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有艾.微课堂|荐书,及家庭教育
整理|安水如,玫瑰图|安水如,分享人|安水如
这是关于儿童外语学习的书籍。与过去学校的外语学习方式,截然不同。不背单词,不学句型,只是创设相应的外语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习得外语,善说、能听、会写、懂读。除此之外,书籍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大人学习模式与小孩学习模式,理应有所不同。体制学习模式,更适合大人,而不是小孩。孩子爱玩,不懂记忆,而是在接触得多听得多中,慢慢地自然会表达,这模式,大概就是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原因就是,孩子记忆尚无,尤其是四岁以下的孩子。里头的方法,如何为孩子创设外语环境、父母该为孩子外语学习做哪些功课、有哪些书籍等等,都有介绍。
我推介此书,是因为书中提到几个,关于育儿的观点
1、成年人与小孩的特质,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不同年纪人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区别对待。我们成年人看书是坐在书桌旁,一小时两小时或更多时间的专注。但孩子不一样。一般情况下的孩子比大人多动、记忆差、不懂思考,只是条件反射;年纪越小,对学习资料的动感画面,往往会是越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大脑发育状况与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习方法,理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学校的那种模式,更适合成年人的外语学习,而“浸泡式习得模式”更为适合孩子,不需要去研究句型,不必特意背诵单词,不用学习范文,就只是多听原版英文资料、多看英文专著、多说英文话语。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还会有一个故事反复听读而不知腻、不懂倦的时候,而大人不一样,大人会觉得炒冷饭没意思。所以,大人不该总是以大人自己的标准,带强迫式地去要求孩子(必要时候,则是可以的),对着一个绘本,一个故事,只是阅读一遍。相反,当孩子反复要求听某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尽可能地满足对方,孩子不同于大人,孩子在反复与重复里头创造自己。
最后,孩子可能玩着玩具在听大人阅读绘本,这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像我们那样地,一本正经地坐着学习。孩子更像是美国电视剧里开汽车的人,比较活跃、好动、做一件事持续的时间不够、话唠子等。父母要知道,这就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允许他们,接受他们,就可以的了,适当时候适当场所,可以有所提醒。强迫孩子像我们那样坐在某个固定位置上,一本正经地学习,这对于孩子来说,怕是有所不妥。孩子筋骨柔软,长时间固定一个位置,难免地容易疲倦有所劳累,不利成长。
2、学习要快乐,有兴趣。这话呢,老调重弹,可能做到的家庭,不多。我们多数都是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这是好的,爱娃心切。但,我们忘了去客观如是地观察自家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爱好的是什么。还有就是我们会有或浅或重的生存焦虑,中国人在这点表现得尤其突出。
比方说吧,在中学一次闲聊中,与老师提到说,往后我要写作,当作家。仍是记得,那时,我的老师,在第一时间里就是反对我,说,“作家是赚不了钱的。是很辛苦的”。其实,年长后的我们,就会知道,做什么,不辛苦?做什么,不是有人赚不了钱,当然,也有一些人,能够大赚一笔?
当时,老师的那一句话,有可能让学生再也起不来的了,自信心越来越低,当然,也有可能会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作家是赚不了钱的”,大人的这观点,就是有点不对劲的。做一件事,首先看中的是经济回报,这就是多数成年人的思维。但孩子不一样。孩子想的是,我喜欢,我要去做,我觉得好玩而有趣。
当然,大人还会告诉孩子的很多很多,比方说作家如何辛苦,作家会有哪些寂寞,还有,稿子卖不出去,你没有名气等等,都是打击、挫败孩子的认知。在中国(国外不知),不少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一有想法,还没有行动,父母就开始打击的了,而不是说与孩子探讨交流,我们要成为作家,需要具备哪里能力,需要怎样付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成年人思维的不同,影响孩子的格局、心态、做事的姿态等等。
那时,我也庆幸,老师的那一句话,并没有让我心生退缩之心,反而继续学习,继续我行我素地在文字与写作上跋涉,在学习之余,就阅读,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文字方面的自我训练,慢慢地,我爱上了写作,喜欢上了文字,并为之痴迷,及至大学,我的作品,屡有得奖,毕业后,我的文字,无形中成了我工作的有力助手。
而今,而立之年,有的时候,我在想,倘若,在那个时候,我听了老师的话,退缩了呢?倘若,我没有去在写作上花功夫,我想,今天的我,在文字上,我不可能会是信手拈来,那自信,亦是不可能持有的。不论是谁,自信都是胸有墨,口含花,不然,一无所有的自信,更多时候不过就是不自量力。
写到这,我不由想简单地聊一聊“自信心”。自信心怎么培养出来的?就是实践,而实践就是去做。只要孩子有想法,就去做。在这过程中,孩子会有困难,会有挑战,会有很多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这时,父母的作用,就很关键的了,是打击,还是与孩子一起协商,一块交流;是嘲讽,还是安慰孩子的情绪。鼓励他,给他一种可能性的思路。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往往会是在若干年之后造就不同的孩子。
