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 | 辍学女儿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大师课

我是一个有三个娃的事业型妈妈。
工作、育娃两手抓,天生好强的我,始终要求自己两手都要硬。
我曾对这两件事,有着一样的衡量标准。
我的大女儿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她从小就心灵手巧,聪明,学习又好,而且小小年纪就很自律。
但是,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却经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嘴边:“你应该更好,其实你可以更好。”
女儿听不到太多鼓励和认可,无论在家还是学校。
作为妈妈,我也曾以为关注好她的饮食和学习成绩就够了,却遗憾地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状态。
这样的相处和沟通方式,看似再常见不过,却为孩子日后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小升初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孩子开始一反自律常态,在家无节制地玩手机,同时青春期的来临,也让女儿升起不少躁动的情绪。
疫情过后,女儿的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
直到国庆节前夕,她开始不愿意写作业,后来甚至不愿意去上学。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断断续续地辍学,仅有两个多星期,整场辍学风波也不过持续了几个月,但孩子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心理问题,足以让我和老公引以为戒。
也感谢完形,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快速看到自己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终身学习是正确教育的前提,在完形的课程里,我看到了无数面临同样问题的父母,也听到了太多宝贵的经验分享。
看来成长,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功课。
这次女儿给我上了很棒的一课,借此做个课后总结,毕竟来日方长,我们还要和三个宝贝继续共同成长。

孩子无心学习,而我的心又在哪里?

记得女儿刚出现厌学苗头时,我赶快找来孩子的姑姑求助。
她是一名完形的老学员,看到我和孩子的互动后,就只问我一句:“放下眼前的问题,先问问自己,你陪孩子的时候,心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我彻夜失眠了。一直以为学以致用的能力还不错的我,自以为始终在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现在想来,当初迟迟未意识到的那些形同虚设的陪伴,也许真的给孩子带来不小的伤害。
孩子们放学前,我都会急匆匆安排好公司的事,风驰电掣地开车往家赶。到家后,马不停蹄骑上电动车,奔向学校。就为了完成给自己定的目标:再忙也要亲自接孩子放学。
路上,满脑子想的都是公司的事,与其说是想多留出些时间陪他们,不如说是去完成一个所谓陪伴的任务。
有多少次边和孩子说话,边在微信上和员工说工作;有多少次眼里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工作。女儿和儿子都曾随口对我说过:“妈妈,你说话都不看我。”我却对孩子的反馈从未放在心上。
我和老公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老公的性格更是强硬,喜欢在沟通中争对错,论输赢。我们时常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也没有顾及到孩子们的感受。
现在想来,争吵,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是深刻且长远的。当孩子尚未具备辨识能力,分不清冲突性质时,吵架带给他们的种种负面情绪,让他们说不出道不明,却在不知不觉中折磨着身心。
女儿心理情绪长时间的压抑,也终于随着青春期的躁动,体现在了行动上。

孩子状态出问题,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先调整

自己。

作为父母,只有我们具备稳定的情绪和状态,才有可能在危机面前,看到更多可能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回想疫情过后孩子刚上学时,由于之前长时间在家玩手机,情绪也总波动,导致无法适应重回学校后的高强度学习。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幸亏自己没有口无遮拦地指责她。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状态好时,就会表现出对孩子的接纳,与她建立顺畅的沟通。
“走,咱一起健身去吧。”“咱一起买书去呀?”“要不要一起去买衣服?”
我放松,她就放松;我是不是装的,女儿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当我为她的事开始焦虑,就算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她也同样能感受得到,孩子的敏感程度超乎我的想象。
我的躁动不安,带给她的只有更大的压力。

即便帮不到孩子,也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

力自我调整。

记得女儿辍学在家时,老公既着急又不敢发火,经常在电话里问我女儿白天的表现。他不停地担心,怀疑女儿会不会从此厌学、抑郁,会不会再也不踏出家门了。
有一次,老公没忍住,着急地问女儿:“你跟我说个准信儿,什么时候去学校?”
女儿却若无其事地回答:“爸,你不用太担心,我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段时间没学,如果去参加期中考试肯定考不好,那我不要面子了吗?等期中考试过后,我就会去,你们放心好了。”
我俩听着女儿淡定的表述,竟然无言以对,也暗自庆幸,女儿还愿意跟我们表达。
其实孩子有时呈现出来的状态,要比大人稳定得多。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懂得权衡利弊,反而是我们的焦躁,可能会对孩子起到反作用。
所以,我们更应给予她一份信任,也需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她学会自我调整。
经由自我调整而升出的内在力量,也会让她树立起别人无法给予的自信心。

