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

看来很多人对此比较感兴趣哈,所以,我也决定在知乎开个中国文化专栏了。

在开始分享之前,先容我介绍一下孟子,他名轲,字子與,战国中期皱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也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中《孟子》是记载孟子与他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一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篇,一共三万五千字,260章,也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而孟子是在孔子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可见此人不一般。

今天主要跟你聊一下《孟子》中的梁惠王上篇中几个要点。

1

可能很多人会问梁惠王是谁?其实,他就是魏惠王,惠是他的谥号,在公元前370年继承了他父亲魏武侯的位置,在位后由旧都安邑,如今的山西夏县北,迁移到大梁,如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被人称为梁惠王。

有一天呢,孟子就去拜见这位梁惠王,梁惠王见到孔子来了很高兴,希望孔子能给他治理国家带来一些有利的言论,如何让他的国家有利?

而孟子见到梁惠王后直接扔给他一句话: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仁义就行了。但是梁惠王根本没有听懂孔子在说什么,他又继续追问道:如何让我国家有利?那些大夫也坐不住了,也开始问:如何让我的家庭有利?士子和百姓又问:如何使我自己有利?

你看到了,人性在利面前是毫无掩饰的,即使再厉害的人,也很难抵抗利,尤其是面临巨大利益时,上下都在互相争夺利益时,国家就很危险。

那些把利放在首位,把义抛到脑后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人性的欲望对于利益的追求就像无底洞,一旦放大就永远不会满足。

相反,那些把仁义放在首位,把利放在末位,他们是不会抛弃朋友,抛弃家庭,抛弃父母,会真心为了别人,社会,国家着想。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关系都变味了,大多数人现在都是讲究利益关系,朋友,职场,都是如此,你有利用价值就交往,你没有价值,那就不受人待见,受人排挤。因此,人要看开,不要刻意去当个癞皮狗,去维持不必要的利益关系,散了就散了吧,这样的关系还是少一点好。但是要记得努力提升自己啊,人脉的本质就是你的真本事,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你自己的能力。二是你和别人链接的,让别人喜欢你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本事。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非常简单朴实的人,即使他们很厉害,他们也不会有所骄傲,很谦卑,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们更看中是仁义,为人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能创造价值,立德,立言,立功的人。

孔子曾讲过一个为人处世与治理国家方面的原则,那就是在《论语》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止于孔子提到过,历史上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也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感叹: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不过,这是儒家的血统。曾经比较喜欢读《三国演义》的,其中第一章是桃园三结义,说的是东汉末年,灵帝刘宏腐败无能,致使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终于爆发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的首领是巨鹿郡的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他们率领四五十万黄巾军,一路上杀敌,于是灵帝着急命令加强戒备,讨贼立功,当时的幽州太守刘焉知道黄巾军的大队人马正在大批赶来,他自己这边兵马又少,于是就命令将士去出榜文招纳贤士。

此时,在人群里有一位青年十分引人注意,他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的玄孙,叫刘备,当时28岁,家住本县楼桑村,父亲刘弘在为官,最后因家道中落,而刘备只好贩卖草鞋,赡养年迈的母亲,他性情温和,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与公孙赞等是至交好友。此时,刘备看到榜文,深呼吸叹了一口气,忽然背后有一位身材魁梧,黝黑的大汉说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啊。

此人叫张飞,做卖酒屠猪生意的,但张飞不甘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正好刘备也给张飞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家境,并说:现在黄巾军造反,我很想为国家出力,只是很无奈,一个人力量太小,这时的张飞说:我家有些田产,我们一同招募当地有才华智识的人,共谋大事,于是二人就很聊的来,在一家附近的馆子商讨报国大事。

这时,又有一位大汉,名叫关羽,因杀死一位恶霸在外乡避难,看见榜文就来参军,于是三人就这样志趣相投,在园中祭拜天地,义结金兰,成为兄弟,同心协力去共谋大事。这就是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这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就是讲义气,不掺杂任何利益,能有共同兴趣、目标与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朋友,而不是那种利益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建立在那种单纯的利益关系之上的。朋友因义而相聚,而不是利,这种关系根本经不住考验。

曾国藩也是,刚进入职场,处处受人排挤,那些在位的高官在大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还争名夺利,那个糊涂皇帝被那些高官迷的团团转,而只有曾国藩胸怀大志,不要钱,不要利,一心为大清出力,但遭到那些为利迷惑心智的人们孤立。

因为他触犯了职场的大忌,那就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那说了这么多,人到底应不应该追求利呢?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不是不谈利,而是要有一个度,不要把利放在人生的首位,把利当成了一种目的,采取不正当方式去获取利,而抛弃仁义,就是要“见利思义”。

2

梁惠王一天在花园散步,孟子去拜见了,孟子提到一个基本思想: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这是对国家领导人来说的。

其实,这个思想对于企业领导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一个当领导的把利放在首位,把好处都想占为己有,不顾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那这个领导也是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相反,一个领导能从大局出发,为所有人谋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共同成长,那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那再把“与民同乐”改成“与人同乐”,就是对每个个人有帮助的。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就是《大学》中提到的“亲民”。

《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的全部精髓在于“亲民”二字。就是人不要为了修身而修身,人追求正大光明的德性,不断地完善自己最后的核心还是要回到“亲民”之上,就是与别人链接的能力,让别人喜欢你的能力。一个人的财富有两个因素组成,一是自己的能力,二是与别人链接,让别人喜欢你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真本事。

其实,与民同乐就是毛主席提出的“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层面。放到市场,生意上就是用户主义,全新全意为用户服务,这样生意才能长久。

3

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比较强大,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儿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700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儿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感到担忧,我要怎么做?

