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读书笔记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开山之作,是中国文化的原点。中国所有的学科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她具备辩证的思维,科学的逻辑,才被历代人所接受,广为流传延续至今。
易经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数之可十,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中医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其特点就是象思维、系统性思维。
《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援用河图、洛书之理,类比脏腑的功能、方位和人身格局。此谓:医易同源。
河图、洛书是周易之先导。
由河图的象、数理论孕育出了五行学说。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人类文化与地球文明的标志。
太极揭示了阴阳一体的和谐。
万物一太极,万物又各具太极。体现了物物一太极的全息思想。
医道以太极为第一要义,用太极的思想来认识医学现象,并推衍出藏象全息论和命门学说等理论。
周易的观念
1.象思维
卦,观物取象。
象,现象,想象,意象,法象。
取法于自然,是法象。取法于意象或某一理论模型而制出实体,也是法象。不论取法于现象,还是取法于意象,皆是“像此者也”,是为法象。
2.万物交感,和谐共生发展
周易中“吉”的卦,一般是上下两卦具有交感性质的。如咸卦、既济卦、泰卦等。
3.发展变化
4.中道思想
过犹不及。儒家吸收了《易经》的中道思想,发展为中庸之道,医学创立了养生理论和一系列调中平衡为手段德治疗方法。
5.道器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观念对中国科技和艺术皆有影响,中医也受道器观德影响,建立了不是从结构而是从象出发探索人体的藏象经络学说,走了一条独特的研究人体生命与健康的道路。
历代通
过注疏方式,使《易经》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大厦的柱石,但这种学术方式也有其负面作用,古代学者对已知的讨论优于对未知的探索,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经书,缺乏理论上的求异、创新和对旧有传统的改造,他与求同性,封闭性和超稳定性绞合在一起,产生了顽强的抗变性,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其实《周易》非常强调自强不息,以“生生为之易”为思想核心。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立场和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周易》,并加以改造,开拓新的思维,发展我们的科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