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扳指赏析
清乾隆御制白玉刻诗文扳指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文物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到收藏实践中去,那无异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并不具备太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就从古代玉扳指新老鉴定的角度,交流一下玉扳指收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籍以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玉扳指收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清乾隆碧玉刻诗文扳指
古代玉器的鉴定简单来说就是从料、工、型、纹、沁等几个方面着手判断,进而综合推论玉器的时代与真伪。
玉扳指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如果熟悉它的发展演变历史就不难了解,玉扳指最为盛行的巅峰时代,基本只存在于清代。
各种材质的清代扳指
中国古代的扳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原汉地流行的“坡形扳指”,而另一种是流行于蒙古族和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筒形扳指”。
自汉代以后,由古代的“韘”(shè)演变而来的“坡形扳指”长时间存在于汉地中原,这一历史格局一直延续至明代晚期。
坡形扳指
筒形扳指
到了清代,由于满洲八旗发源于白山黑水,其民族文化造就了“善骑射”的民族传统,因此随着清朝满洲政权入主中原,清朝统治者将“国语骑射”作为八旗之根本加以推广。
尤其在清朝早期,八旗尚武之风蔚然。由于拉弓时需要佩戴扳指,所以当时的八旗子弟对扳指非常重视,基本是人手一枚须弥不离身。
清早期的扳指功能趋于实用,多为驼鹿角制作。由于驼鹿角中有许多细小的中空孔洞,因此制作的扳指既轻便又透气,是当时实用扳指的首选。
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扳指这一实用工具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更倾向装饰功能的玉扳指开始出现了。
驼鹿角扳指
正是在清代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玉扳指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其最初也经历了由实用到装饰的过渡阶段,但最终形成了玉质精良、打磨精细、富丽堂皇的艺术特征。
总体来说,清代玉扳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首先,清早期的实用风格。
由于清早期玉扳指处于实用扳指向装饰扳指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玉扳指带有较为明显的实用风格。
清早期玉板指
清早期玉扳指的主要特点是:矮桩和薄胎。
所谓“矮桩”是指玉扳指的高度较低,而“薄胎”是指扳指胎壁的较薄。
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在当角骨扳指向玉扳指的转变过程中,二者材质上的巨大差异令使用者产生了较大的不适。
由于玉石与角骨二者的密度不同,玉石要远远重于角骨,因此如果完全按照角骨扳指的规格来制作玉扳指,无论重量还是手感都会让用惯了角骨扳指的满洲射手极为不适,用满洲旗人的土语说就叫“克手”。
清早期玉扳指
为了平衡这种不适,清早期的玉扳指形成了矮桩和薄胎的特点,这也是鉴定不同时期清代玉扳指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清中期的繁缛富丽。
清中期玉扳指的艺术风格是富丽堂皇、繁缛精湛。尤其是在乾隆时期,随着清帝国综合国力的鼎盛,在清高宗乾隆的大力推动下,清代玉器达到了历史性的巅峰。
乾隆年间同样是清代玉扳指的巅峰时期,无论用料还是作工,乾隆玉扳指都达到了登峰造及的程度。
清乾隆御制白玉镶金里板指
在“精巧不能企及”的玉器最高工艺标准“乾隆工”的严格要求下,乾隆时期的玉扳指只求精美、不计成本,大量珍贵的和田羊脂玉、黄玉、碧玉被用来琢制扳指。
在清宫造办处不计工时只求工艺的极致美学理念下,各种素面、镂空、仿古、刻诗文的玉扳指横空出世,毫不夸张地说,乾隆玉扳指其玉石原料之精良、艺术水准之精湛完全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正是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下,玉扳指这种极具满清民族特色的玉器品种,得以大放光彩,并且由宫廷流传到民间,最终形成了清代至民国长盛不衰的佩戴风俗。