还有就是,现代人都强调孩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这也不可能是坐着不动,就可以持有的。不论是谁,都需要实践,需要长久以往的实践与坚持。当然了,对于孩子来说,一样东西,一旦喜欢的了,就会很自然地去做,醒来就做,没有所谓的“坚持”,这就是喜欢的内在魅力,与独特良药。所以说,要有兴趣,是喜欢,有爱意。
3、创设环境。此书告诉我们说,让孩子掌握外语,父母自己也要去做,尽可能地去说外语,哪怕只是吐单词,那也争取去学一学。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不管你们,可父母仍要坚持每天固定时间里去学习,一天学一点,一天看一集动画片,天天如此,慢慢地,孩子就会靠近你,因为,孩子天生好奇,他会好奇妈妈或爸爸,干嘛天天同一时间在看自己听不懂的动画片。此外,平日里头,我们也要与孩子有所交流,一口中文,一口外语,慢慢地,孩子就有了长时间的双语环境。
那同样的,情绪也是一样的。一个常年生气的家庭,孩子的身体,不一定就是健硕的,那怎么办?改变这生气的环境,创设新的生活氛围。
要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氛围,那就需要父母自己去学习,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去看到、去改变,而不仅仅是在家的物质方面去做调整,更换家具,装修房子。比方说吧,天天生气的妈妈,天天被生气浸泡的妈妈,是很难能够觉察、看见到那份情绪的,一有某种程度的不对劲,外在的发生,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自己就生气了,都可能不知道。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未知未觉”。
这没关系的,我们每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都难免地会是有些脾气,及至年长,我们如想让自己活好,让家人过好,那就学习、完善,就好的了。在改正之前,自己要去学习情绪、去认识情绪、去了解什么是情绪、怎样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就是生气,等等,除此之外,我也还要去观察,在自己生气的时候,那身体会是怎样的、与平日不生气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与不同、当自己生气的时候,周边人有什么影响。
如果,自己生气时,周边人相安无事,孩子也挺好的,那也许你们之间的亲子问题,不是你生气所引发的,那你就可以去改变,也可以不改变。因为,生气与不生气,对自己的健康,对他人,对家人,没有任何的变化。
如果有变化,孩子或家中其他成员,有些影响,而自己不想要丢了这样的家庭,那就去改变自己。看自己经常反复生气的原因,在哪里,障碍在哪里。反复地观察。每天醒来的第一时间,从拿梳子的那一刻开始,就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想着了,就观察。要记得提醒自己觉察自己的情绪,不然,自己就会被惯性拉着,不知不觉地,一见孩子做了什么让自己生气的事,自己就开始生气,一生气,就骂孩子。这一点,很重要。
初始之时,难免地,自己都已经生气完了,才后知后觉般地想起来,拍拍自己的脑袋,“天呐,我忘了觉察,我在生气”。没事儿。不必愧疚,不必自我责罚。继续提醒自己要觉察,而不是,为上一次的错误而自我责罚自我审判。人的成长,就是“不知不觉,经由训练,慢慢地,后知后觉,觉察娴熟之后,就能走向先知先觉。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
在这过程中,要清楚地知道,自身以外的所有人,怎么做,不重要;自身以外的所有人,是坏人,还是好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遇见之后,会有怎样的姿态,持怀怎样的情绪,呈现怎样的反应。这个世界有好有坏;正义存在的同时,就必然会有黑暗;有好老师就定有坏老师;有好的健康,就有坏的身体……
有的人,常年身体不好,可能会是经常责备自己。那在睡觉之前,不妨花上十几分钟的时间,躺下来,去看自己的脑袋想法,去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许,我们会觉得,坏身体会阻碍自己做事赚钱,这时,我们要停止负面评论,要懂得去质疑我们脑袋的认知,并从中学会正面思考问题,积极回应不好事态的出现。也许持具不那么健硕的身体,我们可以有其他的美好,与自在,比方说吧,那自己的生活,不怎么忙碌,不我摸拼搏,反倒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去享清福,学习中医,探索健康,思考怎样让自己活得幸福,这是身体健硕的忙人,所不具有的美好时光。身材健硕的人,就是一匹不知疲倦的战马儿,只知道往前冲,因为自己身体很好,所以也就更加地无所顾忌,那也可能会是更容易有所折损,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柔弱胜刚强。
一定要明白这么一个事理,人世间的任何一个发生、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阴阳同体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点。在这人世间的一切人世万物,无一会是例外。
一般而言,自己的眼睛,天天看负面,就很难开心。少有的人,看了负面,还能有平和心。这是要训练的。我们的特点,基本都是,看阳光而开心,见负面而悲愤。其实,人完全可以是,见阳光而平静,看负面而平和。那这要怎么做到呢?不难,就是在明白事理的基础上,不断觉察、不断发现、不断改正,不断完善。因为,人会有情绪,我们的大脑里头、内心深处,就一定是有着某种信念、观点、认知、放不下的挂碍。而这,在很多时候是执念,为片面的自我认知。不是真理。
当然了,觉察作为一个方法,并非绝对正确有用的“百宝箱”,有些时候,这“觉察”也许会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与效果,那放下觉察,只是去体验,顺其自然,随顺生命也许会是较好的选择。不是所有的情绪、言行举止,都是需要在觉察中走向改变。改变不是生命的唯一姿态。有的时候,接受与随顺,远比改变,重要得多,有用得多。觉察与改变的背后,许会存在不满,心生抗拒,有所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