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朔游记-米线

说到墨江米线就不得不提碧溪了,据说是因为水好所以做出的米线和豆腐都要好一些。对于这种好我倒是没有太多的执着,只是觉得既然到了就应该去尝一尝,为的是以后回忆或者谈及的时候不至于缺失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话题。

这家老店的米线是早就吃过很多次的,尤其是在拥有很多无聊时间的少年时光里总是三五成群的来这里凑热闹,排着队消磨余出来的时光,顺便捡一点这里人们不曾在意的清静。

碧溪很小,但街道却户户相连着将小道引向幽深的小巷;而这家老店几乎是在巷子的最里头,没有信步深巷的悠然心境是难以拥有这份美好的邂逅的——仿佛许多的美好是刻意为舍得踩踏时光的人准备的一样。

青石板是久远了的茶马古道的遗留,它们迎来送往过的马帮可能比我能想象的还要多;只是时光将它们带走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可能它们至今也不会明白公路和汽车是使它们变得清闲的原因。

小店就在青石板的一侧,安安静静的待着,一直未曾改变的那份热气腾腾始终保持着对来往客人的热情。

其实这一刻停下脚步的原因可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一碗所谓美味的米线了,而更多的是对这幽巷人家生活的好奇,只想试着用他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打量这个地方、听一听此地的乡音怎样。

柴火的炤台、竹编的漏兜,这些和几十年前爷爷奶奶讲述的相遇也还一模一样。只是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取代了笨重的土陶罐子,不锈钢的碗也将写着“四季丰收”的大碗挤到了不知道哪一个安静的角落躲起了曾经难得的清静,而此刻多是感到了凄凉吧!

不过那种“味道”未曾改变——热气腾腾中飘散出肉汤混着自制辣椒油、花椒油、蒜油的燥香。即使并不十分确定自己已经饿意渐浓也还是难免要留些口水来捧捧场。

店里可以选择的其实不止米线,甚至在这个以米线出名的小店里最得意的竟然是一碗热汤红米凉粉,当然这份得意在于你的好奇,旁人是不会过多言语的,或许可以理解为本地人的一份小小的私心——怕走漏了风声而使得自己的排队只得到售罄的失望。

我是对米线比较钟情的,所以哪怕凉粉的名头更响亮也还是坚持着这种喜欢,绝不动摇。

米线是要最细的,这是地道墨江人的选择。过程简单,只是抓一把往漏兜里一扔,米线落在盛着滚水的铁锅里沉浮几秒钟就算好了;配上小店主人自己觉得可以的盖头再打些浓郁的棒骨汤就算完成,看起来简单得超乎想象。

我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米线生意,练摊的经历告诉我这份简单的背后是无数遍的重复练就的习惯。盖头要用肥瘦相间的肉精心炒制或者焖制、一锅喷香的汤又能轻松的将你曾经觉得无聊化作来不及思考的时光······

墨江的米线是需要自己调味的,所以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味觉极为挑剔。大众的口味并不太叫人喜欢,这也可以归结为个性使然吧!

这里生活的人们都能在厨房里胡乱的做上一桌子菜饭,并不是父母的教育有方,而实在是要将这碗米线调理的叫自己喜欢的过程需要悉心了解自己味蕾的渴望。如果对自己的口味也不甚了解的人在这里恐怕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珍藏的那一份滋味了。

店很小却总要在早上排很长的队,大多数时候邻居们都惊叹这些执着着将时间花在排队上的人们是何等的傻里傻气,以至于叫他们也跟着糟了殃。

那实在是怪不得他们要抱怨,毕竟他们拥有着最多叫人孜孜追求的清闲。谁会相信自己的无聊竟是人们追逐的浪漫呢?也就更无法了解人们要大老远跑到这里排起队蹭一些居民们不曾在意的安然是何等的乐趣。

嬉闹着、说笑着,踏着青石板将队排的老长,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蹲在路边呼吸这份静谧、享受这份繁华里难觅踪影的安然。

青石板浅马蹄痕,古道早无车马忙。

幽幽小巷寻阳光,却遇肉香自深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