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四大名楼,三座混凝土,岳阳楼却是文物,为啥不怕战火?

说起中国四大名楼,一般是指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山西运城鹳雀楼(一说是山东烟台蓬莱阁),湖南岳阳岳阳楼。

这四大名楼都有经典诗文传世,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关于蓬莱阁的诗文尽管不少,但传唱度都不如《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管“四大名楼”到底是哪个版本,除了岳阳楼,剩余的三座楼都已毁于战火,如今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了,还都装上了电梯,与文物基本沾不上边。那岳阳楼为啥还能保存下来,并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呢?

四大名楼里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其中两座楼原本是军事用楼,滕王阁在全国有三座,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并没有见过岳阳楼……让我们一起聊聊吧。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原本与诗文唱和毫无关系,是东吴夏口城的军事瞭望楼。夏口城是武汉建城最早的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城池。因为城楼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后人误念“鹄”为“鹤”,逐渐成了黄鹤楼。

后来晋国灭掉了东吴,黄鹤楼也就没有了军事作用,反而因观景位置好,成了“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此后,黄鹤楼频频毁于战火,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修维护了10次。

但期间,来此登临的名家极多,留下的著名诗词堪称四大名楼之首。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首,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王维的《黄鹤楼送康太守》、孟浩然的《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贾岛的《黄鹤楼》、刘禹锡的《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等均是佳作。

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只剩下一个铜铸楼顶。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鹤楼是不可能再原址重现了。

是1981年10月,黄鹤楼在原址附近开始重建,1985年6月正式落成。主楼以清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不仅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连电梯都装上了。不过,钢筋混凝土也有好处,那就是不怕游客多。

滕王阁则更为奇特,因为全国一共有三座。历史上的“滕王”一共有17位,最有名的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算是皇子中的文艺青年。他先是在自己的封地——山东滕州兴建了一座阁楼,取名为滕王阁,这算是最“根正苗红”的滕王阁。

不过李元婴确实是个“巨婴”性格,搞起个工程没完没了,修阁建楼,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最终激起了民愤。他侄子唐高宗李治,只好把他老人家“贬”到苏州,后又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做都督。

李元婴“思滕心切”,就在653年重新建了座滕王阁,位置就在赣江之滨(今南昌市东湖区西北部)。这便是第二座滕王阁。

662年,李元婴被调到了隆州(今四川阆中),他又在679年兴建了规模更大的玉台观和滕王亭(合称滕王阁)。真可谓“爱滕建滕”的模范。

尽管李元婴如此热爱滕王阁,但真正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还是王勃。李元婴离开南昌后,新任都督阎公重修第二座滕王阁,原本想借机捧一下自己的女婿,结果被王勃的《滕王阁序》抢尽风头。所以,大家平时说的滕王阁就是指南昌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20余次毁于大火,有时是天灾,有时是战火。如今看到的滕王阁是1989年10月8日修建完成的,这已经是滕王阁的第29次重建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黄鹤楼的影响,滕王阁也是钢筋混凝土+电梯的现代化配置。

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的永济市,永济虽然是个县级市,但其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在永济市的西南部的黄河东岸,有一座蒲州古城,就是舜的都城之一——蒲板,所以永济古称蒲板、蒲州。

除了鹳雀楼,还有《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谈恋爱的普救寺,国宝“唐开元铁牛”——俗称黄河大铁牛,教科书中的《捞铁牛》一文写的就是这些铁牛。鹳雀楼、普救寺、大铁牛都集中在黄河岸边的蒲州古城周围,因此古往今来,登临作赋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鹳雀楼是北周大将宇文护修建的,大概建成于557-571年。704年前后,唐朝诗人王之涣在这里写下了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诗的作者也有朱斌、王文涣等说法,但无法准确考证),王之涣留下的诗词不多,但名气都很大,另一首《凉州词》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脍炙人口。

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使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1272年,元朝学者王恽还在鹳雀楼的故基上,写下了《登鹳雀楼记》。

1992年,永济市计划原址重建鹳雀楼,2002年9月19正式落成。鹳雀楼也是钢筋混凝土+电梯的“名楼标配”。

比起这三座“现代化名楼”,在战火中保存下主体结构的岳阳楼反而有些“不合群”了。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湖畔,它和黄鹤楼一样都是东吴人修建的,且都有军事作用。修建它的便是东吴重臣鲁肃,原本是检阅军队的“阅军楼”。

此后,岳阳楼也经历了烧毁、重建的多次循环,其名称也有巴陵城楼、南楼、岳阳城楼等叫法,直到李白在此写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才定名为岳阳楼。

杜甫的也来此登临,写下《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即景抒情的名诗。

岳阳楼最著名的一次重修,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字子京)重修岳阳楼,然后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文章。

有意思的是,当时范仲淹被贬到了邓州(今河南南阳邓州市),一时来不了岳阳。滕子京就派人送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便看图作文,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更是广为传颂。

除了范仲淹外,到此留迹的名人还有很多。在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概括得很好: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大家可以看看,都有哪些名人来过。

此后,岳阳楼继续烧毁、重建的循环。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而且修得极为结实。其墙壁都是以糯米粉调细瓷灰修砌,“刀斧不能入”。

我们得感谢这位张大人,他的匠心精神让岳阳楼经受住了战火的洗礼。民国初年,岳阳楼屡遭兵祸,里面的东西被洗劫一空。民国十一年(1922年),湘军进占岳阳,又把这里的门窗砸得七七八八,但岳阳楼的主体总算保住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2月17日,岳阳楼完成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一直对岳阳楼进行维修与加固,到了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全面重修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如今,四大名楼只有这一座才是真古董。

岳阳楼能保存下清代重修后的主体殊为难得,但其他被焚毁的名楼重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并无不可,在古代历次重修时,也都是使用当时比较主流的技术,如今的钢筋混凝土在千年以后也是古建文物。

我们怀古不是为了“食古不化”,而是以史为鉴,便于更好地建设未来。四大名楼真正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一篇篇经典诗文,是“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是“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化春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