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的北海文化迷思

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有幸聆听并整理过一些高人观点。偶尔翻阅笔记,思绪良多,草成此文。本来想写成“北海文化狂想”的,但我心怯,狂要有狂的资本,像那个“凤歌笑孔丘”的楚人接舆。很多东西我也未完全想明白,只是个人的自言自语,还是用“迷思”吧。

1.26年前,一位领导人到北海,说了一句话:感觉这个城市好像没多少文化。这句话像蚂蚁一样咬啮着许多北海人的心:我们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怎么会没有文化?

2.这样说就有些“穿越”了,北海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在说那句话17年之后的事。有人也许会说,我们的历史文化摆在这里,它又没有长腿跑掉,怎么说我们都是有文化的。

 2010年12月28日北海市隆重庆祝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说话都有语境,理解别人的话,只有在“还原语境”的情况下才不会造成误会:他是在什么背景、什么地方、什么情形下对什么人说的,

4.可以判断的是,这并不是在正式场合对一个城市的正式评价,换句话说,也“就那么一说”,把走马观花的感觉“顺口”说出来,不一定是真理,但不一定没道理。

5.说它不一定是真理,是因为这并非一个准确的定论。说它不一定没道理,你固然可能是有文化的,但并没有“表现”出有文化的样子,你的文化没有归纳、提炼、定义,变成成果和概念。更没有变成树立自信、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支撑力、竞争力。

6.想想,26年前,有多少人真正对北海拥有的历史文化引以为自豪?换句话说,有多少人做到“因知而爱”?它还停留在少数“文化人”对史料的梳扒剔抉过程。在很多关于北海的介绍中,比较少提到、更很少强调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当时最骄傲的是北海的区位优势,最惯用的一个词是“大西南出海通道”。

7.新来乍到,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凭的主要就是观感,比如建筑有没有特色,环境是不是整洁,车辆是不是停放整齐,路人是不是经常闯红灯……20多年前,这一切肯定有颇多不如人意之处,甚至于路口的红绿灯也没几个。

银滩彩虹 邓家明 摄

8.想象这句话,结合当时的语境,只是领导人在很短时间的走马观花中,看到当时远没有拉开的局促的城市框架,显得零乱、矮小的建筑,不够整洁的市容;而听不到太多对北海历史的介绍,甚至连同着对一些干部普通话不怎么流利的印象,在这种观感下,顺口说了一句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准确的话。

9.有意思的是,还在那句话之前,北海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北海文化沙漠”的大讨论,发生在其时我刚入职不久的媒体。缘起好像是当时报社的总编辑提出一个观点:北海是文化沙漠。

10.这话现在要说出来,估计许多人一听“肺都气炸了”。它的语境,是有感于当时北海缺乏各方面的文化人才,呼吁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努力引进。参与讨论的,除了一批报人,还有身份是机关干部、学校老师、法官、渔民、工人的作者,包括一位副市长也发表了署名文章。这些正反观点的文章彼此交锋,互相驳难,以理服人。生机勃勃的时代总是与生动活泼的舆论环境相联系。

11.但说实话,这场讨论更像是一群“文化人”坐而论道,在北海发展历史中溅起了一些泡沫——这已经难得可贵。随着经济大潮退去,对文化的“鼓噪”也就偃旗息鼓。毕竟经济与文化是“水涨船高”的事,用北海人的话来说,文化很“贵”的。作为城市精神和品格的“文化软件”,只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对于发展的支撑作用,才会得到重视;作为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的“文化硬件”,只有在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大家才会真正关心文化,决策者的注意力也才会集中到这上面来。正面的说法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反面说叫做“饱暖思淫逸,饥寒起盗心”。

历史的视角,这是一种文化

12.现在经常有人说自己“读书少,别骗我”,那只是一种调侃和自嘲,正常人没有人会为自己没有文化而自豪。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是一种“得体”,不一定要饱读诗书,衣绣着锦,大字不识但人情练达,也显得有文化。相反,穿西装打领带,脚下却穿着一双球鞋;或者在腰带上像狗铃一样挂着一大串钥匙,看上去也“显得”比较没有文化。

