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死记硬背是否有必要?

有人认为,现在搜索这么方便,学中医,没有必要死记硬背了,只要有了辨证思路,百度一下,方剂、中药都是现成的。

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

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如果每天只有三五个病人,操作起来似乎还能行,如果每天有二三十个病人,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如果是在医院的门诊上班,每个病人只有三五分钟,绝对行不通。

原因有二:

第一,费时。

点搜索按钮确实是很快的,但是,查看搜出来的结果,很费时间。网络上的信息,真假混杂,质量高低不同,重复内容多,分辨起来非常困难。想要找到自认为可以的信息,随便都要花费半小时、一小时。

遇秋对这方面深有体会。自己建立的中医文本资料库,内容相对权威,都是出版过的内容,而且基本没有重复的内容。如果搜索的关键词特异性小,或者是相关内容多,一搜就有一两百本书出来,查看一遍搜索结果,没有半天是搞不定的。

而如果记在自己的脑海里的知识,只需要一瞬间就能想到,这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想要快速反应,还得死记在脑海里。用的时候速度才快。

第二,真假。

网络上的内容,真假难辨。

同一个方子名称,不同的组成、用量。

同一味中药,如附子,有的说毒性大,有的说毒性不大,亲自一次喝过200克也没问题。

到底以哪个为准?

同样的一种疾病,不同的医家经验差别很大,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治疗中风,孙思邈喜欢用续命汤系列的方子,后来的医家认为用续命汤治中风就是夺命,再到现在,有不少医家又认为小续命汤是治中风的重要方剂……

搜到的文章是看完了,但是到底能不能用小续命汤来治中风?还是个问号。听谁的好呢?

同时,治中风的方子这么多,选哪一个才合适?总不能一个一个试吧?病人不愿意。

这个是中医爱好者经常面临的困境。

每个方子、药性的知识,需要专门去学习才能掌握,不可能通过搜索一下就能掌握到位。脑海里没有记住一定量的中医知识,真假都分辨不出来,更不可能拿来使用了。

对中药、方剂死记硬背,背诵的时候确实费神,但以后看病开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划算的。

有人认为,只需要记住药性,不需要去记方剂,看病时自己组个方就行了。这样做的医生应该是有的。但是,历史上的名医,比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等,都是将自己临床有效的经验方剂写在书里,流传至今。如果真的只需要掌握药性,这些书还能流传到现在吗?

当然,如果只记方剂,不专门学习中药知识,肯定也不行,只记方剂,临床只能合方,不会加减,可能为了治某一个症状而合上了一整个方子。

综上,学中医,死记硬背是必经之路。死记硬背之后,不一定能成为好医生,但是,不死记硬背,基本上不可能成为好医生。

(0)

相关推荐

  • 读懂黄元御,则天下无方

    大早上收到信息,祎鹏兄弟问我平时有没有用过金鼎汤治疗惊悸,效果如何.我想了一下,感觉我们学医思路有误区,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说得清楚些,至少把我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些,给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首 ...

  • 方剂是中药运用经验的精华

    有人认为,我背熟了药性,只需要有用药思路,自己拟一个方剂非常容易,效果也不错,所以没有必要去记那些所谓的"名方".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显然不是. 张仲景的经方,之所以历经180 ...

  • 会学中医的人,从来不用死记硬背 “ 药性 ”!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 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 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 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很多药,药 ...

  • 中风急救——真庆幸我在学中医,一根缝衣针救回了父亲

    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也迎来了井喷高发期,痛惜一位朋友的父亲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肢体不灵便,若是平时大家都能学习点中医急救常识,发作时处理得当,或可免半身不遂偏瘫的苦痛.文 ...

  •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人似乎都知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临床用此方真的有效吗?看过很多文献说的貌似很有效,实际上,临床效验并不高. 刘渡舟刘老亦认为梅 ...

  •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爱好者别划走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辨寒热,如果你把寒热搞懂了,那么中医就学会了一半.为什么呢?寒热在中医里面讲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什么?<黄帝内经>记载:"万物之纲 ...

  •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 ...

  • 学中医,得认这个

    学中医最早是看<思考中医>,后面学人背<伤寒>.背<内经>. 后面有机缘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是奇人,书也写得视野广阔,没有科班的迂腐,其路数独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口腔溃疡原来是因为身体出了大事儿!【跟己安先生学中医】

    导读 小道经方粉丝"荷",学习优酷视频<小道经方>大半年,终于迈出亲自去实践经方的这一步,并且取得了好的效果! 实践经方 五天前,突然发觉自己的舌头非常鲜红,舌上已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