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活了29岁,死后在国外火了200余年,而国人却对其一无所知

《十朝新语外编》中这样赞美她:“嘉定钱大昕重其学,以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王贞仪自幼即一位才女,虽其默默无闻和早逝,但对国家所做之功不可磨灭,她虽于我们,是陌生的,但她却惊艳世界二百余年,足为吾学。她的一生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一样,短暂而又璀璨,照亮了天空,定格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一刹那间的美丽却成为了永恒,震撼了人的心灵,永远也抹不掉。她被尊崇为“中国古代的居里夫人”,她就是王贞仪。

王贞仪出生于1768年,是清代的著名女科学家。在中国,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但她在国外却是一颗不可多得的光彩照人的明珠。令国人惊讶的是,他们还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为她写赞歌。她身上有太多的宝藏,正等着我们去挖掘。王仪贞的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辅,良好优越的家世背景,让她有了博览群书的条件,再加上她惊人的天赋,从小就带了顶天才少女的帽子。她的祖父精晓历算,收藏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在她十一岁时,和祖母一起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那里居住了5年,使她有机会阅读祖父的大量藏书,在这些书的影响下,她对天文地理历算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而为她之后的科研之旅奠定了基础。

在她十八岁的时候曾跟祖母和父亲一起去游学,去过北京、湖北等多个地方。游学让她浏览了许多的名胜古迹,深入接触了许多社会现实,带给了她很大的感触,并增长了见识,积累经验,同时也邂逅了她的丈夫詹枚。她对科学的热爱并没有因为与丈夫成亲后而消失,也没有像普通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反而是乐此不疲的刻苦学习,不断的进行科学实验。她在进行实验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做就是好几天,常常忘记吃饭。在那个时候是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的,但这并没有难倒她,她拿起工具,就对现有的材料制造了起来。

据说,有一天,王仪贞在房间里做实验,已经有好几天了,都不曾出门吃饭,她母亲担心极了,就好奇从门缝往里面看,就看到了桌上的灯被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放在灯下当作地球,而梳妆台上的镜子被拿在手里当作月亮。她就利用这些简陋的工具,不停的反复实验,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现象。她留下的作品《月食解》中就阐述了这一天文知识。她不仅对天文感兴趣,还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梅珏为代表的安徽数学学派,而祖籍安徽的王仪贞也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数学研究上,结合中西算法的长处,不受当时旧方法和旧思想的影响,对其进行改进,使数学算法更加的简单化。而她留下的作品《勾股三角解》讲述了她在数学研究中的看法和思路。

王仪贞作为一名古代科学家,这条路走起来无疑是艰辛的,她不仅要克服科学仪器上的问题,还要同封建社会和封建伦理思想作斗争。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作为一位学贯中西,兼通古今的才女,在当时的社会算是一个异类了,因此遭到了许多封建卫道士的嘲笑,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女孩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做饭缝纫,而不是整天痴迷于科学实验中,这些事应该是男生该做的。听了这些嘲笑后,王仪贞并没有屈服,反而越挫越勇,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她,觉得她在胡说八道,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还为妇女的地位发声,在自己的文章中反驳这些人的观点,为自己正身。她这种坚持自我,坚持本真的精神,在今天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就是这样一位不屈服于世俗眼光的大才女,在她二十九岁时就因病去世了。这是当时科学界的损失,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的损失。如果生在现代社会的话,那她将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但却生在了封建时代,只能将自己的研究理论写在书中,就算分享出来也没有多少人理解她。虽然她为我们留下的理论著作有很多都已经失传,但她为我们留下的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她曾写下的一句话就是对她精神最好的注解:“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天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她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的精神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