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锻炼问题 娄炳成

  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46年了,总结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所走过的历程,有16个字:成就不大,付出很多,废稿等身,体会深刻。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实践,甘苦体会,成败经验,对大家谈谈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锻炼问题。这个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它始终是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是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积沙成丘,集腋成裘,不断磨炼,多写、多读、多积累,把握写作要领之后逐渐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梅花香自苦寒来,板凳坐得十年冷,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个长期的非常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历了“山重水复”,才能见到“柳暗花明”。凡是当过编辑的同志都知道,作者投来的一篇稿子,不论写的是什么内容,也不论写得高明或者浅显,读过之后,从稿子的遣词造句、行文表述、谋篇布局等等,就能够看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老辣和稚嫩程度,掌握写作要领的熟练和生疏程度,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是不是一个“可造之材”。可见,基本功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作者,为了检验编辑是否认真审阅过他的稿子,在他的稿子里将某某页与某某页的脚边黏贴后投给编辑部,收到退稿后,见黏贴住的那几页并没有打开,就去信言词激烈地质问编辑,说你没有审阅完我的作品,为什么就否定了我的作品?编辑给他回信说,一盘炒菜,只要吃几口就能知道它的味道好与不好;对于一盘味道不好的炒菜,难道非要吃完了才可以说它不好吗?且不说这件事牵涉到的其他问题,至少编辑说的那些话是经验之谈,对于编辑来说,作者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在他的一两篇作品里,甚至是几段文字的描写中,就可以一目了然,知道其半斤八两,深浅程度。

  那么,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去加强我们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锻炼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总结我个人多年来的文学创作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写好散文做起

  写好散文,是文学创作最起码的基本功训练。

  学习书法的人,正草隶篆,先以写好正楷字作为基本功的训练。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体裁当中,散文这种体裁就是书法中的“正楷”,无论你的主攻方向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其他体裁样式的创作,写好散文,是基本功训练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文学大师们,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唐宋八大家,孔尚任,曹雪芹,蒲松龄等等,他们不仅诗写得好,戏写得好,文也作得好。司马迁的人物传记,篇篇都是散文精品,文笔优美,描写精准,形象丰满,生动传神,他写的《史记》,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称作“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押韵的诗歌,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在曹雪芹伟大的《红楼梦》这部小说里,包含了多少绝佳的诗文,尤其是他借贾宝玉之手写的《芙蓉女儿诔》,简直就是散文中的绝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不全都是小说,其中有好多属于纪实性散文,而且是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的散文;即使是他写的小说,也用的是散文笔法,而且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就是一部散文选集,它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这些韵文、骈文,实际上也都是散文。先秦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所选的古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名人不一定都能写出散文名篇;而散文名篇的作者必定会成为名人。在古代,散文就是文人学士显示文学功底、文学才华、真知灼见的最佳文体。

  我们再看看现当代的文学大师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朱自清、沈从文,还有汪曾祺、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蒙等等,他们都是作家,诗人,戏剧家,但哪一个不是散文大家?他们的文集里,都有许多十分精致唯美的散文。鲁迅一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的作品,除了小说,新编故事,文学理论,他写得最多的是针砭时弊、寓意深刻、很有见地的杂文。杂文也属于散文的范畴,是从散文里分离出来的一种文体。

  其实,小说的叙述性文字,戏剧作品的经典道白,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史志传记等等,都是散文笔法,都无不显示了散文写作的基本功。有人会说,写诗也需要散文写作的基本功吗?我们看王安石、苏东坡、郭沫若、艾青等文学大师,在作得好诗的同时,还写得很好的文章。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好的诗词来,与他们写好文章、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把散文写得一塌糊涂的人,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歌来。无论你有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上好的才气,都得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表现、传递出来。俗话说,茶壶里煮扁食,有东西倒不出来。这个“倒不出来”,就是基本功不到位,语言文字很贫乏。而语言文字的贫乏,又会导致我们对客观美好事物认识的局限、模糊,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以其昏昏”就不能“使人昭昭”。

