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巨星马连良:“可说交了一辈子的好运”

 一九八〇年二月十五日,是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八十冥诞,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北京京剧院特地为他在北京举办了四场纪念演出。

 农历正月初十日晚上,纪念演出的第一场戏《甘露寺·回荆州》,由谭元寿演刘备,李万春演赵云,袁世海演张飞,言少朋演鲁肃,王和霖、马最良同饰乔玄,赵燕侠、马小曼同饰孙夫人。

 马连良艺宗谭(鑫培)余(叔岩),旁及贾洪林,对唱腔、念白、做表、身段,都别出机杼,对服装设计舞台气氛,尤加意创新改良,力求美化。其人头脑之新,除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外,在京剧老生行中,几于无人能及。“独树一帜”四个字,他是当之而无愧的。

马连良青年时代

回族子弟 戏剧家庭

 马是回族,世居北京,从祖父一代起,就在阜成门(俗称平则门)外开茶馆,人称“门马家”。他父亲名西园,行二,叔父昆山,叔父沛霖,另一位名不详,一共昆仲四人。四房兄弟排在一起,连良行三,成名后般内行咸尊称为“马三爷”。

 马家茶馆院子很大,每天有人聚在那里吊嗓、打把,无形中成了票友戏迷聚会的场所了。耳濡目染既久,连良的父辈也就上了戏瘾,拜师学戏了。兄弟全工老生,不过他们都是业余的票友身份,唱戏仅为自娱而已。

 到了连良这一辈,四房的弟兄多数都进入梨园界,以唱戏作为终身职业了。大爷马春樵,梆子皮黄两下锅,戏路很宽本工花脸,能兼演武生、老生、红生。二爷不详。四爷马四立工小花脸,也会老生(纪玉良就是他的徒弟),后来给他三哥当管事,偶然也登台演戏。五爷马全增学“经励科”。在连良的堂兄弟中,马最良学三哥的玩艺最像,就是体质较差,精力不济,经常跑码头在外地演唱。

马连良在富连成(一排右三)

 连良的父亲马西园,身材魁梧,母亲蒲氏,活到九十岁才去世。连良身材像他父亲,相貌则酷肖乃母。他的嫡亲胞弟马连贵学场面,工大锣,帮他三哥,有名于时。

 马连良原配王氏,与马连昆妻为姊妹行,故连良与连昆是连襟关系;虽然二人都姓马,而且都是“连”字排行,但并非同辈兄弟。

 王氏进了马家几年没有生育,就领养了一个儿子马崇仁,谁知崇仁进门后,王氏即一连生了三男两女,三个儿子随着仁”字排,依次为崇义、崇礼、崇智。

马连良与其四子合影

 连良的胞弟连贵太太穆氏的头胎儿子名崇信,坐科荣春社,学老生,艺名马荣祥,在马的子侄辈中,面貌嗓音最像他的三伯父马连良。在台湾大鹏剧团有年,可惜在艺术方面没有深入钻研,否则,“马派”传人恐非他莫属了。

 唱里子老生的哈宝山是连良姑母的儿子,马哈为表兄弟,哈的胞侄哈元章与马荣祥论血缘辈分也是表兄弟,且同属大鹏剧团王氏死后,马连良续娶陈慧琏,十分精明能干,人称“马三奶奶”。曾随剧团来港,演唱《穆柯寨》的马小曼,即系陈氏所出之幼女。

马连良、陈慧琏结婚照

陈慧琏之《福寿镜》

京剧奇才 “扶风”五虎

 马连良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正月初十,八岁入喜连成科班学戏,依“连”字辈排行,取名连良,字温如。先从茹莱卿学武生,后又随蔡荣贵、萧长华学老生。他起先唱的虽都是扫边配角,但已显见小时了了。

 宣统二年谭鑫培在丹桂园演压轴戏《朱砂痣》,配角有陈德霖、谢宝云、贾洪林,马连良唱娃娃生,饰韩员外之子天赐,表现卓越,被目为神童,那年他才十岁。

 马连良八岁入喜连成科班,到一九一七年出科,结束了十年学戏生活,就到福州去开码头,以一出《珠帘寨》红透半边天。翌年返京,仍为母校富连成效力,演出了《八大锤》、《失印救火》等戏。

马连良、茹富蕙之《失印救火》

 一九一八年,他才十八岁,那时北京的名老生除高庆奎、王又宸、贯大元等外,资深的还有王凤卿、言菊朋、余叔岩等,所以他暂回富连成,一来可以借台演戏,二来可以观摩其他名老生的戏。他自知在天赋条件上不能全宗谭(鑫培)、余(叔岩),,因此以谭、余为基础,加以融会贯通,又兼学刘景然与贾洪林的演唱艺术,循渐形成了后来广受观众欢迎的“马派”。

