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鉴》辞过

辞过——只有节制各自的欲望,才能使国家因“节俭”而昌盛

【原文】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①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②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③,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⑤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⑥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欲实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注释】

①陵阜:山丘。

②谨:通“仅”。

③役:上当有“以其常”三字。

④正:通“征”。

⑤辟:通“癖”,癖好。

⑥法象:效法模仿。

【译文】

墨子说:“古代的百姓在还不知道建造宫室之时,靠近山陵居住,或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损害人体,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免湿润,四面的墙壁足以抵御风寒,屋顶足以防备霜雪雨露,宫墙的高度足以分隔内外使男女有别——仅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而不能带来更多好处的事情,是不会做的。按照常规分派劳役,修治城郭,那么百姓就虽劳苦而不至于伤害到根本;按照常规征收租税,那么民众虽有所耗费而不至于困苦。因为百姓所困苦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苦于横征暴敛。所以圣王开始制造宫室,只为方便生活,并不是为了观赏和享乐;开始创制衣服、腰带、鞋子,只为便利身体,而不是为了特殊的癖好。所以,圣王自身很节俭,并且以此教导百姓,因而天下的民众得以治理,财用得以充足。

而现在的君主,修造宫室却与此不同:他们必定要向百姓横征暴敛,强夺民众的衣食之资用来营造宫室、台榭曲折回转的景观,讲究色彩和雕刻的装饰。君王如此营造宫室,身边的人也都效仿这种做法,因此国家的钱财就不足应付凶年饥馑、振恤孤寡之人,所以国家穷困而百姓也无法治理。国君若是真希望天下得到治理,而不愿其混乱,那么营造宫室就不能不注重节俭。

【原文】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①,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棞②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绤③之中,足以为轻且凊④,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

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煗⑤,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珮,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单⑥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注释】

①茭:草绳。

②棞(kǔn):当为“稇”,编织。

③絺绤(chīxì):细葛布和粗葛布。

④凊(qìng):清凉,凉爽。

⑤煗:同“暖”。

⑥单:通“殚”,竭尽。

【译文】

古代的百姓在还不知道做衣服的时候,穿着兽皮,系着草绳,冬天既不轻便又不暖和,夏天既不轻便又不凉爽。圣王认为这不符合人的本性,所以开始教女子生产丝麻、纺织布匹,用它制作人们的衣服。制造衣服的法则是:冬天穿生丝麻制的衣服,只求其轻便而暖和;夏天穿葛制的衣服,只求其轻便而凉爽,仅此而已。所以圣人制作衣服只图身体合适、肌肤舒适就够了,并不是让老百姓觉得好看。此时,坚车良马没有人认为贵重,雕刻文采没有人知道欣赏,为什么呢?这是君主教导的结果。所以民众的衣食财用,家家都足以防患水旱凶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得自我供养的道理,不被外界所诱惑,所以民众俭朴而容易治理,国君用财有节制而容易富足。国库充实,足以应付非常的变故:兵甲武器不损坏,士民百姓不劳苦,足以征伐不顺服的国家,所以可以称霸天下。

而现在的君主,他们制造衣服却与此不同:冬天的衣服轻便而暖和,夏天的衣服轻便而凉爽,这都已经具备了,他们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强夺民众的衣食之资,用来做锦绣文采华丽的衣服,拿黄金做成衣带钩,拿珠玉做成佩饰,让女工刺绣文采,让男工装饰雕刻,以此作为自己的衣服。这并非真的是为了更加暖和,耗尽钱财费了民力,都是为了无用之事。由此看来,他们做衣服不是为身体,而是图好看。因此民众邪僻而难以治理,国君奢侈而难以进谏。以奢侈的国君统治邪僻的民众,还希望国家不发生混乱,是不可能的。国君若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混乱,那么缝制衣服时就不可不节俭。

【原文】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②,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③。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衺④。奸衺多则刑罚深⑤,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注释】

①素:当为“索”,索取,寻找。

②刍豢:指家畜家禽。

③饰饐(yì):指食物变坏变味。

④衺(xié):邪恶。

⑤深:深重,严厉。

【译文】

古代的百姓还不知道制作饮食时,为了寻找食物而分居各地,所以圣人教导男子耕耘种植,来作为百姓的食物。这些食物以供饮食的原则是,只求补气益虚、强身饱腹就够了。所以他们用财节省,自我节俭,因而百姓富足,国家安定。而现在却不是这样:向老百姓厚敛钱财,用来享受美味牛羊,蒸烤鱼鳖,大国之君要有上百样的菜,小国之君也有几十种菜,面前摆放的食物达一丈见方,眼不能全看到,手不能都够到,嘴也不能全尝到,冬天结冻,夏天臭烂。国君这样讲究饮食,左右大臣都效法他。因此富贵的人奢侈,孤寡的人冻饿。这样一来,即使不希望国家混乱,也是不可能的。国君若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饮食就不可不节制。

