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吃”

图:钱海燕
加我

昨天写了《写给那些独自过年的人》,今天有朋友建议我写写春晚和过年的各种大吃大喝,我说春晚不好写,毕竟我没看这场定位精准的大型推广策划,但是吃的我很熟悉,可以试试,于是有了下文。
中国是古国,各种文化源远流长,在我看来最悠久的文化和最无孔不入的文化应该是食文化。
中国食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地理决定历史,而食文化盛行几千年的原因则是政治决定文化,乃至人性。
中国地处北纬30°,物产丰饶,几千年来一直是农耕大国,所以产生食文化的土壤是很丰沃的,这是食文化的物质基础,也说明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跟象征科技进步的工业文明并无关系。
秦以后的历代皇帝,防民等同于防寇,禁武、焚书、坑儒、文字狱……老百姓除了精研房中术和琢磨怎样吃出花样,还能做什么?这是食文化的形成条件。
除此之外,伺候皇帝和达官贵人吃好,则是食文化的“市场需求”,客观上也对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到很多餐馆去吃饭,墙上的广告里往往会写着哪个皇帝来吃过,哪个官老爷、哪个明星来吃过……从这个角度讲,食文化作为一门伺候人的文化,当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经历两千年的浸淫,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在美、加这些年的重要心得之一,就是中国人移民的条件之中就有当地中餐馆的营业水准这一条,但凡周末,中国留学生更喜欢约同胞们去谁家包饺子、做大餐,围炉大嚼,而近在咫尺的名胜古迹、国家公园,却罕有人问津,听到这里不由长叹一声:非要掏几万块钱的飞机票去美国包饺子才香?
美国没有食文化,但是有枪文化,日本有食文化,但对应的更有武士道精神,德国没有食文化,但有条顿武士、容克武士,蒙古人没有食文化,有蒙古骑兵……我跟我那前任德国女友说我们家四代军人的时候,她用不流利的中文告诉我: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军人……
征服者当然不用有食文化----我是征服者,我征服了你你给我做好吃的就行了,蒙古人做到了,满族人也做到了。
所以尽管我不反对吃好吃精,也鼓励以烹饪为生的人精益求精,但我反对把“食文化”上升到民族精神追求的地步,在我看来:
过份追求口腹之欲,是不祥之兆。
从古罗马到奥斯曼土耳其,从开元盛世到所谓康乾盛世,莫不如此,船王包玉刚也说过:一个管不住自己肚子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吃是生存基础,极为重要,但是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还把目光停留于此,那么这个民族也是没出息的。
最常见的说法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千里做官,只为吃穿”……等等,不一而足。
“吃”本来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在此地成了国人的终极人生目标,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好笑。
马斯克已经开始准备把人类送上火星了,我们的人生理想还在围着火锅转,我真的笑不出来。
但我觉得这也不怪民众——吃喝玩乐、混吃等死是他们最安全的生活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吃”不仅是生存之道,更是自我存在的核心价值观和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
中国人通过味觉认识世界,也通过味觉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和吃无关的事情,也完全可以统统纳入吃的语言体系,用“吃”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十分传神,更重要的是立即可以得到共鸣,因为这里是食文化的沃土。
中国人从出生宴到满月、百天到六十大寿,没有不摆宴席的,死了之后化为鬼了,还有头七、周年、三年……让你吃,日常升学、参军、乔迁、老友聚会、刑满释放……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大吃大喝,及至拜祖宗、敬菩萨和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您看我的文字会“咀嚼”文意,如果您觉得我说得对,那么接下来会进入“消化、吸收”阶段,有点儿意思但又不是很到位,您可能会说我的文字“不咸不淡”,或者“鸡肋”,我写得不好,您可能会说我的文字“倒胃口”,当然,“回味无穷”这评价我目前是达不到的,我只是尽力认真书写,为您奉上自己精心烹制的“精神食粮”,“以飨读者”。
至于企事业单位里的领导讲话,更是要“吃透精神”,否则会“吃不了兜着走”……
其实这些都是“身体化生存”前提下的“口腔化表达”——嘴巴终于进化得只剩下了进食和接吻两大功能——“食色性也”。
古代的历代皇帝,深深知道一个绝招:让老百姓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仁政”,同时管理好他们的嘴巴,就能做到“食而不语”、“牧民而治”。
但是严管口舌功能而放纵口腹之欲的结果就是诞生了只长肉体、不长灵魂的族群,这样的族群最大的愿望就是低头吃饱,咋可能抬头看星空?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烟枪”、最大的“酒囊”、最大的“饭袋”、最大的“茶壶”、最大的“药罐”……顺理成章 ,我们也是最大的吃货集中国,从上吃到下,上皇通吃,多数人都是味觉的奴隶。
别看吃的功能强大,但是你看那小小的芯片,就是啃不动、吃不下,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不管你吃得多饱,如果你不能拥有自由的灵魂和思想,就无法产生创新和奇迹——你在Z圈里看到过奇迹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