 一九二一年,他辞离富连成,先搭沈华轩的临时班,短期合作,以后又搭高庆奎的庆兴社、尚小云的玉华社、俞振庭的斌庆社、朱琴心的和胜社。

 马连良第一次到上海是在一九二三年,与尚小云联袂同去的。一九二七年他辞了朱琴心的协合社后又去了一次上海。回来稍事休息,就准备自己挑班了。

 一九三〇年秋,马连良认为一切条件都成熟了,就自己当老板组成了扶风社,一直唱到一九四八年。初期的阵容是旦角王幼卿,花脸刘砚亭、董俊峰、马连昆,武生尚和玉、马春樵,小生金仲仁,丑角马富禄,里子老生张春彦,二旦诸茹香,武旦邱富棠。

 一九三三年起,扶风社的演员阵容再次调整加强。花脸换为刘连荣,丑角加了茹富慈,里子老生改用李洪福。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小生改用文武不挡、昆乱皆擅的叶盛兰,马、叶从此开始长期合作。

 扶风社的场面,司鼓已有大名鼎鼎的乔玉泉,翌年又聘杨宝忠为马操琴,原已花俏动听的“马派”唱腔,在杨宝忠严丝密缝的衬托下,牡丹绿叶相得益彰。《甘露寺》的〔西皮原板〕“劝千岁”;《借东风》的〔二黄倒板〕、〔回龙〕转〔原板〕“学天书玄妙法”,红遍大江南北,几于无腔不马了。

 一九三五年,马连良排了一本新戏《羊角哀》,又名《舍命全交》。因为这出戏里有武打场子,虽然马有深厚的武功根底,但此时马已以正宗老生姿态出现,自觉戏路不太对工,因此演了几次就挂起不唱,把本子送给了李万春。李曾拜他学老生,有师生之谊扶风社的旦角先是王幼卿,中期是马在上海物色到的林秋雯。一九三七年张君秋取代了林秋雯的地位,他与马合作的第出戏《苏武牧羊》,大受观众欢迎,一炮而红。同时,花脸也由刘连荣改换了袁世海。这时候,扶风社有“五虎上将”之称:即马连良、张君秋、叶盛兰、袁世海、马富禄五人;也是扶风社的全盛时期,乃马连良演戏生涯中的黄金时代。

张君秋、马连良之《苏武牧羊》

 一九四二年,张君秋已羽毛丰满,大红大紫,遂离开扶风社,自组谦和社。扶风社的旦角陆续换了李玉茹和王吟秋,胡琴换了李慕良,原来的杨宝忠因与马失和,辞班去帮他的堂弟杨宝森。除了人事方面的更动,一九四七年乔玉泉去世,令马如失左右手,扶风社至此便盛极而衰了。

马派鼻祖 艺海流芳

 在表演艺术方面,马连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的做表念白优于唱工,虽然嗓子天赋不佳,但功力极深,且善于运用。谈到马腔,一般人都认为是花俏纤巧、靡靡之音,比起余叔岩来,简直是左道旁门,野狐参禅,马连良的艺术造诣当然无法与余叔岩相提并论,但较之同时代的周信芳、谭富英、高庆奎、杨宝森、言菊朋、贯大元、王少楼等,在“唱”、“做”、“念”、“打”四个字上,马则全面发展,皆具特色。换句话说,他嗓子不如高庆奎,字眼不如言菊朋,武功不如谭富英,韵味不如杨宝森,但讲到全面发展,平均分数,上述诸人就远不及他了。

李洪福、李宝奎、袁世海、马连良之《龙凤呈祥》

 马连良正式收的徒弟有李万春、李慕良、朱耀良、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张学津、冯志孝等。学马最像的,当推言少朋,他私淑马连良多年,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气得一向自视甚高的老子言菊朋差点吐血。后来言菊朋也想开了,索性带了儿子去见马连良,说道:“三哥,你就收了这个徒弟吧。”言少朋吃亏在没有嗓子,他学马的身段做工,可说学到了家,连马的吐痰动作都学得活脱活像。至于马在香港收的徒弟汪正华,那只是挂名而已,实际上汪是百分之百的杨(宝森)派老生。

 内行之中私淑马连良的,尚有周啸天、奚啸伯、李盛藻等人,但都不及言少朋之惟妙惟肖。

 一九四八年冬,马连良由沪来港,因为香港的京剧观众太少,不久便坐吃山空,负债累累,后来回到了北京。一九六三年,马以北京京剧团团长的名义率团来港演出大受欢迎。但载誉归去不久,“文革”爆发,老艺人备受摧残,终于一九六六年含冤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马连良、张君秋之《赵氏孤儿》

 马连良自十岁出台唱戏,即节节顺利,步步高升,可说交了一辈子的好运。虽然读书无多,未曾受过正式教育,但是他对京剧艺术的贡献,却是至深且巨,值得大书特书的。

(《马连良艺术评论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