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开门三件事
关键词:经营者、培人、选人、换人
你的企业是这样的吗:问题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了花样地层出不穷,每天面临铺天盖地的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用户不断投诉;部门之间隔离墙太高,对待问题推诿扯皮,不能主动向前一步,缺乏主人翁和利他意识;研发人员新产品研发没有成本和时间概念,新产品发布一拖再拖。销售缺乏新领域拓展意识和强烈的进取心,市场份额只能维持甚至萎缩;供应商关键时候掉链子;员工工作好像不太上心,全公司只有经营者一个人急……以至于现在企业运营举步维艰,产品成本下不来,交付速度上不去,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账面上看似赚了一点钱好像都交给库存了,就这样,市场合同还拿不到......不做,死,做,也死,百病缠身却一筹莫展!企业经营者只好卷起袖子,赤膊上阵。一会儿像销售人员一样跑市场,一会儿像技术专家一样抓研发,一会儿像生产专家一样抓生产、一会儿像财务行家一样抓资金、一会儿抓物料、一会儿抓供应商、一会儿抓项目、一会儿抓6S、抓推诿扯皮......等等,事无巨细。经营者披星戴月,把80%的精力花在具体事务上,今天灭了这个火,明天灭那个火,当时的成就感肯定是有的,因为经营者动用的资源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可是长久一回顾,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放松片刻转头马上死灰复燃,企业还是陷在亏损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这都是经营者不信任自己选拔的下属结果,凡事喜欢事必躬亲。既然你是统帅,就必须转变凡事躬亲的思维,安排合适的人负责相应的工作就尤为重要,因为你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个人一骑绝尘式的工作。2011年5月,普华永道对全球CEO开展第14次年度调查,结果显示,CEO的优先任务是管理人才,并且75%的CEO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对自己公司的人才管理策略做出“一些变革”和”重大变革“。实际上,经营者开门只有三件事情:培人、选人、换人,做不好这些,所有的目标和设想都将是空中楼阁。
一万年太久只顾朝夕,这大概是很多经营者的内心想法。培养人才,只能1年、3年以后才能出成果,如果培养方法、机制不对,还不一定能够出成果。经营者也许有自己的想法,一是自己的任期即将到期,远水解不了近渴,也不想替别人做嫁衣。二是培养人是一个麻烦事情,费钱费时费力,现在的工作已经捉襟见肘,哪有功夫弄这个。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企业之间竞争就是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人是第一生产力,员工是一种必须发展的资产,因为只有人能够思考、解决和改进问题,不是生产机器,尤其在当今机器人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幸的是,在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向来不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人的要求是能够召来可用就行。韦尔奇说过;通用电气的核心能力不是制造产品,也不是它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能力,而是它对人才的培养,了不起的人才最终会使目标实现。韦尔奇作为CEO,其70-80%的时间都花在人才上。大野耐一晚年时候也曾说过:我痛苦地体会到一件事情,企业往往忘了培训的重要性,实际上,如果缺乏适当的培训,任何目标,不论多小,都不可能达成。培养不是经营者口中重视的口号,需要企业付出真金白银,需要经营者经年累月的关注,需要全体员工统一认识,方能修得正果。克罗顿维尔是通用电气有名的管理培训中心,群策群力、六西格玛、电子商务等管理变革都是首先从这里碰撞、发起的。韦尔奇平时工作非常忙,但每个月要访问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两次,要与每一个班级的通用电气管理人员共度一段时光,数以千计的通用电气各级领导者都在克罗顿维尔接受过培训。即使在通用电气削减成本过冬阶段,在公司一片要求关掉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的呼声中,韦尔奇依然投资4500万美元对它进行升级改造,向全公司传达了一项精神:我们要瘦身,但不会克扣公司的智力投资。《财富》将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称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大学”,不仅通用电气自己人才济济,很多企业的CEO出自通用电气。当然,这项工作也没有令人失望。1981年,韦尔奇接任第八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在他带领下的GE创造了一串串令人啧啧称奇的业绩。GE的市场价值从1981年的120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1570亿美元,1998年的2800亿美元,最后到2000年的400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公司。连续几年,GE被《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多个权威财经杂志评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实际上,很多企业经营者平时事必躬亲的那些事,都是下一级管理者没有守好关隘的结果。因为他们要么带病上岗,要么能力不济,要么培训教导不够,因为梯队人才欠缺,导致企业无人可用,这些才是经营者需要深深思考的地方。好在国内企业已经在觉醒,1999年,海尔成立海尔大学。2005年华为成立华为大学,一座不像大学的大学,却为华为培育了一批批能征善战、团队高效协同的“狼性”队伍,他们为华为开疆扩土,从跟随者到无人区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腾讯大学、湖畔大学、联想管理学院,还有天正集团的天鹏班(高管)、天鹰班(中层)、天鸿班(员工)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任何问题都是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问题都是人的问题。选好人、选对人,这件事也只能是经营者可以干。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情商有高有低,人的责任心、事业心也有高有低,这无可厚非。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手指有长短,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管理者必须在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必须选拔出得力的中层或下级管理者,一是更好、更细地去管理细分工作和区域范围,二也是培养未来不同层级的接班人。这里对于企业管理者最重要事情就是人岗匹配问题,坚决不能因人设岗,坚决不能裙带提拔。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做事首先第一步要有逻辑,要分得清若干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或是索性自己一个人蒙头干。