  我们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一直在写作文,写记叙文、论说文,也都是写散文,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就是为了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练好基本功。即使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也得学好大学语文,没有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也是写不好毕业论文的,更不要说将来从事理论研究了。所以说,写好散文是文学创作基本功最起码的锻炼,也是锻炼语言文字功底最好的途径。

  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文学创作基本功锻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读书,主要分四个层面。第一是读专攻方向的;第二是读名著、名集、名篇;第三是读文史哲经;第四是读闲杂书。读专攻方向的,创作谈方面的读不读呢?是要读的,只是大致读一下就行了。别人的创作经验,感悟体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指导性并不强;理论性的,评论性的也同样,只需要浏览一下,知道大概就行了,这叫“简读”。对于名著、名集、名篇就要“精读”,反复读,反复琢磨,思考这些名著、名集、名篇的成功之处,学习、领会其思想、艺术的精到之处,学习、领会其思维方法和写作手法,接受艺术熏陶,感悟艺术精髓;当能发现这些名著、名集、名篇中存在的不足、谬误和缺憾的时候,读书就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就算是没有白读,就有了切实的收获,有了很大的长进,就能够学以致用。读文史哲经,是武装我们的头脑,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视野。读闲杂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俚语村言,志怪传说,风水相术,八卦乱弹,等等,都可以涉猎,虽说术业有专攻,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增进我们对世界的多元认识,使我们在具体的写作中,不被一些不常见的事物和问题所难住。

  我个人就是按照上述四个层面读书的。第一个方面,简读、略读;第二个方面,很重要,中外名著,凡能买到、借到的,都要精读,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通读过四遍,另外三部都是两至三遍,《聊斋志异》通读过十遍以上,其他的就不赘述了。二十五史,我都通读了,其中的《东周列国志》《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明史》《清史》我都阅读过两遍以上,根据史书撰写的演义,全都读过;《毛泽东选集》,我通读过一遍,其中许多经典文章还阅读了多遍。至于闲杂书,那就数不胜数了。读书使人身心愉快,读书使人增长知识,读书使人也能成为“写书的人”,这是读书由低到高的三个台阶,三个层次。

  我发现有好多文学青年有两种不好的毛病,一个是不爱读书,仅凭天赋才气,弄点小聪明的东西。实践证明,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书法绘画,即便是从事其他艺术活动,凡是不读书的,都成不了气候,成不了大器,所谓的江郎才尽,就是这种情况。另一个就是也读书,但从文学到文学,只读文学书籍,只读文学杂志,这叫作画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所谓的文学圈子里,自命清高,排斥文学以外的其他知识,成了井底之蛙,这样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至于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那就是十足的书呆子了。我认识的一个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藏书很多,苦读苦学,讲起文学来头头是道,但无非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经典名句、典故出处,影射含义,等等,而他本人写出来的东西,却不堪卒读,洋洋万言,不知所云,辛苦一生,几乎没有文学作为。这样,就仅仅是一个读书人而已,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不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距离成为作家就很遥远,令人惋惜,恨铁不成钢。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除了上述说的之外,建议有志文学创作的同仁,读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籍。学习美学,不仅仅是美学研究者、美术工作者的必修课,也应当成为文学写作者的必修课。在美学方面,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主观说”曾经受到过严厉批判。对于我们来说,不管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美学观,谁对谁错,我们都应该认真去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完全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认识、经验、实践,去辨别,去取舍,去运用。总之,学习美学,掌握美学的一般规律,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会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使我们创作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就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归根结底,文学作品除了启迪读者的思想,还必须愉悦读者的感官心灵,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三、切实注重生活积累

  注重生活积累,就把握住了文学创作基本功锻炼的命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切文学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来自于他人的生活,来自于人民大众的生活。没有无本之木,没有无源之水,没有凭空而来的文学艺术,即使是神话、想象、虚构,也无不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这也是老生常谈,是文学创作的“大道理”。但很多的文学写作者,并没有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闭门造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就是“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如何写”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写什么”就是一个生活积累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就会感到素材少、题材少,文思干瘪甚至枯竭。

