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肌肉力和筋骨力比较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肌肉、筋骨的力量不以为意。纵观历史发展,人类坚持不懈地发掘了其它种类的能源,越来越让我们感叹肌肉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然而肌肉的力量之源却比一切力量更加玄妙:肌肉一旦切下来,似乎就只是普普通通的物质,它们拥有“生命”的时候,却做出了一切违背物理规律的事情。筋骨力、肌肉力来自何处?两者有什么异同呢?
传统武术
有句拳谚是“筋长一寸,力厚一分”,练筋就是练发力。筋的发音同“劲”,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劲其实就是筋力。筋力和平常体会的力量有重合,也有差异。人体就像一张弓,骨架是弓背,筋是弓弦。有了弓弦的牵扯才有弯弓射箭的力度,发劲的紧不是全身绷紧得来的,反而是身体一放松出来的——因为有松就有紧,主观上放松了体表的肌肉,实际拉紧了更深层次的肌肉,深处的往往更有力量。
筋骨力
筋骨力这个名词或许是传武的专利,但是“筋骨力”肯定不是传武独有,拳击没有?泰拳没有?都有的,不过是因为我们人种的肌肉特性和独特思维导致我们可能更重视,论肌肉黄种人肯定不如白人和黑人,老祖宗就另辟蹊跷,肌肉不如你我就加强筋骨,并且这个是可行的,你用加法我用减法,这个大家可以参考身边很多人,人挺瘦但是力量好像很大,包括一些干体力活的工人、山上的担夫、还有我们熟悉的棒棒大军,人很瘦但是很有劲,筋比肌肉的优点最主要就是耐受性和韧性,这个可以参考吃肉和嚼筋的区别,结合我以前的文章大家可以知道,站桩我们是调整身体架构让筋骨主要承担身体的重量,这个就会对筋骨起到直接锻炼的作用(具体原理参考扒皮站桩系列文章),但凡你要是动起来的那种锻炼那就是肌肉和筋一起了,那你说哪种更有利于锻炼?
肌肉力
由肌肉的松紧变化而产生的快速发力,称之为“爆发力”。由大筋的“紧中紧”的模式扇弹而发的劲力,称之为“筋骨劲”。两种劲力的来源不同,也就注定了训练模式的不同。“大筋”有两种结构,一种是连接骨关节与肌肉之间,具有很强弹力的那种物质,比如说“跟腱”,选跑跳类运动员时,往往会选择“跟腱”较长的人群,因为“跟腿”越长,弹力越强,潜能就越大!另一种“大筋”是包裹在关节囊内关节与关节的接缝处,用于连接固定骨关节,并使之具备一定弹力的物质,它的特性类似于“皮筋”。
太极拳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需要寻找阻力,将关节撑起,大筋崩起,在紧的状态下崩弹发劲,所以练习的过程直在“紧发条”。同时要注意,练习过程中,肌肉越松,关节就更容易撑开,而使大筋能够轻松拔起而产生劲力,“在意不在力”就是为了强调在“筋骨”而非在“肌肉”的用力方式!肌肉力在年轻时,弹性较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生理衰退。而“大筋”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劲力越来越大,拳谱中曾用“老牛筋”来形容人体大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