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打到乾隆的准噶尔汗国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2024-07-30 12:54:28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公元1388年四月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这些部落联盟经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鞑靼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而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鞑靼人眼中是没被当成蒙古人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鞑靼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 瓦剌作为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曾数次兴兵驱赶蒙古人远离自己的边境线。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鞑靼仍延续着“元”这一国号,所以在明朝看来这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 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当明朝侧重于对鞑靼用兵时瓦剌正趁机悄然壮大。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御驾亲征瓦剌的明成祖朱棣一直打到了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直到迫使瓦剌首领马哈木“贡马谢罪”后才班师回朝。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一举击败了鞑靼阿鲁台部。脱欢拥立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然而这位可汗已实际上受制于自封为丞相的脱欢。至此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 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实力壮大起来的瓦剌开始进犯明朝的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瓦剌,然而朱祁镇本人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 这场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和瓦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明朝方面因为于谦的力挽狂澜得以避免一场亡国之祸,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变的胜利后走向了分裂。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本想以英宗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明朝,然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拥立了明代宗朱祁钰。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重创的也先不得不撤兵,在此之后他与自己父亲拥立的大汗脱脱不花之间矛盾加剧。 后来也先索性废黜脱脱不花后自己取而代之: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也先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 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 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脱脱不花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 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 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 后来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当瓦剌走上下坡路时东部的鞑靼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开始复兴: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大漠以南的蒙古诸部。 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当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鞑靼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正在悄然壮大,而当中原即将发生明清鼎革之时蒙古草原各部已大体形成三部分。 主要生活在如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部族称为漠南蒙古,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称为漠西卫拉特蒙古,而生活在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则称为漠北喀尔喀蒙古。这其中漠西卫拉特蒙古正是由当年的瓦剌演变而来。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起来。 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 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 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 巴图尔珲台吉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了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确立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 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事实上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 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僧格,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17世纪60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 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 此后伊达雅图勒拉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 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就对蒙古采取过军事行动并成功使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于自己,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噶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噶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噶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 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颇为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 桑结嘉措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噶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噶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 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 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 策妄阿拉布坦成功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 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部的平定——尽管准噶尔部的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表示了臣服,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事实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 1718年由川入藏的清军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时损兵折将。 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这时的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雍正年间的惨败使满朝文武对西征准噶尔一事多持否定态度。 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赞 (0) 相关推荐 精读系列第六十六篇:大清——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基者 精读系列第六十六篇:大清——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基者 为何大清王朝耗费康、雍、乾三代帝王心血,也要平定准噶尔汗国? 美国内亚史学者傅礼初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盛举: 清朝对内陆亚洲的征服和统治,使得中华帝国的领土到18世纪时已经扩大了一倍,成为决定以后中国历史命运的头等大事,其历史意义,足以和当初满 ... 准噶尔部到底有多少实力,兵强马壮,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曾经统治了今新疆.青海.蒙古西部,以及今哈萨克斯坦大部. 准噶尔部的人口原本并不多,他们为何能建立如此强大的帝国,并与鼎盛的大清争雄70余年呢? 准噶尔部的崛起 准噶尔人原是卫拉 ... 和清朝整整作战70年,最终被乾隆怒屠60万,故土新归再也反叛 有一场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70年,这就是准噶尔之役.而如果算上战争的前奏和之后的延续,整个过程长达八十几年,给人民造成的影响更是远 ... 康熙30年心血付之东流,雍正尽损八旗精锐,京城家家披麻戴孝 十六世纪,辽东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逐步崛起,于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为了能够南下逐鹿中原,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不断以武力蚕食漠南蒙古,在征服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获得大元玉玺 ... 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即康熙帝.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 ... 浩罕汗国:沙俄扩张、大清崛起与准噶尔汗国衰弱下偶然的意外 引言 18世纪的世界格局颇为微妙,彼时的西欧各国通过对美洲的殖民已然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而远在东方作为世界传统中心的中国亦经历着其封建古典时期最后一段辉煌时期-康雍乾盛世.中国之 ...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为何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 自噶尔丹上台后,一直东征西讨不见丝毫收敛,对此清廷一直抱以忍让态度,但是一味的忍让和赏赐并没有安抚噶尔丹那颗从不安分的心,反而让其有恃无恐,连大清的传统盟友的不放过,等打到乌兰布统后,距离京师只有七百 ... 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 1745年,准噶尔汗国一代雄主噶尔丹策凌染病去世,曾一度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国力日趋衰微. 1755年,清军发兵5万,直捣伊犁,末代大汗达瓦齐兵败被擒.两年后,清军成功平定阿睦尔撒纳( ... 乾隆举全国之力荡平准噶尔汗国的四大原因浅析 1644-1912,用人话顺序分析清朝节点! 只有干货,没有胡说! 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最大威胁 从康熙开始,准噶[gá]尔一直都是大清王国最大的威胁,作为最古老的一支部落,准噶尔蒙古一直生活在今天 ... 准噶尔汗国侵犯西藏:中原王朝直接控制西藏的开始 前因 西藏发生内乱:1705年,桑杰嘉措(执掌西藏政务者)与拉藏汗(保护西藏的蒙古贵族头领)产生矛盾.桑杰嘉措被杀,他扶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斥为假冒,并强行罢黜.拉藏汗此举引起西藏僧众不 ... 公元1716年,准噶尔汗国大策凌敦多布率... 公元1716年,准噶尔汗国大策凌敦多布率领1万准噶尔大军包围了沙皇俄国在雅梅什湖畔的要塞-亚梅舍沃要塞.此时据守要塞的沙俄军队仅有三千人,但显然他们不打算简单地向准噶尔军投降.于是一场少有的准俄大战爆 ... 康雍乾三代耗时将近70年,清朝为什么这么难灭掉准噶尔汗国? 在清朝统一全国时,有一个地方让清朝难以啃下,耗时之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最终才完成全国大统一,这就是西域强国:准噶尔汗国.从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1658年,吴三桂 ... 近百年征战准噶尔汗国,开创满清1300万疆土 一,葛尔丹之败:他遇到了更英武的康熙大帝 蒙古帝国崩溃之后,本部就逐渐分裂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漠南蒙古(内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蒙古.其中卫拉特蒙古在明朝史料中被称为瓦剌,他们在 ... 准噶尔汗国与沙俄的战争 俄国人与准格尔厄鲁特蒙古人一场战役,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 ...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公元1388年四月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这些部落联盟经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鞑靼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而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鞑靼人眼中是没被当成蒙古人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鞑靼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 瓦剌作为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曾数次兴兵驱赶蒙古人远离自己的边境线。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鞑靼仍延续着“元”这一国号,所以在明朝看来这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 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当明朝侧重于对鞑靼用兵时瓦剌正趁机悄然壮大。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御驾亲征瓦剌的明成祖朱棣一直打到了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直到迫使瓦剌首领马哈木“贡马谢罪”后才班师回朝。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一举击败了鞑靼阿鲁台部。脱欢拥立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然而这位可汗已实际上受制于自封为丞相的脱欢。