13.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也一样。当你在北海大道旁看到一幢“金楼”,又在广东路口看到一幢“青楼”,在北部湾西路又看到一幢“红楼”,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突兀而怪诞;还有那些大楼、楼盘,墙面色调是暖是冷,是深是浅,貌似随心所欲;一条本来可以饱览海景的大道,偏偏在海与路之间耸立着一个个楼盘挡住视野,对这样的城市建筑会油然生出“没太多文化”的观感。

14.我见过最为恶形恶状“没文化”的情形,是冠头岭海边那个堆满红布条的“海枯石烂”人工景点,几年来一直像一堆大便堆在那儿。还有一次,一位北京来的著名评论家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银滩的雕塑“潮”,被横腰拴了一条“创城”的红标语,让我羞愧莫名。想起当年南宁举办东博会,当主席的马飚就特别要求各单位在营造气氛时,不要在街头拉横幅。他大概也觉得把堂堂首府弄得跟一个乡镇一样太过没品。

冠头岭海滩上的“海枯石烂”雕像

15.但把城市弄得像一个乡镇一样没品的事情并不少见。冠头岭脚下非常漂亮的民宿“邻舍”,有一次在入口的花坛旁,看到赫然立着一排城乡清洁工程的宣传板报;还有城市主干道上慢腾腾响着高音喇叭的汽车,真让人痛感最高领导人提出全社会加强“美学教育”的不可或缺。

16.“文化”的概念太大,像一个大箩筐,荤的素的,光身的长毛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什么都能往里装。因此,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变成“鸡同鸭讲”。例子和事实有时也不能说明问题。同一个人,你可以举例说明他极有文化,我也可以举例说明他很没文化。讲话偶尔念错别字未必是没文化,但一边与外宾会谈一边看手机短信,绝对不像有文化的样子。

17.文化的“有”与“无”永远是相对的。被别人说没有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爽:你有文化,小时候也要光屁股穿开裆裤!这种“不耻而勇”的态度真的比较没有文化;另一种是觉得羞愧,向有文化的人学习,让自己变得“文化”起来。这种见贤思齐、“知不善而改之”的开放姿态,本身又显得“有文化”。

18.文化下乡、农村文化站、戏剧进校园,逢年过节的文艺演出,都属于文化建设,但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要超越这些一般的文化活动,谋划整体打造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城市软实力。

19.一个城市,判断有没有文化,就是三个“气”:气质、气度和气氛。气质是城市的“精气神”;气度是城市的渊源和境界;气氛则是城市的文化环境。

20.如果以地域特点和历史变迁的“流风余韵”作为标准,我觉得北海大致有如下这些文化:海丝文化、土著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西洋文化、海洋文化、廉政文化、南珠文化、开放文化、移民文化、归侨文化……

在合浦汉墓出土的迄今为止最老的波斯陶壶

21.这里头有交叉,有重合,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相同的现象。我有一次兴致勃勃地给几个朋友扳着指头一一罗列时,看到对方一副惘然的表情,骤然间觉得自己怪怪的,好像相亲时有人说我穷,我急赤白脸地告诉对方:我家里有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我穿的皮鞋600元,手上的戒指是99.99足金的。这本身是否说明缺乏一点“文化自信”呢?你见到北京、上海、深圳或者别的什么城市这样做吗?

22.有没有文化,不在于去找多少概念,而在于别人真切地感受到你所拥有的独一份的东西。就像开餐馆,你推荐的招牌菜不宜太多,能“扬名立万”招徕顾客,一个就足够。自己说自己有多少文化没用,别人承认你有才有用。

23.要建设文化,先要搞清文化。搞清文化就要“跳出北海看北海”,否则容易成为唱卡拉OK。与其喋喋不休地跟人家扳指头说我有什么文化,不如换位想一想,我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知道的了解的,从中找到认知度最高的。

24.从这个角度看,我以为“海丝”和“南珠”堪称北海两大文化支柱。不必嫌少,这么小的一个城市,已经很不起了。其他的“文化元素”都包含在这两种文化中。

”北海名片“:最北海的年味、香喷喷的侨港

25.以下高(抽)能(象):“海丝文化”中有先民的海洋意识,有“和安天下”的强汉气派,有“马革裹尸还”的家国情怀,有边陲与中原的文化融合,有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有万里瞻天的耿耿忠心;而“南珠文化”中则有“珠还合浦”的循吏品格,有廉臣良吏的嘉言懿行,有不畏风波的进取精神……

