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体制改革要着眼于生态文明大局

  新华网发文称,“雾霾治理”成为今年两会网民最关注的五大热点话题之一,而且排在首位。这说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我国空气质量的严重程度,正如终南山所说:“连广州人的肺都是黑的,更何况北京?”实际上,空气质量问题还只是环保问题的一个方面。如今,单位GDP能耗水平尚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的土壤、水资源以及海洋环境正遭到严重威胁。天上地下,吃的喝的用的住的,包括呼吸的,中国的环境承受能力委实已到了极限,不能再回避,也无法再回避,必须下大力气加以遏制和扭转。

  环境成为大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国,要从一穷二白迅速追上世界经济强国,在高新技术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全球经济链底端,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以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GDP的必由之路。

  然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经济体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已从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此时此刻,所有国人的诉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无不看到了维护良好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又好又快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贯彻,举国上下都在谋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在抓紧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全党的共识,也是全国人民的共识。

  如何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不仅需要促进每一位国人思想意识的一致,更需要从体制机制法制上加以保障。

  笔者注意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

  笔者也注意到,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家近日在京倡议,“要力争用10-20年基本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当务之急是抓紧修订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相关环境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治理特许经营制度”。

  中央的战略决策以及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倡议呼声,关键在于落实。靠谁落实?谁来监督?这就涉及机构、权责等问题。说到底,就是环境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制改革问题。

  李克强同志说得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从单一的环境保护向综合性生态文明建设迈进,在机构设置、职能配备、管理权限等各方面,以生态文明为出发点,以绿色GDP为目标,形成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多环节密切咬合的体制机制。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因为它将打破旧有利益格局。

  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中国还需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快速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否则,“喂人民服雾”就真的不只是网络调侃之语了。

  “美丽中国”的决心已下,现在需要的,就是行动。

(2013年3月11日《中国产经新闻》)

网址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roll/20130311/053614784172.s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