对于老师的指令,无需过分关注,有时我们需

要成为孩子的“挡箭牌”。

我很庆幸那段时间,没有在老师的高压下,再给孩子施压。
国庆节前,女儿不想上学那段时间,我果断给她请了两天假,带着仨娃去了长沙,彻底抛下作业,痛快地玩了四五天。
当学校一方尽职尽责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作为家长,恰恰需要关注孩子状态,适度给孩子放松解压。
一边紧,一边松,这是一个技术性地配合“打法”,帮孩子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这条漫长的求学路上,游刃有余。
女儿厌学期间,对每天需要完成的大量作业极度抵触,学校还规定不完成作业,第二天不能进班上课。我们看着女儿,既着急又心疼。我和老公知道女儿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在慢慢接近极限。
于是,孩子爸爸主动跟老师商量,能不能不让我家妞儿写作业。
当老公被告知,就是抄也得让孩子抄完的要求后,平和又坚定地跟老师说:“抄不了,我家孩子磨蹭。作业每天写到12点,第二天还得早起,精力也跟不上。真抄不了。”
老公并没有因为学校的统一规定,就放弃自己的坚持。我们的宝贝,我们最了解,做父母的就需要在关键时候,拿出勇气和力量,为孩子寻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老公的坚持和耐心解释,很快获得老师的理解,并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家长,就像连接学校与孩子之间的纽带。我们首先应了解到孩子的状态,是需要紧还是需要松。咱有了问题就沟通,不盲从也不冲动。学校要求是统一的,但孩子是自己的。
看懂孩子的内心,越来越不容易,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我们作为父母,也同样要好好学习,才有能力为孩子遮风挡雨。

共赢观点--既要学习成绩,又不耽误爱好兴趣

也许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认知:学习好,就意味着要舍弃一些业余爱好;要不断提升成绩,就不能在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花时间;专注课内学业,就只能停止一些课外活动。
我想说,这样绝对二元对立的教育理念,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学习机器,对生活失了兴趣。
女儿从小就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和声乐课。上初中后,她经常跟我抱怨:“妈妈,现在上课一坐就是一天,屁股都麻了,好难受。”
就连疫情在家期间,孩子每天都会早早坐在电脑屏幕前,写作业。我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
但对于我来说,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所以我们决定继续让孩子上她的兴趣课,我们把重点放在如何给孩子解压,而不是想办法让她学习。
现在女儿已经初二了,我风雨无阻每周二、三、四,都会在孩子放学后带她去练歌或练舞。重要的是,我发现这样做,不仅对孩子学习没有影响,而且还起到了促进作用。
每次跳舞回来,女儿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在学校积累了一天的疲劳,得以在舞蹈中释放。身体有了愉悦感,当她再回到书桌前,就如同充上了电。
兴趣爱好,不是扼杀学习的罪魁祸首,而是助推器,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允许孩子,以此来放松调节自己。是否可以帮助孩子,做好书本知识和兴趣爱好上的时间分配。

生存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完形教育的莫子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分为生存、生活、生命教育。作为家长的我们,有多少人具备生存教育的意识呢?
我有一个生意伙伴,是位犹太人。这个民族具有的学习精神,世界闻名,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教育理念。
那里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先服兵役两年,然后用国家给的服兵役费去世界各地旅行。一年以后,他们才来决定,想上哪个大学,想学哪个专业。
他们非常看重孩子,是否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也非常清楚,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能否成为一个会生存,会思考,爱生活,身心人格皆健全的人,远远比学习成绩重要。
知识学习,只是一种信息的输入方式,即便孩子被输入进大脑的信息足够多,也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到底。
有多少学霸,知识技能样样不落,面对生活,却仍然没有独立和自理能力;不会与人交流,抗挫力很差;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根本无从应对,也不会掌控情绪。
这样的孩子,会活得幸福吗?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提升,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难道不是越来越多吗?
教育不是教条,教育是帮孩子打开内心,唤醒内在灵魂的艺术。
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对知识有兴趣,更要对成长有探索,对生活有热情,对未来有向往,对生命有敬畏。
愿我们都能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去教育,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我知道你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