26.文化是城市的衣冠,是城市形象;同时也是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有形的符号,体现城市内在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是历史叙事,是你已经拥有的;另一方面是现实需要,你希望拥有的。我觉得就北海的文化内核或文化品格而言,一是开放包容,二是搏击进取,三是诚信友善。

27.北海的发展是一部“过山车”,历史上曾三次开放,北海从来就是开放包容北海有老城,但没有城墙;北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著名的“移民城市”,从最早的汉武帝平定南越,而后马援数十万大军征伐交趾,到明清中原客属大迁徙,再到1992年所谓“十万'川军’下北海”(其实还有“京军”、“黔军”、“滇军”、“粤军”、“桂军”和“杂牌军”),一代一代,无数的人在这里“反认他乡是故乡”。

28.有论者谓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属于黄土文明,缺乏海洋意识;西方则是蓝色文明,具有海洋观念。人们习惯说北海(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我经常鼓吹北海是中国蓝色文明的“发祥地”。汉代从合浦港出发的官方船队,就是“六王毕,四海一”之后主动走向海洋的证明,而且它是和平之旅、贸易之旅,而不是西方列强的征服之旅,掠夺之旅。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最高领导人为什么会千里迢迢前来视察一个小小的合浦县博物馆。

29.不必纠结于谁说过北海看上去感觉没有什么文化。北海要让别人“看上去”有文化,先搞清楚我们有的、要的文化是什么。有的属于“已然”,要的属于“应然”,积极发扬已然,争取实现应然,通过建设文化载体,打造文化符号来体现文化元素,形成文化气韵,树立文化形象——这里每个词的概念都有它的含义。

建于19世纪的涠洲天主教堂

30.文化载体,最重要的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中心,还有剧院、老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在建设这些场馆时,不同阶层、群体有不同诉求,不应该谁是“大声公”就先建什么,而应该从“最大公约数”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受惠面大小,量力而行,不断顺应发展需要,逐步满足人民诉求。

31.比如叫“老干部活动中心”,就不如叫“老龄活动中心”,更体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比如建剧院时可考虑集会议、小型讲座、电影、展览等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于一体。毕竟城市人口基数小,单纯作为演出场馆,没有足以支撑的市场,应避免功能单一导致运营起来门可罗雀,管理成本奇高。

32.文化符号的特点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北海有一枚亮闪闪的城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枚城徽不能光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要体现在各种“符号”上。只有让它“符号化”,文化遗产才能“活”起来,才能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北海名片”:千年海丝印记,苏东坡:北海的文化印记

33.文化的符号化,直接影响文化观感。要是涠洲没有了天主教堂,那个岛会逊色不少;而要是圣母堂也能开放,涠洲的旅游立马就会增光添彩。当然,要把这些传统建筑、西洋建筑变成景点,不能修葺一下就开门大吉,要精心包装和策划,有吸引游客的陈列内容和吸引游客的招数。

34.文化符号反映文化元素。海丝文化、客家文化、开放文化、廉政文化、南珠文化……等等都是北海的文化元素,没有直观的文化符号呈现给公众,它们就永远是缺乏说服力的自说自话。

35.侨港镇以美食为主打造“越南风情街”,已经成为年轻人游北海的必游景点。要是能再多一点越南符号,比如在商家招牌上配上越南文,一些驰名的店铺让服务员穿上“奥黛”,异国风情立马会浓郁许多。

36.如果再建一个从建筑造型、展示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市场接轨的归侨博物馆——名字就叫“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把归侨从异国奋斗、离乱漂泊,到把一片荒滩建成风情小镇的过程,通过实物、视频、照片,VR等体现出来,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估计侨港想不火都难(据说现在那一块正在改造,不知道有无这个考量,还是单纯搞房地产)

布拉格的卡夫卡铜像

37.文化的符号化,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最好方式。我在匈牙利首都布拉佩斯、捷克首都布拉格,在公园和街头,随处可见一些门头有浮雕头像,街角有铜像,还标示着他们的生卒年份,翻译说他们都是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让人感觉到这个地方人杰地灵,遍地风流。