孟子说:大王只要实行仁政就好了。两方面同样要抓,一是经济建设,二是精神文明建设。

这放到个人身上也一样,一是人先要经济独立,有能力独立养活自己,二是加强个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的教育,在儒家政治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也就是培养正大光明的德性,做人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个人文化知识上的提升,也就是做事。孟子强调的是:孝、悌、忠、信。只要这两种抓住了,人无论强弱,贫富都可以发展壮大。

因此,孟子经过分析敌对国的致命弱点后就说了一句话:实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4

齐宣王问孟子: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3000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你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又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人做事也是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做不成事情与能力无关,而是精神上没有想要去做,没有这种把这件事做成的这种精神,或者根本没有朝这个方面去想过。

分清楚不为与不能,什么事情是人真的做不到,比如一些不切实际的,不着边的想法。什么事情是能做到,只是自身不愿意去做。

就像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有句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就跟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达利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先从自身做起,再去带动别人,自己没有做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儒家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人要认识自己肯定要反省,人要认识他人就需要一种衡量的介质来权衡。

5

齐宣王为了实现自己心里最大的愿望,想要用战争霸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却被孟子给点醒,给他指导要使用平和的仁政来解决问题。

这就成了历史上一个成语:缘木求鱼。就是“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什么意思呢?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其次还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要老是想着用强硬的方式解决,而采取柔弱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就是《道德经》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 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什么意思呢?

人想要使人或者事物收缩,那必定要先使人或者事物扩张;要使人或事物弱小,先要使人或事物强大;要想废除人或事物,先要使人或事物兴盛;要想夺取事物拥有的什么东西,先要给予事物某些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微妙、明通”的 道理。柔弱能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它生活的潭水,国家也不能轻易地把赏罚的策略和权谋拿出来炫耀。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性总是在互相转化,“盛极转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是道的体现和自然规律。人们应当抓住这个规律来顺应“道”,同时警醒自己不要把好的东西拿出来炫耀,否则极盛的时刻也代表着衰退的时刻。

因此,人要在面对事物时时刻反省自己,懂得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的相互转化。

所以,人在弱小时也不要担心,一步步去扎根,就会由弱变强,人在强大时也不要骄傲自满,要时刻保持谦卑之心,才能保住强大而不变的弱小。

切记,时刻反思自己,不要违逆于规律做事,而是按照规律,去顺应“道”做事。

最后,祝你精进。

(0)

相关推荐

  • 如何治理国家?孟子问了齐宣王一个问题,齐宣王都感觉很惭愧

    小 播 读 书 /// 08/02 2021 如何治理国家?孟子问了齐宣王一个问题,齐宣王都感觉很惭愧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有一个成语:独乐乐(yuè lè)不如众乐乐(yuè lè),很多人读错 ...

  • 《孟子》学习札记(一)

    <孟子>学习札记(一) <孟子>研读讲义第1讲:概述[学习札记] 英俊浩然著雄文,以民为贵阐仁政. 力挽狂澜续道统,历史功勋封亚圣. 光明磊落善辩争,行道取义敢舍生. 择善固本 ...

  • 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

    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 2018-07-23 10:25 来源:上海儒学             作者简介丨徐洪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一.孟子哲学思想的政治指向 考察先 ...

  • 《孟子》研读第4讲:梁惠王(下)解读1

    <孟子>研读第4讲:梁惠王(下)解读1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一至四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了解孟子对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与民同乐的观点:理解&q ...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

  • 《孟子》原文诵读音频 -- 梁惠王上

    1.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

  • 《孟子》研读第2讲:梁惠王(上)解读1

    <孟子>研读第2讲:梁惠王(上)解读1 教学内容:梁惠王(上)解读1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孟子阐述的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义利之辩强调的是不能唯利是图:认识孟子阐述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民 ...

  • 《孟子》研读第3讲:梁惠王(上)解读2

    <孟子>研读第3讲:梁惠王(上)解读2 教学内容:梁惠王(上)解读第五至七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孟子"仁者无敌"的理想和依靠仁政统一天下的主张.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 ...

  • 《孟子》研读第5讲:梁惠王(下)解读2

    <孟子>研读第5讲:梁惠王(下)解读2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五至八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了解什么是"王政"及王道和仁政的内涵: ...

  • 《孟子》研读第6讲:梁惠王(下)解读3

    <孟子>研读第6讲:梁惠王(下)解读3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九至十二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理解用贤图治和依靠专家并让专家学以致用:实施仁政才能得民 ...

  • 《孟子》研读第7讲:梁惠王(下)解读4

    <孟子>研读第7讲:梁惠王(下)解读4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十三至十六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认识国际关系中小国要自强自立,要争取独立自主:治国要练 ...

  • 潘波涛 | “仁义”“利”与“国危”:论孟子应对梁惠王之问的政治逻辑——兼论《孟子》首章主题

    一."国危":孟子与梁惠王共话国家治理 <孟子>首章,历来受到重视.因其重要性,及行文需要,现全文引录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