  与新闻记者有些相同的是,生活积累,重在发现。搞新闻的,要有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素材;搞文学的,就要有文学眼光,去发现文学素材,积累文学素材。而文学的发现比新闻的发现更深刻,更内在,更高级。这里,就以我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我父母亲住在一条通往山区林场的公路边上,我每回回家探望父母亲,夜里都要看到和听到公路上偷盗、贩卖木材的人力车和人声络绎不绝,常常看到和听到他们与木材检查站的人发生械斗的事情。时间长了,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以新闻的眼光看,这是违法犯罪行为;但从文学的角度看,就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日积月累,这些发现和思考,使我酝酿、写作了一篇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题目叫做《灾变》,发表在甘肃省的文学期刊《飞天》1992年2月号上,主题是人们长期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加倍报复,当世界上还剩下最后一棵树时,就只能用来做我们人类那最后一个人的棺材。作品发表十多年后,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关闭了林场,只造林,不采伐;还实行了退耕还林的好政策,给予退耕还林的农户,每亩山地30元钱、300斤粮食的补贴。我的这种前瞻性的思想认识,能够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就得益于自己的生活积累。

  我们很多的作者,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缺乏对生活积累的认真提炼。生活素材,就好比是一大堆木料,到了木匠手里,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成品;即使是怪异丑陋的树根疙瘩,也很做成很好的工艺品,全在于匠人独到的眼光、精湛的技能和过人的胆识,如何去发现,如何去取舍,如何去制作,才是关键。

  有句行话,叫作厚积薄发,说的就是有了厚实的生活积累,生活积淀,生活积蓄,才能一点点地释放出来。生活积累就好比是银行里的存款,本金越多,利息越大。要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得最大程度地去积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源泉枯竭了,哪来的溪流江河?没有积累,没有储蓄,就会囊中羞涩,就只能江郎才尽,去胡编乱造了。

  那么,说到生活积累,是不是要用笔记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呢?写笔记当然很好,但笔记的作用是有限的,是僵化凝固的,靠不住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关注,把记在脑海里的一些难忘的事情,闲暇之时就调出来咀嚼、反刍、回味,过滤掉渣滓,提炼出精华,做好备份,就可以随时派上用场。只有触动过我们、感动过我们、震撼过我们,被我们牢牢记在心里的东西,才是生动鲜活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积累,是旷日持久的事情,活到老,锲而不舍地积累到老,使用到老,没有止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细节描写训练

  加强细节描写训练,是文学创作基本功锻炼的重要方面之一。

  细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人物可以虚拟,故事可以虚构,情节可以虚张,细节却万万不能虚假。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揭示人物身份、处境等非常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为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去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多姿多彩。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的。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就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巨大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以一孕万,以小见大。细节必须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使整部作品功亏一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陆续被搬上银屏,继老版之后又有新版。总体上看,新版不如老版。新版次于老版最大的原因是,编导缺乏对原著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尊重原著,华而不实;尤其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没有艺术家的慧眼,严重脱离甚至是违背了原著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没有深刻体会和准确把握原著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动作细节、心理活动,去塑造人物独到的高超的艺术手法,不是故事情节围绕着人物去发展,而是让人物跟随着故事情节傀儡般地游荡,使得人物缺乏立体感、生动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特点。

  名著《水浒》“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情节安排、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上,都非常精彩,体现了独具匠心的大家手笔。林冲身怀绝技,却藏而不露,表现得极其谦恭,对洪教头的挑衅忍让再三。他这样做,决不是矫情、做作,一是林冲为人忍让,谦恭本分;二是顾及柴大官人的面子,不愿得罪刚刚认识的同行;三是鉴于自己当时的身份处境,不便张扬。而洪教头却表现出狂妄自大,对柴大官人的座上宾林冲不能以礼相待,出言不逊,还主动挑衅。洪教头与林教头形成了个性上的巨大反差,前者以自己的浅薄无知,衬托了后者的厚重有识。二人比武,其实打斗很简单,但处理得比较复杂,林冲反复示弱,在对方不依不饶,步步紧逼,而且还要致自己于死地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使出真本事,将对方打翻在地。林冲不愧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不仅武功高超,而且个人修养极好,绝非浪得虚名的江湖草莽之辈可比。同时,柴大官人也希望林冲能赢了洪教头,杀杀他的傲气。

