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楼》赏析
登楼
杜甫 〔唐代〕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公元764年,杜甫时年52岁,时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杜甫在成都,听闻自己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万分欣喜。于是,在一个暮春时节,杜甫欣然外出,行至一处高楼,登高远眺,有感而发,写下此篇。
虽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春意盎然。本欲借出行赏玩而散心的杜甫,看到目之所及的繁花锦簇,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登高远眺,目光追远,所思就在远方,而非近处的盛景。纵然花开艳丽,但是终究难掩诗人心中的惆怅,毕竟此时正是国家多难,举地生灵涂炭的时候啊。目之所及,蜀川大地一片锦绣河山,春意盎然。天上的浮云也形态万千,仿似在模拟着时代的变迁。此情此景,如果朝廷能够勤勉治国,国泰民安,那将是一幅怎样让人心仪的场景啊。如果这样,西边的戎族敌寇也不敢屡犯边境,侵扰百姓,那时定是国家安泰、百姓幸福的美好景象。可现实却不是这样。当今的皇帝,昏庸无道,像南蜀后主刘禅一样宠信宦官,朝廷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就是这样的人,却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就像眼前的后主祠,虽是亡国之君,却也厚颜无处,仍和先帝刘备、武侯孔明一样,享受着后人的供奉!也罢,作为一介布衣之身,诗人也只好在无奈之时读读诸葛先生常读的《梁甫吟》吧!
这首诗中,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文章不是无情物,杜甫,后称“诗圣”,这种“圣”不单单指于他在诗歌创作技巧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他伟大的“文学思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百姓福祉密切联系的家国情怀,在他而言,所谓诗词,是抒发胸臆、唤醒民众的武器,更是警醒后世不忘匹夫之责的华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