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导师郦波,为啥喜欢写诗却很少写诗?网友:被骂怕了
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掀起了一波诗词的热度,这时的人们纷纷找出之前买来压箱底的古诗词,开始陶冶情操。
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在古诗词这方面进行倡导和发扬,而《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
在这个节目中,不但主持人董卿的才学气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而且其中的蒙曼、郦波、康震、王立群、杨雨几位导师,都是古诗词品鉴方面的高手,其中有好几位还出过赏析类的图书。
可见这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节目。
那么作为一个诗词类节目的导师,那么肯定不能是空架子啊,他们不但对古代的诗词颇有研究,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十分喜欢写诗,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习惯。
虽然他们十分喜欢写诗,但是在节目中不论是开场白还是结束语,基本上选择了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很少用到自己所创作的诗,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他们不是没有用过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只不过却屡屡被网友嘲讽,于是他们便默契的选择古代的诗词,只能说他们不是不想,只是被骂怕了。
就在之前郦波便因为在节目中即兴创作了一首集句诗,而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我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所谓集句诗就是从古人的诗词中选取优秀的几句,然后将这几句诗原封不动的重新组合,于是就形成了一首新的诗。
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句诗都是选自苏轼的作品集。
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长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有不少网友指出,诗中存在着很多的瑕疵。首先,诗中出现了多处相同的字眼,比如“是”和“有”两字,在全诗中分别出现了两次。其次,格律上有问题,首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平声未入韵,这绝对是硬伤。
不得不说,真的是高手在民间,像是我这种门外汉还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好。
不过在这之后郦波也承认了这首诗存在的问题,还对此做出了解释,因为这首诗是在现场即兴创作的,当时的时间也不充足,所以这首诗真的不是什么优秀的作品。
不过在我看来,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较为平整的集句诗,真的是十分优秀了,足以见得郦波在文学上的内涵。
而且他本人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一直耿耿于怀而去质疑他的创作。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说的十分钟在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诗词的研究是颇为深厚的,而我们如今所接触的诗词也仅仅只局限在校园中,所以现在人写的诗词跟古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对比的。
而且品诗和作诗又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就好像一个美食家他还真的不一定是个好厨师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如今我们并不强求能够作出多么优秀的作品。
郦波虽然在诗词的创作上没有得到网友们的一致认可,但是他对诗词的研究和解读却征服了大批观众,所以在我认为品鉴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况且我们现在基本上也接触不到古诗词的熏陶,所以自然是很难写出优秀的诗词。
而如今很多人相对于创作诗词更热衷于品读诗词,品读这历史上流传千年的文化,感悟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情感表达。
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从小爱玩手机的孩子,若是见到一池子的荷花,都是大喊一声:“妈妈!好漂亮的荷花!”,而从小就饱读诗书的孩子,一出口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一比较,高下立竿见影,人们自然会对那个说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孩子高看一眼。
所以在我认为,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多大年纪,读诗都是我们不能割舍掉的一个习惯。
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也非常用心,为中小学生们推出了一套古诗词读物,取名为《中国诗词大会》,共8本,精选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
这套《中国诗词大会》全集出版后,得到教育部官方的强烈推荐,也得到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热爱,这是一套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
我们已经长大,知道了诗词的重要性,但是孩子却还不太理解,所以这个时候身为长辈的我们就需要作出榜样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原来中国的诗词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