  但是新版的电视连续剧《水浒》,在处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段戏时,却让林冲表现得很浅薄,对洪教头说了好几遍:“我一棒就能打翻你,你信不信?”这不仅是废话,还违背了原著对林冲个性特征的精准描写,严重破坏了林冲的形象;接下来,安排林洪俩教头好一场搏斗,几乎势均力敌。这是离开了双方人物个性特征的为打斗而打斗,完全是为了图好看,加戏份。编导缺乏对林冲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的认真思考和把握,缺乏对具体场景中许多细节的准确处理。既然细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那么细节上出现了败笔,则整部作品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有一个短篇小说,写一位农村姑娘第一次戴上手表,有人问她,头回戴手表是什么感觉,她回答说:“冰凉的。”这篇小说的题目、故事、主题我都忘记了,唯独这个细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对这个细节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却非常准确。我第一次戴手表,虽然心里很兴奋、很激动,但感觉就是“冰凉的”。我曾经在一篇作品里写过一个旧时代的商人,他虽然很富裕,但身上总是揣着一个黑面馍馍,并让这个黑面馍馍在作品里多次出现,目的就是通过这个商人对黑面馍馍的态度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知道,富人是由穷人演变而来的,一个不忘本的人才会由穷人变成真正的富人。

  细节描写,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问题,还是一个对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总结、准确把握、提炼升华的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对生活细节的照搬,不是对生活细节的复制,而是服务于人物性格刻画、服务于场景烘托、服务于情节发展,有取有舍,有详有略,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写作需要。在小说创作里,在戏剧创作里,在人物传记里,细节描写尤为重要;在散文创作里,同样也需要诸种细节描写,一些精彩的心理描写,情景描写,往往来自于细节描写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视角。

  五、学会反复修改文章

  学会了修改文章,就学会了写作。能够认真修改文章,是基本功逐渐扎实的一种表现。

  戏剧创作上,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写作,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一天,或几天就可以完成。但是,文章是三分写,七分改。写作的时候,往往基于一种写作冲动,受到灵感的激发,可以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仓促中的许多不足,有的不及,有的过激,有的不完整,有的太累赘,就需要认真修改。修改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补、调整和润色,还是一种剪辑、剪裁和完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属于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前期阶段,那时间我也偶然发表作品,但退稿量惊人。后来我总结,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急于求成,一写出来,就乘着热火劲立马抄好了就投出去,不懂得修改的重要,不懂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道理。说明,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基本功不扎实,就没有定力,就很浮躁。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每写成一篇之后,就先冷却起来,放几天,等静下心思,再来反复自己阅读,反复修改,直到修改得确实满意了,再整整齐齐地抄写了投稿。结果,情形大为转变,退稿量大幅度减少,成功率直线上升。

  文学创作不是一般的技术活,不像车床制造、做砖做瓦、浇铸烧窑,一旦掌握了技术,就只是按部就班的重复劳动;写作是特殊的脑力劳动,每一次都是创作,都是创新,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化的重复,每一篇作品,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布局,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细节描写,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视角切入。所以在写作的全部过程中,修改尤为重要,修改的比重很大。

  毛主席就是修改文章的典范,五卷《毛泽东选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在发表前,甚至在发表后再版时,他老人家都要进行反复修改。他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这是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要多改的理由,同时也指出了修改的目标。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认识完全的,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选择。能否做到内容完全正确,自然要看我们的思想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多动脑筋,对每一个细微的描写都不放过,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内容上的失误和缺陷。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深入到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连伟大的《红楼梦》,曹雪芹也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却也留下了一些遗漏、错乱、不尽人意之处。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曲波的《林海雪原》,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甚至是动大手术之后,才成功的。

