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除夕,火把燎雪

火把燎雪的除夕

文/罗锦高

我家所过的每个年节,吃得好赖,穿得贵贱,多已淡忘,唯独我十六岁那年的除夕永远地留在了心里。

那年腊月二十九,老家闽西山村,天阴欲雨,寒气逼人。墙上木匣子广播通知:要求全大队"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和家属在年三十这一天,每家务必砍五百斤干硬柴,担送到大队部,以便来年开春搞农田基本建设,给大会战的社员群众炊灶使用,违者批斗或罚劳。广播早中晚三次催命似的连播几遍,每听一遍,我们心里就发怵:雨雪路滑咋么砍?

第二天,果然下起了雪,雪粒打在瓦屋上,叮叮乱响;下到石坪路,弹跳蹦落。不似北方轻扬飘絮般的雪花,而是像鱼子蛋那么小的冰晶颗粒。看我兄弟俩勾头缩脑畏寒怕冷的样子,母亲就安慰我俩说:“咱母子仨一同进山砍柴,下点雪受点冷怕什么,比起公家把你爸押去批斗担惊受怕强吧?”我和弟弟没啥好说的,就跟随母亲进山去了。其实,白干活,我们早已习惯。那年头,公社大队经常摊派不计工分的杂活让我们干:劈路、修路、铲草坪、搬石头、扛放映机等差使,都摊到黑五类头上,若本人病弱干不动,由家属子女代替干。我兄弟俩体小力薄,只能俩人顶一个劳力。

砍干柴,要走十几二十里山路,才能到深山老林,专拣那些被大风压折或老死枯残的枝柯竹筒竹尾等干柴,然后把这些枯木烂竹顺着山坡溜下山脚,归拢一起,大块的破开,长条的斩断。母亲挑着柴担,我俩各背一捆,穿毛草道,蹬石阶岭,过便道桥,出阴暗森林,一路咯吱咯吱紧走慢赶,送到大队部,所幸的是前半天下鱼子蛋雪,到了下午才下雨夹雪。扛活走路倒不觉得冷,但一歇脚,寒冷就兜头裹挟而来。

山里的日子短,山阴催暮云,天光匿无影。走到半路天已擦黑,我娘仨只能沿着模糊的山路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大队部走。

到了大队部门外,刚好碰上大队文书喜来叔,他好歹是个大队干部,刚好给其他人的干柴过罢秤,打着火把正往家走,一看我母子仨又掉头返回,把我们的柴捆柴担一一过秤,再一合计,“喲,还差二十多斤呢。”他低声自语,我妈一听急得直跺脚。喜来叔扬了扬手悄声说:“回去吧——够了,够了。”他摊开记账本让我们看,只见他麻利地把478斤改成518斤,然后温和地安慰我们:已经超了,放心回吧。当时我们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途径喜来叔家门前,他让等一等。这时,我们才清醒地知道,今晚是大年除夕,不时闻到上家的酒香,下家的肉香,邻家的饭香,诱得我们的馋劲儿上来直咽唾沫。喜来婶抬高了竹篾(客家人叫竹针)火把,朝我们一照,看我兄弟俩蓬头垢面,补丁衣裤,赤脚烂鞋,浑身哆嗦牙关腮帮打颤,轻叹一声:“看你娘们仨,多可怜呐,快进屋去,暖和了再走。”我一听她说可怜,差点把我的眼泪催下来,我硬把喉头的酸涩咽下去。我妈再三道谢,转身要走,喜来婶一把拽住我妈胳膊近乎央求说:“进屋去,可怜可怜孩子吧。”我妈很不好意思推辞道:“我们是苦命人,跟他爸遭罪哩,像我们这等人不能脏了——脏了你家门槛哪。”

“好我的妹子,莫说这话。你家老少都是好端端的人啊。”她把“人”字说得很重很亮,把我们当人看就已心满意足了,怎敢再给她添麻烦呢?被他人瞧得起就已是够幸福的事情。看我们执意要走,喜来婶将三把绑扎好的竹篾塞进我怀里,又将一把正燃烧的半截火把塞到我手里说:“路上小心!”