38.其实我们也可以实施一个“文化名人传薪工程”,将陈铭枢、岑麒祥、邓世增、苏健今、黄铸夫、辛莽、李英敏、张文纲、伍雍谊、冼小前、傅磬、许锡清、黄家蕃……等名人,在他们出生、工作或生活过的合适地方立像以志,让后人景仰,让游人认知。

39.文化的“固化”,有许多方式,变成歌曲,变成影视剧,最习见的方式是通过旅游与文化结合变成景区景点。比如可以将大清邮政博物馆,法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德国海关等西洋建筑群,白龙珍珠城,大士阁,地角炮台,等等,变成景点,开发北海的文化旅游线路,推出文化旅游产品。

40.“科学决策、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这是“把事干成”的不二法宝。特别要搞清楚的是,时下的旅游线路没有开发出来,旅游产品推不出,并不在决策不科学,方向不对,而往往是方法不当,如一锅水只烧到75摄氏度。

41.像已经建成的“领事机构馆博物馆”、“洋行博物馆”,现在门可罗雀,并不是北海旅游不需要这些博物馆,而是毕竟还太过零星,加上宣传得不够,不少游客连地址也不知道。甚至开放时间不方便、缺乏高水平的讲解员都是影响的因素。记得有一次,几名外地“驴友”受鄙人怂恿,临时赶去大清邮政博物馆,却被告知没有开放;他们下午4点半赶到洋行博物馆,说是已到下班时间了。

北海洋行博物馆里的蜡像

42.还曾经有朋友说起北海连“共享单车”都没有,公交车又少又不准时,想看博物馆也难。现在已经有了“共享单车”,但当初到处查扣、禁止之时,是否想过游客出行难的问题?一方面在全市吹响“全域旅游”的号角,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并不觉得自己就是“有关部门”,将本职工作与之联系到一起。

43.说到宣传,不等于博物馆建成之后,电视播一下、报社登一下就行了,而应该持续进行。比如可否在机场、火车站立两块大广告牌,还可以在高铁椅垫上印上“了解北海前世今生,领事机构博物馆、洋行博物馆欢迎您”的字样,还可以组织所有官方和民间的网络新媒体各逞其能进行鼓吹。

44.我还想到,教育部门可以安排各中学、小学每个学年搞一次“博物馆主题日”活动,人多面广,这是对北海历史文化最好的普及。我曾在波兰和捷克,还有台湾,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形,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的情形让人感动。

从博物馆出来的波兰小学生

45.雕塑是固化的文化元素,是表现文化特色的突出符号。设想要是没有了那个大型雕塑《潮》,银滩就会黯然失色。在号称中国最宽的马路西南大道,市花公园沿线等地方,弄几尊体现城市特质和精神的雕塑,北海的文化就会陡然由平面变成立体。如果在最高处的冠头岭或城市入口处,用城市雕塑把“最早始发港”的概念表现出来,相信对每个到北海的人都会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46.过去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还有一种说法“文化开路,招商引资”,都给人一种文化与经济“两张皮”的感觉。文化与经济不应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

47.有一次到合浦参观正在打造的“月饼小镇”,里头搞了个“月饼文化馆”,陈列着与月饼相关的各种史料。但关于苏东坡的内容显得有些“小气”。别人是没有名人蹭名人,我们有了名人,何妨大张旗鼓借光名人。设想把一尊阅尽沧桑的苏东坡塑像“立”在月饼小镇入口处,基座上刻着他在合浦写的那首《留别张左藏》“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样一来,苏东坡作为合浦月饼的代言人,就可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完美合体”。

48.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一定要拿得出几张自己的“文化名片”。这样的名片可以是现成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址,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名人及名人故居,以地方特产、独特民俗冠名的节庆活动,有吸引力、影响力的论坛、展览、赛事、诗会、笔会、音乐会(节)、博览会、运动会,以及其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北海日报社、北海市文联主办的端午诗会

49.打造城市名片,一要借智,二来借力。成功的文化项目,离不开高手策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不仅是一个敢干的年代,也是一个敢想的年代,各种创意迭出,各种策划脑洞大开。当时的主政者曾设想在冠头岭硝壁上弄一尊大型雕塑,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长发飘飘,凝眸南海,如果变成现实,估计不亚于美国国会山的总统群雕。还有人曾经提出建“海丝博物馆”、“奥林匹亚音乐馆”、“世界船舶博物馆”,……这种大手笔擘划打造北海文化名片的思路,已成远去的足音。

