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明朝的不是清军,也不是李自成:七成明军死在了此处!
无汉唐之和亲,无宋朝之岁币,不议和,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从来不议和,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甚至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可惜即使是这么强大的王朝,最终却免不了覆灭一路,实在让人唏嘘。其中有天灾有人祸,如果中间变数再多一点,也许大明王朝就不会亡了。 以明朝当时的国力,如果战略上发挥得当的话,也许是可以平定一方势力的。不过在这些想要倾覆明王朝的势力中,有一股势力曾经并不受人重视,但是却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对明王朝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对明王朝最后的结局,还有相应西南各族的势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往各个朝代对偏远民族的策略各有不同,当时的明朝是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即土官世袭制度。就是这个地区的人自己担任地方的官员,管辖其属地的一应事宜,而朝廷并不会做太多的干预,只要按时上缴税收即可。
这种方式自然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有助于明朝的稳定,可是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地方上发展出自己强大的武装,以此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偏远地方势力根深蒂固,让明朝后期考虑到这点的时候,已经有些尾大难掉了。 随着当地的首领的势力日渐强大,因为离得太远,所以就放肆的欺压百姓,也不顾及朝廷的存在了。甚至当时很多势力挑起叛乱,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役就是针对当时的杨应龙,足足花了一年多十万精兵才平复。 后来朝廷当然也想过改制的办法,实行了改土归流,意思即位废除地方上的首领官员,改成由朝廷派遣官员去管理。可惜受到了各方势力的阻挠,最终也没有完全执行,也为后来更大的叛乱留下了后患。 虽然朝廷有心去整顿乱局,但其实当时明朝内部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贪腐这一贯穿历史上各朝各代亡国的原因,到了明朝也无法避免。当朝廷贪腐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后金的势力却已经悄然崛起。朝廷发现这一问题,开始增大百姓的赋税,想要扩充军饷,结果百姓叫苦连天。
在名朝廷调兵遣将的时候,征调到了奢崇明的彝兵。奢崇明早就有复兴彝族国的心思,趁此机会干脆派兵去了重庆。1621年,奢崇明趁着演武场练兵的机会,杀死了20多个朝廷大员,发动了叛乱,建立“大梁”。直到后来明廷调遣各省大部队进川,历时两年多的血战,才终于平定这场叛乱。 可此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贵州的安邦彦又接着起兵,局势一度变得十分复杂。安邦彦此人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家族扎根于西南,可以说家族势力非常雄厚,早些年曾帮万历皇帝立下赫赫军功。可惜他志向并不在于当一个普通的土皇帝,见有其他人反叛便点燃了内心的欲望,野心萌生。 可这时候明军的主力还在四川,在贵州并无多少兵力。很快安邦彦占领了贵州大部,围困贵阳十个月有余,让贵阳百姓陷入了“人相食”的惨境中。直到崇祯二年,才被朱燮元率领五省的军队平定,最后终被斩杀。
这一场前后耗时数年的战争,让明廷花费了数百万银两,派遣了数十万精兵。可虽然这些叛乱平定了,李自成高迎祥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却已经发展壮大了。不止如此,当明廷打算有所动作之时,云南境内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普名声发动叛乱。 后来普名声用计离间朝廷内部,王伉在阵前被捕,形势一度发生变化,朝廷内甚至主和的声音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后来张继孟招降叛匪,普名声死掉后万氏明里受降,暗地里却继续扩张,其势力让当时明朝在这里的统治趋于虚无。而中原陷入水深火热的农民起义浪潮时,明军再也无力征讨西南了。 后来明廷灭亡,直到顺治五年大西军才平定了西南的叛乱。这场叛乱持续了近20年,对当时西南三省造成了深重的创伤。农民起义、清军入关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这20年的西南叛乱对明朝灭亡的影响可以说更加至关重要,明军七成的兵力葬送在了此地,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明朝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
而西南的创伤直到康熙时期才终于休养好,后来清朝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专门在云贵川地区设立了管理机构,终于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