清乾隆御制黄玉板指
最后,清晚期的材质变化。
清代玉器和清朝国力一样,随着乾隆一朝的结束,迅速走向衰弱。
乾隆之后的清代玉器,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乾隆时期相提并论,玉扳指作为满洲旗人的代表性玉饰品,尽管其生命力较为顽强,但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清代翡翠扳指
到了清晚期,随着慈禧太后成为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中国玉器迎来了短暂的回暖,由于慈禧太后痴迷翡翠,因此晚清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翡翠热潮。
玉扳指也同样迎来了材质上的变革,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清代翡翠扳指,大多都出自这一历史时期。
清代翡镶金里扳指
综上所述,清代玉扳指除了上述历史文化层面的时代特征之外,从技术层面来说,其鉴定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制。
目前存世最多也最为常见的玉扳指多为清代中晚期制品,而这一时期玉扳指在形制上已经非常成熟且稳定,因此具有较为典型的形制特征。
清中晚期玉扳指形制上有“六平”之说,所谓“六平”又叫“六面工”是清代玉扳指的标准制式,指一个玉扳指上存在着六个平面,这六个平面分别是指玉扳指内壁和外壁两个平面,扳指上端和下端两个斜坡平面,还有上下两个斜坡平面顶端的两个狭长平面。
“六面工”玉扳指
这样的“六平”形制是清代玉扳指最常见的风格特征,除了极个别高等级的皇家玉扳指会进一步的精心打磨,从而使不同平面交汇处的倒角相对圆润之外,大多玉扳指的两个平面交汇处都会呈现出一种“锐利”的造型特点,这同现代仿古玉扳指浑圆倒角的形制风格有着巨大的区别。
清代玉扳指“锐利”的倒角
因此在玉扳指的收藏实践当中,许多老藏家只需瞟上一眼就能迅速作出新老真伪判断,大多都是从形制上得以一窥端倪。
但是这种“惊鸿一瞥”式的精准和潇洒,却需要背后付出大量的学习和观察,正如鸡汤语录所言: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清代翡翠玉扳指“锐利”的倒角
其次,工艺。
无论是清代哪个阶段的玉扳指,受古代生产力的制约,其生产工艺始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传统琢玉工具全凭人力驱动,因此具有双向低转速的特点,这种长时间、低效率的古代治玉工艺决定了古代玉扳指的工艺特点。
清代玉扳指一般均为较为规整的筒形,因此在其最基础的加工方法就是“掏膛”。
清代玉扳指
一般来说,古代玉扳指内壁工痕呈不规则的磨砂状态,如果用手仔细抚摸有时会有极轻微的起伏不平的感觉。
而现代电动工具产生的掏膛痕迹,会产生非常规则的同心圆,尤其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其工痕的方向、间隔、深浅基本一致。
清代玉扳指一套
最后,包浆。
玉器的包浆和沁色都属于玉器的次生特征,是指玉器制成后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包浆是玉器通过长时间同人体分泌的汗液、脂肪或者环境中的酸、碱等物质接触,久而久之在玉器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氧化皮壳,这就叫包浆。
清代玉扳指基本都有包浆,而细节部位的包浆往往会对扳指的新老鉴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白玉扳指
比如玉扳指的内壁,由于扳指特殊的佩戴方式,决定了其内壁一定会长时间与手指接触和摩擦,因此往往玉扳指内壁的光气和包浆会比外壁更加莹润。
加之清代玉扳指的工艺特点,往往扳指内壁并不进行精细打磨,包括很多晚清翡翠扳指,其内壁都是呈磨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包浆更是检验新老的重要依据。
清代翡翠扳指
以上就是清代玉扳指的鉴定要点,当然,古玉鉴定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除上述方法之外还要从玉质、纹饰等其它特征加以判断,同时,每个有经验的古玉爱好者都有自己独到的鉴定方法,在此抛砖引玉热情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共同探讨。
清代玉扳指
清代玉扳指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李莲英墓出土翡翠扳指
清代玉扳指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欢迎大家加入企业微信群与众多藏友交流古玩,定期举行古玩玉器精品无底价拍卖,入群请扫下面二维码:
父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