50.北海最有感召力、最大众化的靓丽名片莫过于南珠、银滩和涠洲岛。南珠的经济带动力有限,但文化魅力无穷,它对北海的意义,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姓,遗忘了它,就等于数典忘祖。南珠产业未必能做大,但南珠文化是北海的城市之魂。

51.我有幸到过捷克的亚布洛内茨,它是欧洲著名的“玻璃之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虽然玻璃制造已成明日黄花,但它的“玻璃博物馆”却成为一枚闪亮的城徽:博物馆有历史上贵族穿的玻璃衣服,有王宫使用的玻璃礼品和器皿,有玻璃工业的各种机器,有不同时期的玻璃饰品,包括现在作为手信的各种玻璃珠链、手环、戒指、耳环、胸坠、腰带等等,还有一支业余但经过专业训练的时装队,为到博览馆参观的客人作玻璃服饰和工艺品的表演。

亚布洛内兹市玻璃博物馆的时装表演

52.坐在那儿观赏美女的时候,我神思邈邈,“想入非非”:要是北海也有这样一个南珠博物馆,就算以后不产珍珠了,北海也将稳坐“珍珠之城”的交椅。

53.北海银滩号称“天下第一滩”,面积是国内其他著名海滨城市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怎样才能把“天下第一滩”的文章做足?世界上有国际性沙滩机构,有名头响亮的各种沙滩活动,可以策划以沙滩为主题的国际、全国性的沙滩运动会、沙雕大赛、沙滩保护论坛……

54.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老街,被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评价为“与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模一样,一定要保护好”; 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先生认为,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对北海意义,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皮埃尔.布尔克则建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珠海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

55.很可惜,这些名人的评价,至今仍停留在当事人的口述或被零星记录在纸上,未能勒石铭碑立在老街的入口。挟洋自重不可取,但“挟权威以自重”却是提升品牌最有效的招数。这些名人——远远不止上述几位——的崇高评价,为什么不借他们为北海背书以自重身价呢?

“北海名片”:乾江古镇、法国情缘 

56.舒乙说北海老街像新加坡的“牛车水”,没有多少人去过“牛车水”。现在国家弘扬传统,到处都在“留住乡愁”,纷纷挖掘、包装自己的老城、老街,有许多共同的问题和困惑。北海以“交流国际经验、分享各自做法”的名义,承办“海丝之路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也是“本小利大”之举,北海老街可以大大地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跻身“国际著名老街”行列。

57.一家普通酒店,都喜欢冠上“国际酒店”之名;一个普通楼盘,也要打上“国际中心”的旗号,一个没有国际航线的码头,也标榜“国际客运码头”。什么叫“国际化城市”?国际航线、外国游客、外资企业、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必不可少。北海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就要积极策划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把拥有的资源利用起来。包括海洋四所,包括北海拥有的一个如假包换、也是唯一的联合国牌子的红树林研究机构,如果借这些平台策划举办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让北海“走向世界”,在观感上提升北海的“国际范”。

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58.“用有影响力的人扩大影响”是城市推介的捷径,如鲁迅之于绍兴,贾平凹之于西安,舒婷之于厦门。西安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由政府支持、利用民间资源建成,已成为西安的名片。我参观之时,不时有年轻学生在刻着贾平凹作品名字的墙前留影,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力与渗透力,但北海的陈建功文学馆屡听提起,却一直未见踪影。

59.北海的名景如银滩、涠洲、汉墓、老街、西洋建筑群,名物如南珠、贝雕、南流江石、乌木,名人如苏东坡、徐霞客、陈铭枢、陈建功,等等,都是打造名片的题材。只要把这些名景、名物、名产、名人变成可感可触的符号,变成大众认知接受的概念,就能改善和提升外界对北海的文化观感。

“北海名片“:贝雕、足球

60.股票因为概念的好坏而涨跌,一个城市因为没有好概念而沉寂。一个好的概念可以使城市名声鹊起,成为城市标识和文化品牌。有的地方为了树立一个响亮的概念甚至于“走火入魔”,像“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就是一个腾笑众口的例子。

