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之研究 ——《瑞洵集辑笺》出版
《瑞洵集辑笺》为2016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主编杜宏春,文学博士,现任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 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基金3 项(含重点项目1 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 项、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1 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 项(含重点项目1 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社科基金项目5 项(含重点项目1 项)、石河子大学社科项目2 项,参与完成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 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游蜀疏稿校证》(商务印书馆)、《陶模奏议遗稿补证》(商务印书馆)、《吴棠行述长编》(黄山书社)、《马亮集辑笺》(商务印书馆)、《伊犁将军马、广奏稿校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毅斋奏议》(新疆人民出版社)等学术专著七部。杜宏春先生希望《瑞洵集辑笺》的出版能达到反映目前关于瑞洵作品最新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史实确信、资料丰富、内容完备的研究文本。
瑞洵(1858—1936),博尔济吉特氏,字信夫,号景苏、井苏,又号坦园,满洲正黄旗人。光绪元年(1875),取举人,充户部笔帖式。九年(1883),赴刘锦棠军营差委。十二年(1886),中式进士,改庶吉士。十六年(1890),授翰林院编修,旋补右中允。二十年(1894),充国子监司业。二十三年( 1897),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同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历翰林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功臣馆满总纂、功臣馆纂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汉文总校、会典馆详校、大学堂文案处总办。二十五年(1899),擢科布多参赞大臣,兼伊犁副都统,加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衔。二十九年(1903),派办阿尔台山安辑事宜。后解职。晚年潜心修佛。民国二十五年(1936),卒。著有《犬羊集》《犬羊集续编》《散木居奏稿》等行世。
《瑞洵集辑笺》出版之前,海内外尚未发现有关瑞洵作品的点校、考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梓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作者所著原稿尚未整理,阅读极其不便,一般的研究者几乎无从下手,兼之其原件(朱批奏折)和录副(录副奏折)珍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查考麻烦,伤财费时,苦心劳力,实属不易,故研究者望而却步。
《瑞洵集辑笺》共收奏议、诗文、外交函牍等500多件,内容包括保举将才、人事丁忧、员缺补差、军功加赏、官兵屯田、练兵畜牧、工程粮饷、边防用款等。图书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上编、中编、下编和附录。上编辑录奏议399 件;中编:收录诗歌59篇、文2篇;下编:汇辑外交函牍33件;附录收录与瑞洵相关的折件18件、被参之案24件。全书真实地记录了瑞洵抵任科布多参赞大臣后的一系列活动,而他的奏议则体现其任职期间积极治理边疆、重视边疆建设、与俄人周旋、维护祖国利益等情状,涉及科布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生、地方治安以及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真实地记录了其任职期间,在抵御外侮、关心民生、开发边疆、推行教育、改善民族关系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再现了清王朝地方官吏对科布多的治理情况。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采用宫中档案还原奏议的原始面貌,使文献具有权威性。作为珍贵的重要官文书之一的奏议,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对地方治理的情况,充分反映了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是难能可贵的一次文献,弥补了正史文献之不足。《瑞洵集辑笺》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为校本,最大限度还原奏议的原始面貌。
2.利用档案、史志等材料对原稿进行校勘与注释,对重要人物之履历,则通过宫中档案及史志材料重新编写,纠正了一般史书、词典诸多舛误;同时广泛运用档案、史志等文献数据对原稿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与补正,使内容更加丰富、翔实、精当。《瑞洵集辑笺》在选用权威校本的基础上,查照《上谕档》《清实录》及《散木居奏稿》,采用对校、理校、补正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原稿件、折片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使书稿内容更加完善。
我国边疆距内陆途程窎远,民族杂居,风俗各异,治理非易。清代同治以降,阶级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不断,尤其是在边疆民族的杂居之处,清王朝为巩固自己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地位,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包括武力镇压以及怀柔策略,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瑞洵集辑笺》对于研究清末边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有着不可或缺的史料价值,对于地方史以及民族政策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