古代的百姓还不知道制造舟车时,重的东西搬不动,远的地方去不了,所以圣王开始制造舟车,用以便利民事。他们制造舟车只求坚固轻便,可以运重物、行远路,费用花得少,而好处很多,所以百姓乐于使用。所以法令不用催促而可推行,民众不用劳苦而上面财用充足,所以百姓都来归顺他。而现在的君主制造舟车却与此不同:舟车已经坚固轻便了,他们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以装饰舟车。在车上画以文采,在舟上加以雕刻。让女子废弃纺织而去描绘文采,所以百姓受寒;让男子脱离耕稼而去从事雕刻,所以百姓挨饿。国君这样制造舟车,左右大臣都跟着仿效,所以民众饥寒交迫,不得已而做奸邪之事。奸邪之事一多,刑罚必然苛重。刑罚一苛重,国家就会混乱。国君如果真的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混乱,制造舟车就不能不节制。

【原文】

凡回①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②,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③,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

【注释】

①回:旋转,轮回。

②蓄私:蓄养妾媵。

③拘女:指宫女。

【译文】

凡周回于天地之间,包容于四海之内的,天地万物之禀性,阴阳的调和,一切都具备了,即使最伟大的圣人也不能更改。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圣人传下的书记载说:天地称作上下,四时称作阴阳,人类分为男女,禽兽分为牝牡雌雄。天地间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即使有先世贤王也不能更改。即使上代至圣,一定都养有侍妾,但却不因此损害他们的品行,所以民众无怨。宫中没有被强留的宫女,所以天下没有鳏夫。宫内没有被强留的宫女,外无鳏夫,因而天下人口众多。现在的国君蓄养侍妾,大国拘禁女子数千,小国也有数百,所以天下男子大多没有妻子,女子多遭被留在宫中而没有丈夫。男女婚姻失时,所以人口减少。国君如果真想人口增多而厌恶人少,蓄养侍妾就不可不节制。

以上所说的五件事,都是圣人所节俭而小人所奢侈放纵的。节俭的就昌盛,奢侈放纵的就灭亡,在这五件事上不可不节制。男女婚嫁有节制,天地就和顺;风调雨顺,五谷就丰收;衣服有节制,身体肌肤就舒适。

【解析】

本篇主要通过对统治者为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的古今对照,批判当时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篇题所谓辞过,即要求时君改正这五方面的过失。

作者从为宫室、城郭、衣服、饮食、舟船和蓄私六个方面来说明财力必须使用有度,应有所节制。作者也并不是全盘反对做这些事情,只是认为如果君王追求奢华享受,那么远近之臣就会争相效仿,这样必将使百姓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窘迫。所以墨子认为,在百姓生活还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的当时,君主和士大夫应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国家因节俭而昌盛,否则必将引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从而使国家陷入混乱,严重的还会导致社稷不保,因此对此不能不有所节制。

通观全篇内容,此篇虽以《辞过》为名,但全篇所说的都是为宫室、城郭、衣服、饮食、舟船和蓄私均要注意节制,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与《节用》上篇、中篇内容十分相近,因而主张将此篇视为《节用》的下篇,读者可以据此加以理解。

(0)

相关推荐

  • 第七篇《邵公谏厉王弥谤》泛读文章

    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按国别编排的国别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3清静俭约政和民安

    题文诗: 君人之道,处静修身,下则不扰;俭约率下, 民则不怨;下扰政乱,民怨德薄;其政乱则, 贤不为谋,德薄勇者,不为其死.故人主好, 鸷鸟猛兽,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爱民力, 驰骋田猎,出入不时;百 ...

  • 秦国作恶史(三)

    破坏中华文明的元凶首恶 中国,这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因为它意味着中华文明,意味着"礼仪之邦",意味着天朝大国.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道思想,它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 ...

  •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禹吾无间然矣”

    [原文]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夫子说:"大禹啊,我对他真没有什么挑剔 ...

  • 秦始皇是怎么把大秦江山给作没的?

    从公元前 230 年之前 221 年,秦国先后吞并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 对外,秦朝西抚诸夷,东占辽东,南平百越,北御匈奴为中国疆域奠定最初的基础.对内, ...

  • 《墨子全鉴》亲士

    亲士--用贤亲士,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 [原文] 入国①而不存其士②,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 ...

  • 《墨子全鉴》修身

    修身--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②: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 ...

  • 《墨子全鉴》所染

    所染--影响的好坏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 [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①.舜染于 ...

  • 《墨子全鉴》法仪

    法仪--天下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须遵循的法则 [原文]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 ...

  • 《墨子全鉴》七患

    七患--仓之备粟.库之备兵.城之备全.心之备虑乃国之必"备" [原文]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①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②,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 ...

  • 《墨子全鉴》三辩

    三辩--追求音乐越繁复,治理天下的功绩就越少 [原文]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①,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 ...

  • 《墨子全鉴》尚贤(上)

    尚贤(上)--尚贤乃为政之本,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 ...

  • 《墨子全鉴》尚贤(中)

    尚贤(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长存需尚贤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①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②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 ...

  • 《墨子全鉴》尚贤(下)

    尚贤(下)--崇尚贤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务的根本 [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