似乎便响起柳哨声声。读到《童趣一柳哨》时,便心头一颤,多么熟悉眼热的一幕啊:
经常回忆起孩童时在水边行走,这来带着嫩芽的青青柳枝。用手指轻轻拈动翠绿的柳枝皮,抽出嫩白湿滑的木芯,用小刀把柳枝管切整齐,在小头把柳枝管外表一小截皮刮掉,露出白色的内皮,柳笛就做好了。放在嘴里,顿时有一股柳树的清香味弥散在嘴里,稍稍用力向柳笛吹起,便发出清脆的呜哇声。孩子们聚在一起,小巷里就传来一阵阵呦呦的鹿鸣声。
童年的快乐便是驮在柳笛声中,悠悠前行……
姜秀颖老师点评
唐.贺知章《咏柳》分韵得“细”字
咏柳
渔艇丽人
风前媚样腰柔细,频点溪光非绚丽。
可记桥边折取时,一声羌笛忧无际。
渔艇丽人分韵两首绝句,眉心都挺喜欢,但相对而言,更喜欢第二首《咏柳》,觉得写的特别生动形象,意韵悠长。
首先看诗序:“唐.贺知章《咏柳》分韵得'细字’。”这里的“分韵”,就是古文人的一种清雅游戏: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而唐代贺知章的诗《咏柳》成为此次择韵的范围,渔艇丽人被分得“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细”字为韵。正常吟诗作赋,有感而发,自由创作,没有什么,可是限了题,限了韵,就增加了数倍的难度。但渔艇丽人这首《咏柳》却写得就轻驾熟,十分自如,十分感人。
咏柳之题,标明诗歌之类型为咏物诗。咏物诗多描摹吟咏对象,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本诗也一样。诗的首联侧重描写柳的形象,“风前媚样腰细柔”,起笔就赋予柳温柔美丽的纤弱少女形象,一个“媚”字,一个“柔”字,女子一样楚楚可怜的情态毕现,一个“腰细”,便再现出柳少女一样窈窕阿娜的清姿倩影,很是令人难忘。承句“频点溪光非绚丽”,由前面的柔媚清姿而来,但这里是写柳影与溪光的关系,说杨柳阿娜,轻曳低垂的枝条,调皮地一下又一下地去点染小溪的水面,而水面的波光倒映着杨柳美丽的倩影,也是一闪一闪地,彼此像是心心相印,互相嬉戏,虽不是很耀眼,很华丽,但却有情有趣,婉如相依相偎相媚的多情之人!
首联把柳的形象描写得温婉、清丽、可人,画面充满温馨、动态的美感。这样精心的泼墨,当然不是为了写柳而写柳,而是欲借此来为后文的抒情显怀作铺垫。
转句,诗人由眼前所见之柳,产生翩翩思绪,穿越时空,飞向遥远,遥远……因为诗人很清楚,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而“柳”谐“留”的音,为依依惜别之意,所以诗人首先想起当年桥边折柳送别的情景,陷入一种深深的回忆之中。但诗人不说自己想起这件事,反问对方“可记桥边折取时”,这一问,不但勾起对方对旧日情景的回忆,更激起读者对当年情境的畅想,顺理成章推出当年的场景:一声羌笛忧无际!最喜欢这个结句,直接把读者带入当年分别的情境,那一声低转悠长的羌笛,牵动离人多少离别的苦与泪,又牵动离人多少别后的相思与惦念!有透穿力,直抵心底,奈何不起波澜!
尾联转结两句,由追忆带入当年离别场景,又用当年离别场景作结,试想,当年一声羌笛肠已断、泪满腮,如今再现当年的情景,那眼前人又情何以堪?是不是倍增之?让人荡气回肠思不断!
一直以为分韵限题不好写,欣赏了渔艇丽人的《咏柳》之后,还觉得难吗?其实,写好一首诗,完全在于内蕴积淀。水满则溢,如果热爱生活,贮存足够的能量,写诗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欲罢而不能。因为写诗就是抒怀的一个突破口,这种情况下,分韵、限题还能成为一种障碍吗?
寿佛寺
白皓
雪覆盘蹊路,乌啼野寺门。
龛灯明物理,塔影染苔痕。
斋寂人无见,心幽禅可闻。
远游僧已去,留下一山云。
一首诗,就是一段历程,一个故事,一片心境。诗以“寿佛寺”为题,一定是诗人游寿佛寺有所见见闻,有所感慨,有所顿悟。
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写寿佛寺的环境。“雪覆盘蹊路,乌啼野寺门”,首联写诗人走在积雪覆盖的曲折盘旋的山间小路,让你想到柳宗元笔下“万径人踪灭”旷远无际的雪野,来到远离尘世的荒郊野外的寿佛寺,只闻乌啼,不见人影。可见寿佛寺所处之地的僻静荒芜。“龛灯明物理,塔影染苔痕”,颔联,诗人由寺外转入寺内,他看近处的龛上燃着灯火,远处翠色的青苔上倒映着佛塔的日影,愈加显得沉寂。你看,一个“塔影染苔痕”,足以说明这里不但此时无人,而且是长期无人问津,只有塔影苔痕相映,孤灯照壁;但诗人在这孤寂中却有所顿悟:“龛灯明物理”,字面是说借着佛灯之光可以辨明事物身上的构致纹理,实质在讲静对龛灯可以参悟很多人生哲理。语义双关,闪动哲思的光辉。这就为后文的显情说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诗的后两联在于心境描写与体现。颈联“斋寂人无见,心幽禅可闻”,前一句直接说斋前一个人影也没有,十分沉寂,静的有点凄凉,有点冷清;但后一句马上说在这样幽寂的环境中更好,没有任何红尘的纷扰,反倒让心灵安定,甚至安定到可以听见禅宗悟语!那不就是说让人以静制动、让心空灵,可以不受外界影响吗?它让我想到王维《过香积寺》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句子,真的是很给人以启迪。
尾联“远游僧已去,留下一山云”,交代为什么寺里空无一人的原因。原来是僧人早已经到远方云游去了,诗人只看见山间起伏缥缈的流云。用了一个“留”字,诗人的失望怅惘之情毕现。这样的以景结情手法,真的是给读者开拓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段阅历,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片心境,读了此诗,是不是体会更深呢?诗人为什么要踏着积雪艰难地行走在访寿佛寺的路上?为什么不遇访僧而心生惆怅?他眼里有游僧留下的一山云,心中又有什么呢?反复咀嚼,或许可探究一二吧。
村口偶见
刘长迎
三两顽童树上悬,系绳搭索荡秋千。
势如冲向云波里,一跃登临月亮船。
这是妙趣横生的七绝!
你看,起承两句写在村口偶然遇见的场景:三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用绳拴到树上的秋千上悠悠荡荡地玩耍呢!画面感极强,形态毕现。
再看转结两句,也是尽显想象夸张之能势,极言秋千荡得高,以致让人感觉好像荡入云波里一样;一个“冲”字,尽显荡速之高,荡势之强,之猛,来得有力!
最妙的是结句:“一跃登临月亮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宕开眼前实境,给诗情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借孩子矫健飞旋的身影,给读者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同时也展现了孩子们欢乐的情境、健康的风貌,与美好的憧憬。
西夏诗评栏目平台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