  现在是电脑写作,修改起来要省时省力很多。我在2004年学会电脑写作之前,完全是手写,每一次修改,都意味着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等于重写重抄。那时间,我的握笔的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结了厚厚的老茧,成了死肉,直到近几年才退掉了;而两臂肘关节支撑桌面形成的老茧死肉,因为电脑写作时还得继续支撑,至今不退。所以,写作是一种苦活,只有作品发表了才会苦中有乐。修改自己的文章,就是给自己做手术,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忍疼割爱,甚至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如同举世闻名的维拉斯塑像一般。

  拉里拉杂,说了这么多,只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没有权威性,仅供参考。当然,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锻炼问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方面。所谓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基本功就是“磨功”,要下得工夫,磨得时间,才能见到功效。

  (此为笔者在江山文学夜校授课的讲稿)

(0)

相关推荐

  • 什么叫文学,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是谁?

    中国国学的范围一般都确定在传统的<四库全书>方面,即经.史.子.集四部. 先秦两汉经学包括文.史.哲三个部分,文学尚未独立,它包含在经学.史籍和诸子之内.因此四部中其实都包括文学. 那么什 ...

  • 吕约:杨绛的文学生命与智慧境界

    关键词:吕约 杨绛 <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 吕约 著 献给杨绛先生诞辰110周年的微小礼物 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杨绛先生(1911-2016),是成就丰富.影响深远.独具魅力的现代中 ...

  • 【品读】以个人作品为例,浅谈七绝创作如何求奇

    刘斌 残荷语录:法无常在,式无常式.不可陷入流弊的泥潭.应该走心有定见.融汇综合之路. 关于我的七绝,有人评为"雄健清奇",有人说"读后有绝处逢生之感",大体都 ...

  • 【中州作家】刁仁庆:浅谈小说创作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6] 浅谈小说创作 河南南阳     刁仁庆 一.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各种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 ...

  • 浅谈诗词楹联创作

    金光瑜,男,汉族,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业余诗人.作家.楹联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1964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现工作.生活在 ...

  • 以世界名著、畅销书和我的小说为例,浅谈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

    当我们决定写一部小说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小说的构思问题. 以我创作小说多年的经验来说,小说创作的构思和其他任何艺术作品一样,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很多世界名著,就诞生于灵感. 而灵感大多时候就像个爱躲猫猫 ...

  • 巩行远‖浅谈长联创作艺术

    浅谈长联创作艺术 --    总顾问:常  江 主管:西峡县文联 主办:西峡楹联协会 主编:杨  旭

  • 诗词爱好者请收藏:浅谈诗词创作中的谋篇布局

    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着重讲写作方法和技巧,首先就是写作结构,什么总分式,什么并列式,什么对照式,如果是叙事类作文,还要讲什么顺序,倒叙,插叙-- 写作文前,我们都是预设好了结构,然后进行写作的.诗词 ...

  • 【达人进阶】浅谈游记创作的六个要素 - 美篇

    2021.03.20 蘇蘇文图原创By蘇蘇 写游记的粗浅体会心得 古人写的游记,在我心目中最最出彩儿的范文名作莫过于文学大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 ...

  • 孟金西:浅谈诗歌创作的心路和审美情趣/聆听商震、霍俊明老师诗歌讲座有感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浅谈诗歌创作的心路和审美情趣 --聆听商震.霍俊明老师诗歌讲座有感 孟金西 三十多年前就写诗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幼稚.没读过几首诗,没老师指点,没同事切磋,更没看过什么关于 ...

  • 【诗话文章】残荷|浅谈诗词创作中拟古的现象

    纵有山深吾不卧,云如郊岛太清寒 --浅谈诗词创作中拟古的现象 今天和<重庆诗词>的编辑网聊,她知我素来关注诗词,并好写些评论性的文字,遂问我能否谈谈关于今人拟古的看法.想到这个话题颇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