回家的路上,火苗呼呼燃烧着火把,把雨雪燎得嗞嗞乱响,虽然焰不盈尺,光不满坡,却照亮脚下坎坷不平的山路,也一直温暖着我的人生路。


(作者简介:罗锦高,生于1956年底,祖籍福建上杭,客家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30多年间在《西安日报·晚报》《陕西工人报》《山西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200多篇,出版个人散文专集《星河》一书。1986——2019年,先后参与编纂《临潼县志》《临潼区志》等书。)

(0)

相关推荐

  • 美女谈恋爱嫁人,这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避免四处碰壁

    知道吗?你也可以是恋爱之神. 记得小时候上山砍柴,一般都会干生柴一起捡.在生火做饭的时候,先用干草点火,再铺上枯木树枝,待火势旺盛后,就一半干柴一半生柴掺杂着加,生柴也能像干柴一般熊熊燃烧,这样可以大 ...

  • 【郁氏文化】郁长福其人( 文/郁斌生 郁燕龙)

    郁氏文化 郁长福其人 文/郁斌生  郁燕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店背有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热心公益,解人危难,无私地帮助救助店背郁姓族人,他谨遵睦宗族恤族人的祖训,为店背郁姓族人解困济难的善行义举值 ...

  • 【郁氏文化】挑石灰与1块钱的故事(文/郁斌生)

    郁氏文化 挑石灰与1块钱的故事 郁斌生 1969年初夏的一天,我跟随着店背村的壮劳力一道从洋溪石灰厂挑石灰到彭坊乡的由路村,这一天来回50里山路,去时一担石灰,赚力资一元,回程还顺带柴火一担.时隔51 ...

  • 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拉干柴

    文/冯兵绪 元旦回家,到坡上去给栗树剪枝,顺便背回几背干柴来.小儿见了不解地问:"爸爸,你们小时候也常去背干柴吧?""是的,那时候,你三爷爷经常带我上山拉干柴."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山路惊车

    本文作者:赵福智 车轮滚滚,马拉小车公路驰: 尘土飞扬,车载桦椽沿路飞. 年轻时,我和小弟有一次用单套马车去卓资县拉椽,在山路发生的惊车事故,至今想起来还胆战心惊,兄弟俩每当谈起此事仍然冒一头冷汗. ...

  • 山乡老俵情

    山乡老俵情 鲍金棣 二0一八年十一月四日是我们广丰知青下放德兴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原知青班的8名战友在班长程学军的带领下,满怀激情的回到五十年前下放插队的地方原德兴县界田公社光明大队程村生产队 ...

  • 难忘背柴

    我是地道的农村娃,对农村的农事有太多深刻的记忆.昨天,朋友晒一张背柴的图片,把我的记忆拉回了童年,最难忘记背柴那些时光. 我的家乡在一片丛林中,群山环绕,山上有很多木柴.木柴是我家乡生产生活中最主要的 ...

  • 父爱,永不褪色!

    顶着清冷的山风,父亲来了.手里拄着一根棍子,脚上的鞋几乎湿透了.我在离村五里外的小镇上开个家小门市,虽然挣钱有限,但每天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我们这里属于深山区,村民们冬季取暖全靠山坡上的枯柴.寒冬季节 ...

  • 求学之路

    我上小学时,应该在1980年左右.那时,在村子里读书,教室是三孔青石洞.校园没有围墙,教室门前就是广阔的麦田.教室里的摆设很简约,只有书桌.凳子和黑板,书桌是用两摞石头担起一块长木板,很简易:学生在写 ...

  • 从树梢到真火壁炉,一根木柴要走12个月

    并非所有形式的木材都适合用作木柴.在真火壁炉种燃烧湿柴可能会导致火炉出现问题并对健康也百害而无一益,因此,绝不建议燃烧湿柴. 但有时又很难区分干柴和湿柴之间的区别.因此这里我总结了一些湿柴具有的特征, ...

  • 谁为你撑腰(16)

    书接上回 李玉德先生长篇反腐题材小说<谁为你撑腰>(1)(2)(3)(4)(5)(6)(7)(8)(9)(10)(11)(12)(13)(14)(15)点击欣赏前集剧情 零星的爆竹声把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