61.我在新华社当记者时,借国家通讯社传播之力,首倡并且不断地在报道中“炒作”了几个概念。一是“中国最大氧吧城市”。当时“雾霾”尚未成为热词,但北方地区已深为空气污染所苦。这一概念不胫而走,每年围绕空气质量发布监测结果、候鸟人群、外地人购房等,在报道中不断重复这一概念,特别是通过生动案例,用“北海空气可治病”进一步强化氧吧概念,使之深入人心。前两年北海征集广告语,我又提出“到北海深呼吸”。现在仅新华社就有30多位退休老同志成为北海“候人”,与“氧吧城市”的感召有着直接关系。

62.我还抛出过一句自鸣得意的广告语:“北海的每一条道路尽头是大海”。因为到过天津、上海和深圳,几乎意识不到它们是海滨城市,想起琅琅上口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骤然想到了这一富于诗意的句子。它既是对北海半岛地理特征的描述,也体现了向海而生、靠海而兴的开放精神。

63.其实北海可以打造许多类似的概念。钦州借力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将同样出没在北海大风江口的白海豚据为己有,变成了“白海豚的家乡”。老天爷眷顾北海,将更为珍稀的布氏鲸送来了北海涠洲海域,北海不妨打出“美丽北海 '鲸’喜不断”的概念,把鲸鱼打造成生态优良的亲善大使。

群鸟戏鲸图 陈默 摄

64.北海盛产美术家,从珠乡大地走出许多著名画家,辛莽、黄铸夫、张绍诚,魏小明、冼小前、罗寒蕾(补充一句,年轻的罗寒蕾已赫然名列全国百家,画作昂贵得令人咋舌),还有在中国画坛自成一派的“水彩画群”领军人物蔡道东,肖畅恒,以及张国权伉俪,张国楠,张斌等“海门张氏”。“北海——丹青焕彩的地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概念,谁敢说北海没文化?

65.北海还盛产音乐家,张文纲、伍雍谊、傅磬、林海、肖全……他们有的虽然已经逝去,但作为音乐家的地位依旧岿然,在音乐界的影响犹存。可以梳理、出版他们的作品,每年扶持举办他们的纪念活动,策划相关的专题演出,让他们成为北海人为之骄傲的文化名人。

66.北海作为全国著名的“候鸟城市”,还有一个许多城市欲求之而不得的文化优势:众多文化名人“适彼乐土”,选择北海作为自己的栖息地,这当中有小说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工艺大师、翻译家、出版家、著名记者,学者专家、大学教授……建立候鸟人才库,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邀请他们开办各种讲座,组织各种活动,给北海站台,为北海背书,可以极大地提升北海的文化影响力。

定居北海的画家邓敦伟的“骥足斋”开张

67.文化顾名思义,以“文”化之之谓也。把文化元素符号化,打造城市名片,等于让北海穿上“文化衫”,这只是一种形式,除了宣扬文化,树立文化品牌,更重要的可以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人们接受文化熏陶,感受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68.洋谚说,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中国也有一句俗话:穿龙袍不像太子。穿文化衫容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气质的培养困难。文化不同于知识,知识是学习、模仿和灌输,而文化是一种经年累月、积土成山的养成。文化建设既要有寸进之功,又不能急功近利,防止机会主义盛行。

69.何谓机会主义?当年三亚市天涯镇有人在风景区挖石头搞石灰厂,有位领导到三亚视察时问起此事,半开玩笑说了一句:我猜你们市长是不是厂长出身?我觉得厂长出身的人不宜当城市市长。言外之意,当厂长要讲经济效益,怎么赚钱怎么来,而管一个城市是不能这样干的。

70.避免机会主义,用常说的话,主事者要有一点“文化情怀”,情怀太多容易理想主义,但没有情怀主政一方就很难认识当地文化的价值。主事者有文化情怀,就能久久为功推动文化建设。当然除了情怀,还特别是要有机制保障推进这种建设。比如要避免出现“看上去”缺乏文化的规划建筑,规委会成员中应有专门的文化委员;要使人们了解北海的历史,可规定大中小学每个学年有若干课时的历史文化课,而不必不联系实际地硬性搞所谓的戏剧进课堂;要培养社会诚信,可以从某个市场、某个行业切入,探索对商家实行诚信积分制。

