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思维,让你当起老师省劲又高效
老师,是不是经常感到自己班上的学生总是少了那么点“聪明”劲儿?
每天总是神游在课堂,课下功夫也难有成效,问题究竟出在哪了呢?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看来,那是学生没上“道儿”。所以,聪明的老师、会省劲的老师往往要把学生带上道,正所谓,得“道”者多才艺。
那么,黄玉峰老师口中的秘密法宝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才是“道”呢?是不是听起来玄之又玄呢?其实啊,挺简单的,就是几个让您能够轻盈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而已!而且,这些思维习惯不仅关乎做学问,更是我们生活中也需要的。
您和学生,都值得拥有!
道法1 求本思维:教会学生求原点、考本末、知始终
黄氏说法:“讨论一个问题要求寻原点、考本末、知终始。如果不是先把第一手资料看明白,后人的争论,专家学者互相矛盾的高见只能把人越绕越糊涂。”
黄氏课堂:信可乐也,如何告诉学生这是非“悲”反“乐”?
我教《兰亭序》,教参里说这篇文章是写宴饮之乐,表达作者积极进取、洒脱豁达的人生观。
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和学生一起研读了王羲之当时第一手的书函信件。一条一条读,可以看到王羲之后期几乎每一封信上都有“奈何奈何”的句子,不时出现亲人朋友横死的消息。再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得出大体的结论:《兰亭序》的背景本质上是“悲”而不是“乐”。“信可乐也”只是在悲中作乐。
得出这个印象后,对理解后文于生命长短的考问十分重要。最终我的结论是,这不是一种洒脱豁达,而是一个在生命的长与短、有价值和无意义中痛苦挣扎的灵魂。
小编说:《兰亭序》求本源,毋庸多说,学生自解——求一叶需知全貌
“信可乐也”,看起来明明是表达欢喜之情的语句,怎么竟然变成了悲中做乐?恐怕这很难让学生们一时接受,但如果了解了这一背景,学生就能理解了,亲人离世而悲,乃人之常情。将小问题置之于大背景,是解决问题之良方。
道法2 中庸思维:老师既要在风中刮不倒,也要学会借“东风”
黄氏说法:“中庸”不是骑墙和稀泥,而是在两个矛盾之中,找到一个最佳点,“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然后就像《大学》里说的,“止于至善”,不偏不移地坚定地走下去。
黄氏课堂:我不反对,但也不盲从
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在唱反调。
其实,我从不针对谁。
我不反对满堂灌,也不反对师生对话;我不反对民族精神,也不反对爱国,当然更不反对生命教育……但是,我反对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变成一个“主义”,或者一个“纲”,然后什么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
我只是坚持凭着常识,实实在在的积累。这就是我的中庸。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然后坚持,不唯上,不盲从。如果没有一股痴劲,没有一点“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精神,在大潮面前不被诱惑,难!
小编说:老师,既要在风中刮不倒,也要学会借“东风”
教无定法,教亦多术,而终不离教师。一切教育问题,终究要从教师本身来寻找出路,因为最终面对学生的还是一线教师。一切思想,一切资源要靠教师去落实,要靠教师去搞活,教师必须要有主见。
老师只有有了自己的主张、逐渐才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教学,才能够上出自己的特色。
而且,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借东风。各种教育改革、各种教研项目,面对这些,我们有时也会感到有点累。但换一种思路想像,这也是给我们的一点机会,一个平台,那我们就要借能借到的东风,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教育的真理多积累一点实事。
道法3 常识思维:今天的语文太需要常识的回归
黄氏说法:今天的语文太需要常识的回归。当我们一次次放弃常识,不相信自我,而去迷信权威的时候,如何能教育孩子?
黄氏课堂:不要把课堂变得太“假”
我曾经质疑过小学课文里写邱少云的那三个“纹丝不动”。
分析课文的教师声情并茂地大讲这三个“纹丝不动”用得如何精彩,描写如何感人。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字——“假”。小学生也就罢了,作为一个有那么多年生活经验积累的成年人,真的相信人体被火烧着了会“纹丝不动”吗?这根本不是意志问题,而是一个常识问题。
又如莫泊桑的《项链》,究竟如何得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结论?我读这篇文章时扪心自问,如果教育局长请我吃饭,我会不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果家里穷没有好的衣服穿,我会不会去借一套?这和小资产阶级无关,和虚荣心也无关,不过是起码的生活常识和礼貌。
小编说:教者更要求真,有常识的课堂才能得到学生认可
在课堂上,老师只有讲出让学生信服的内容才能真正获得学生认可,这是课堂得到认可的第一步。所以,老师们在讲课之前不妨想一想,自己今天讲得内容是不是真实的,只有课堂真实,才谈得上学生买账。
道法4 普世思维: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胜,以应试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败
黄氏说法:“药方只贩古时丹”,返璞归真教语文
我有两句话:第一句: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胜,以应试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败。
第二句:大环境不好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坚持了这个大语文的原则。归真返璞,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拓开语文学习的天地。真正的教育需要返璞归真,“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而不能急功近利,来不得急躁,只能慢慢来。学生也是在逐渐成长过程中不断顿悟,掌握知识的。
黄氏课堂:凭朗读,也能让学生学好语文
教是为了学,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和“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反璞派”。正如龚定庵说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一次公开课上,我只讲了分钟,其余时间都是读书,这样读,那样读,分段读,整体读,小组读,全班读,真可谓“听取蛙声一片”。有些听课的老师不高兴了,我说:“这可是真的课啊!你们要听真课还是假课。”现在有人不负责地把诵读诬为“死记硬背”加以否定,殊不知,学语文“死记硬背”是基本功。
小编说:找找学科的“根”在哪,研发自己的“一招鲜”
现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学法、教育思想,老师们是不是常常目不暇接?想学学这个、又想看看那个?但老师,你可知道,其实只要抓住教育的根源,就一定能够将教学做好。就像黄老师这样,不妨问问自己学科的“根”在哪里?找到普适性规律,想想自己的“一招鲜”吧!
道法5 宽容思维:放心大胆讨论,老师绝对不会说你错了
黄氏说法:老师讲得大胆,不受教材、教参的拘束;学生想得大胆,什么观点都可以讨论,老师绝对不会说你错了,说应该是什么。
黄氏课堂:在猜想和反驳中成长
其实,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到中学任教办讲座,在原来是有传统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接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1993年开始,我就外请作家、学者、科学家来给学生开讲座,还曾有计划地邀请了几十位学者专家来3班。讲座的内容除读书治学,还有不少专业性很强的题目,如: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关系、文化地理学简介、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我特意和专家说,要讲你自己的研究,最有心得的,不要泛泛而谈。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同学们就算不能完全领会也没关系,时间长了,他们的眼界和判断力就会不同。
小编说:宽容,是老师的法宝
都说,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对于老师来讲,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我们经常会发现班上的孩子又淘气了、又犯错了,到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宽容的心更重要的呢?
对于孩子来讲,只有宽容,才能谈得上批判的看这个世界,才能包容不同的观点,才能培养真正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