至此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 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实力壮大起来的瓦剌开始进犯明朝的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瓦剌,然而朱祁镇本人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 这场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和瓦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明朝方面因为于谦的力挽狂澜得以避免一场亡国之祸,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变的胜利后走向了分裂。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本想以英宗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明朝,然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拥立了明代宗朱祁钰。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重创的也先不得不撤兵,在此之后他与自己父亲拥立的大汗脱脱不花之间矛盾加剧。 后来也先索性废黜脱脱不花后自己取而代之: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也先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 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 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脱脱不花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 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 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 后来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当瓦剌走上下坡路时东部的鞑靼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开始复兴: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大漠以南的蒙古诸部。 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当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鞑靼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正在悄然壮大,而当中原即将发生明清鼎革之时蒙古草原各部已大体形成三部分。 主要生活在如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部族称为漠南蒙古,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称为漠西卫拉特蒙古,而生活在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则称为漠北喀尔喀蒙古。这其中漠西卫拉特蒙古正是由当年的瓦剌演变而来。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起来。 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 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 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 巴图尔珲台吉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了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确立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 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事实上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 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僧格,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17世纪60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 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 此后伊达雅图勒拉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 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就对蒙古采取过军事行动并成功使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于自己,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噶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噶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噶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 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颇为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 桑结嘉措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噶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噶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 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 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 策妄阿拉布坦成功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 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部的平定——尽管准噶尔部的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表示了臣服,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事实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 1718年由川入藏的清军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时损兵折将。 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这时的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雍正年间的惨败使满朝文武对西征准噶尔一事多持否定态度。 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公元1388年四月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这些部落联盟经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鞑靼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而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鞑靼人眼中是没被当成蒙古人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鞑靼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 瓦剌作为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曾数次兴兵驱赶蒙古人远离自己的边境线。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鞑靼仍延续着“元”这一国号,所以在明朝看来这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 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当明朝侧重于对鞑靼用兵时瓦剌正趁机悄然壮大。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御驾亲征瓦剌的明成祖朱棣一直打到了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直到迫使瓦剌首领马哈木“贡马谢罪”后才班师回朝。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一举击败了鞑靼阿鲁台部。脱欢拥立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然而这位可汗已实际上受制于自封为丞相的脱欢。至此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 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实力壮大起来的瓦剌开始进犯明朝的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瓦剌,然而朱祁镇本人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 这场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和瓦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明朝方面因为于谦的力挽狂澜得以避免一场亡国之祸,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变的胜利后走向了分裂。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本想以英宗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明朝,然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拥立了明代宗朱祁钰。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重创的也先不得不撤兵,在此之后他与自己父亲拥立的大汗脱脱不花之间矛盾加剧。 后来也先索性废黜脱脱不花后自己取而代之: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也先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 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 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脱脱不花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 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 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 后来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当瓦剌走上下坡路时东部的鞑靼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开始复兴: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大漠以南的蒙古诸部。 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当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鞑靼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正在悄然壮大,而当中原即将发生明清鼎革之时蒙古草原各部已大体形成三部分。 主要生活在如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部族称为漠南蒙古,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称为漠西卫拉特蒙古,而生活在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则称为漠北喀尔喀蒙古。这其中漠西卫拉特蒙古正是由当年的瓦剌演变而来。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起来。 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 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 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 巴图尔珲台吉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了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确立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 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事实上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 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僧格,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17世纪60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 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 此后伊达雅图勒拉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 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就对蒙古采取过军事行动并成功使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于自己,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噶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噶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噶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 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颇为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 桑结嘉措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噶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噶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 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 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 策妄阿拉布坦成功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 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部的平定——尽管准噶尔部的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表示了臣服,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事实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 1718年由川入藏的清军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时损兵折将。 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这时的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雍正年间的惨败使满朝文武对西征准噶尔一事多持否定态度。 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