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问医案纵述
我说,中医是科学。因为中医符合人体的规律。
所有符合规律的事物,都是科学的。
现在,我给你讲个医案故事。从中,我们来感受中医的科学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52岁,姓丁。
这个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大概是1980年年末的时候,她忽然就感觉,自己的嘴里吧,总有一股咸味,很浓,很明显。啥也不吃的时候,嘴里咸。吃点东西,嘴里还是咸,以至于吃不出食物的本来滋味。
那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咸味呢?喝水。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去喝水。水喝下去,嘴里咸味能减轻一些。
这是怎么回事啊?此人到医院去检查,结果被诊断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看到结果,患者心中也是怀疑:也没听说哪个人,到了更年期以后,嘴里会发咸啊?
后来,此人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舌苔薄白,舌质淡胖,面色发黄,神情萎靡,整个人身体看上去比较消瘦。
细问得知,患者多年来,经常感觉腰酸乏力,偶尔耳鸣头晕,四肢发凉,比较怕冷。最近这段时间,走路的时候腿没劲儿。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服用某种中成药。
结果,这个中成药,患者连续服用1个月,嘴巴里的咸味渐渐消失了,味觉恢复正常,身体乏力、腰膝酸软等问题也都得到改善。
患者十分惊奇。他反复问医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把嘴巴里的咸味收回去?
医家只是说,这是补益肾阳的东西。肾阳足了,咸味就被收下去了。
看到这里,你也会问,文老师,这个中成药是什么?
我告诉你,我不便说出成药的名字。一旦说了,肯定就会被人抓住口实把柄,说我卖药赚钱。这样的名声,我背不起。
因此,我不可能告诉你中成药的名字。但是,我能告诉你,它脱胎于哪里,以及所用的药材是什么。这些东西,是中医当中的核心内容,是值得科普、方便科普的宝贵内容。
在古老的中医典籍《金匮要略》里头,有一个经典的配伍。这个配伍,我昨天在文章中就介绍过,你看一下——
干地黄24克,山药、山茱萸各12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克,桂枝和炮附子各3克。
我上文医案中的中成药,就脱胎于这个古方。好了,现在,我给你讲一讲,为什么用这个古方可以治好嘴里头发咸这个事儿。
你看啊,上文中的女患者,嘴里发咸不过是表现之一。在它后面,跟着一系列全身问题: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脉象沉细、舌质淡胖、身体消瘦、面色不好。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看,属于肾阳不足。
肾主腰膝。肾阳不足,则腰膝酸软乏力。肾开窍于耳,肾阳不足,耳窍失养,所以耳鸣。肾阳为一身之元阳,主温煦。肾阳不足,温煦失常,所以全身怕冷畏寒。肾阳虚,脉道鼓舞不足,所以脉沉细。舌质淡胖,为肾阳亏虚,舌体失养。
那么,这个肾阳不足,会导致嘴里发咸吗?答案是会的。
中医理论当中,有五味入五脏之说。其中,咸味入肾。我们可以理解成,肾的味道,就是咸。平时,我们的肾气充足,可以把肾的“本味”咸味给收摄主。但是,如果肾气不足,那这个咸味就收不住,容易飘上来,这就让我们嘴里发咸。
肾气不足这个事儿,随着情况不断发展,可以形成肾阳不足,和肾阴不足两个情况。对上文医案中的女子来说,她就是肾阳不足。阴阳相互依附。肾阳,可以收摄肾阴。肾阳虚,肾阴就失去收摄。而咸味,又属阴,故而它得以摆脱束缚,飘到患者嘴巴里去。
我这么说,是一种相对想象简单的理解方式,目的是帮助你体会。
既然问题出在肾阳不足,那就补益肾阳好了。你记住了,出自《金匮要略》里头的方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就是补益肾阳的配伍。
这里头,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肾精肾阴。炮附子和桂枝补阳。前者相当于给车“加油”,后者相当于给车“点火”。油满了,火着了,肾阳这辆车才能跑起来。
这么多滋补药,容易产生壅滞。所以,用泽泻、茯苓、丹皮这些利湿、泄浊、清火药,来给身体“通一通”。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中医方剂学知识。我之前的文说里也没少介绍。你要是用心看我的文章,或许早就对此了然于胸了。
总之,当患者肾阳被补起来之后,咸味作为肾阴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被有效地收摄住了。于是,咸味被“收了回去”。
说起来啊,我们口中异味的问题,还是很普遍的。我以前说过口苦,多考虑肝火。我还说过口淡无味,考虑脾湿。如今,我说了口里发咸,这就是考虑肾阳不足。当然,还有的人,口辣、口酸、口涩。这就容日后,我慢慢给你聊。
最后,我要说到开篇我提到的问题——中医是不是科学。嘴里发咸,考虑肾虚,这个事儿用现代人的视角看,似乎找不到头绪和道理,怎么能说是科学的呢?但是,用补肾调肾的方法来应对,确实有效,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就说明此思路符合规律。符合规律,就是科学。中医对这个科学没有细致的解析,而是利用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来加以解构。由于这种解构,符合规律,可以解释规律和现象,所以它就是科学的理论,绝不是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