企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71.北海是一个既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有着悠远的文化命脉,在国家打开国门时有幸跻身开放前列。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增强自信;在开放进程中海纳百川,能够固本强基。文化建设重“术”,更重“道”,要以“道”养“术”,“道”“术”相长。一方面要敢于竖旗立帜,高标文化旗号,另一方面要悉心培育,使文化实力水到渠成。

72.鲁迅有诗自白: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亦有诗自嘲:

书生论道殊可笑,

黄钟不鸣瓦釜叫;

不辞白眼如飞镝,

白首依然学年少。

(0)

相关推荐

  • 北海银滩同名钢塑“潮”

    北海银滩同名钢塑"潮""潮"位于美丽的北海银滩的海滩公园之内,其整体的形状是一个南珠形状的镂空钢球,代表着北海蜚声海外的南珠形象."南珠"的 ...

  • 征地500亩!廉州新区后:是南珠新城!

    小编说:讲述北海故事,讲述故事乐趣和常识.划重点,记得关注啊 近日,北海发布2021年第四批次乡镇建设用地征收土地公告,征收铁山港区南康镇三塘村民委员会33.1428公顷(497.142 亩)集体土地 ...

  • 北海向海丝路文化馆——广西游(19)

    北海向海丝路文化博物馆是为了传承北海悠久的海上丝路历史,宣传北海地方文化而成立的综合性文化展馆,占地2000平方米.通过大量的文物展示.高科技的声光电手段.丰富的参观内容,完整的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北海 ...

  • 我爱北海福成的“南珠一号”!

    感谢您支持谭大施公号! 希望您将它分享给所有朋友! 我爱北海232: 我爱北海福成的"南珠一号"! 未来学者 谭北海 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海人,我们将地理位置独特且神奇美丽的北海深深地 ...

  • 北海明珠

    北海明珠 央视预报北海天气时总要推出一个明亮的钢球,它像一颗明珠照亮碧波万里的海面,照亮妩媚动人的海滨城市.它就是北海的城市标志雕塑<潮>. 大钢球代表的是南珠.一颗珠子怎么能作为一个城市 ...

  • 经理人反思录:穿越迷思,赢得未来

    为何职场上有人面临中年危机,有人持续精进,更有人卓有成效,原因何在? 对于上千个来自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性质的企业经理人(主管或课长,经理或部长,总监副总,总经理等职级)多年近距离沟通与跟进显示: 摆正 ...

  • 一篇游记的魅力:穿越古今历史文化(视频)

      骈体散文及创作谈  洈水碧湖映月夜游小记 文/山 海 月出东方,水波不兴,出景明楼,绕紫云蓬莱,似苏子游.虽无赤壁之胜,却有大坝之巍.南山隐隐绰绰,峰峦起起伏伏,偶有云团时行时驻,可是南极仙翁出行 ...

  •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 治疗师手记系列|过程的迷思——家庭评估学习的思考

    心理治疗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欧文·亚隆 (Psychotherapyis process of change. -- Irvin D. Yalom) 过程是一个人和他/她周边重要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一 ...

  • 迷思

    ​人类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 ...

  • 功能性训练的迷思

    所谓功能性训练,其实是起源于康复界,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由于损伤而使身体某些功能丧失的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动作,恢复身体基础功能. 为何我们需要功能性训练? 了解功能性训练,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功能性.我们并 ...

  • 茶博会回顾 | 辽金宋点茶,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私享会!

    4月23日下午,在北京春季茶博会现场,感受了一下穿越千年的"辽金宋点茶文化私享会"活动. 现场宾客满座,入场仪式非常的有仪式感,尽管活动区外是喧闹的茶博会展位,也丝毫不影响活动区内 ...

  • 健康陷阱(35)- “均衡饮食”的迷思

    我们到处都听到"均衡饮食",听上去好像是饮食的指导原则,具有智慧.但是请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权威能决定什么是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意味着包括各种类型的食品吗?实际上,如果不了解现在引起各 ...

  • 破解教育迷思 走向积极改变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念,它们有的并不科学,人们却深信不疑,无形中阻碍了孩子们的积极健康发展.在<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