有些企业,人力资源很弱,不知道如何提拔该业务领域的人才,拱手将干部选拔权利全权交给了业务部门。如果不首先打造强大的人力资源职能,那么人员的错选、错用将不可避免,往后那些事必躬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缘木求鱼。人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不像20、30年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设备资产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是道德品质,就像稻盛和夫说的,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努力x能力,努力是勤奋,能力是业务素质,他们两者相乘的数值取决于前面的思维方式。正面的思维方式即是道德品质,要正直、不撒谎、有诚信、关爱他人,那思维方式=+1,后面的一切才有意义。负面的思维方式即是品行不端,所有表现与上面恰恰相反,那思维方式=-1,后面的数值越大,负的越多,两者结果天壤之别。也是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智慧的坏人破坏力更大。干部讲究正气,为人正直,乐意协同和配合,能够为同伴和友军做到胜者举杯相庆,败者拼死相救。华为有一个道德审查委员会,若发现一个干部这方面有问题,一定是一票否决。二是业务能力,这方面是一个显性能力,从其历往履历和工作绩效就可以看出。静态的如学历、毕业学校、职称、荣誉等,动态的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力、协调力和领导力等,从动、静两个方面观察,一般能够了解十之八九。三是逻辑力和创新力,前面两个能力代表过去和现在,在当今技术快速迭代和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管理岗位首先最亟需的是逻辑力。要看清事物运行背后的逻辑,从而纵观全局,预测未来趋势,可谓得逻辑者得天下。既然是管理者,基本上经常与方案、计划、任务打交道,上执行公司以及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中协调与配合上下游部门的工作,下指导部门员工开展工作。由于涉及面较广,员工数量众多,所以你必须有逻辑的去安排事务,不能打乱仗。变革年代,不学习都是一种退步,只有与时俱进或走在时代的前面,才有创新能力,这个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能按照这个原则、标准来选拔人才吗,不太可能,即使有那也是个别,毕竟术业有专攻,千人千面。企业不需要经营者干多少事,选对人即可,当然薪酬得相应配套,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自己选的人,要充分授权,否则不要提拔。管方向,管结果,不能只紧盯着细节,亦步亦趋肯定不行,一是没有这个精力,二是也让下属困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经营者也是人,也有察人失准的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既然察人失准,一年之内必须换掉,否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或是人家志向并不在管理,每一天都是煎熬,现在企业运营讲究高度协同,还会严重影响上下游部门的工作,及时撤换对其对企都是好事。不仅撤换管理人员,也会撤换一般员工,韦尔奇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他推崇“活力曲线”原则,每年淘汰10%的落后人员,在整个企业人力管理中形成鲶鱼效应。官场上有学而优则仕(官),企业里有技而专则官(管),企业界干了很多拉郎配的事,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把一个不擅长管理的技术人员,硬摁到管理岗位上,不仅管理一塌糊涂,而且浪费人才,暴殄天物,搞不好还分道扬镳。经营者必须谨慎对待技术专家、业务专家转向管理岗位的辅导、培训和沟通,因为有的一些业务牛人并不适合当管理者。华为以前有一个技术人员孔令贤,因技术能力突出,连胜三级走向主管岗位,但随后一方面因管理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公众聚焦,压力反而巨大,最后辞职移民了。事后任正非还在非公开场合道歉,呼吁他回来,可以让他专心从事于技术工作,但为时已晚。不能人尽其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渎职,更是企业的巨大损失。裁员、撤换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目的就是因才施用,要么你有其他能力,把你安排适合的岗位上,要么你没有能力,接受再教育、再培训,重新上岗,如若还不行,只能面临被下岗的命运。韦尔奇认为现在端掉一些不能适应岗位人的饭碗,轮岗、下岗甚至辞退还算慈悲,总比到了他们过了50岁以后才让他们无所归依更好。当下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现在这个社会淘汰一个人,都不会跟你打招呼,并且淘汰你的时候,往往在你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有车贷的时候,即45岁现象,可以说一击即溃,又听说现在已经变为40岁了。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裁撤对于双方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它也是变相地促进人员奋斗,对于双方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坏消息还是早知道的好,用韦尔奇的话讲:早裁撤比晚裁撤好。同提拔人相比,裁撤人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这件事情除了经营者,谁又能越俎代庖?韦尔奇把全体员工分为20%的“明星员工”、70%的“活力员工”和10%的“落后员工”,表现最差的那部分必须走人。他经常借用体育运动作比喻,所有团队都要淘汰名词排在最后10%的选手,企业经营管理也是一样。任正非非常认同韦尔奇的“活力曲线”,在华为,被裁掉的人有两类:一是无法接受华为的企业文化,没法适应快节奏、高压力和常加班;二是在华为待的时间久了,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下降,不能主动提升的。任正非曾说过:“排在后面的人一定要走,给有才能的人和外面的人才腾地方。许多独生子女很娇气,我说独生子女回去找你妈妈去,我们送你上火车,再给你买张火车票,回去找你妈去,我不是你爹也不是你妈。各位,只要你怕苦怕累,就裁掉你,就走人。”一切所谓的高科技、好产品、高品质、卓越管理、基业长青等等等等,都源于此。一切红海产品、质量低劣、管理粗放、亏损倒闭等等等等,也是都源于此。有一位熟悉的公司老总说过:若下属扯皮官司打到我这儿,不换流程就换人!韦尔奇曾经说过:领导,领导的工作就是天天一手拿罐水,一手拿罐肥料,四处溜达,好让事物都欣欣向荣,偶尔也要修剪修剪。一个合格的经营者要多管人,少管事,事有无数,而做事的人就那么几个。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泰勒就指出:选择正确的员工比战略规划、目标制定、组织流程、绩效考核都要重要,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经营者干什么,就是一天到晚,一手拿着水勺,一手拿着肥料,到处浇浇水,施施肥。经营者向左,凡事躬亲,还是向右,依靠团队,全在经营者您的心中,您的手中。
--- END ---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一、四晚为您呈现。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