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的荒凉与繁茂
荒凉
在滇、藏川的交界处,有一处被登记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川过横断山脉高达幽深的峡谷,并行奔流数百米却不交汇。
三江并流简图
奇怪的是,与通常的河谷不同,三江分别所流经的河谷并不是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恰恰相反,这些河谷之荒凉,让人不禁以为自己来到了沙漠。由于其干旱、炎热的特点,学界给这些河谷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干热河谷。
典型干热河谷景观
为什么在一个本应温暖湿润的地方,却产生了这种干旱荒凉的景观呢?对此,存在两种并行甚至相互补充的解释理论:焚风效应论和山谷风论。
焚风效应
首先,用一张图简单地复习下什么是焚风效应:
Foehn Effect Mechanism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会出现焚风效益。第一个问题是,风从哪里来?
先从冬季说起。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扒下特殊气候的裤衩 | 课内知识点深挖),我们提到过,冬季的西风在遇上青藏高原之后会分为南支和北支,而进入云南这一带的,就是西风的南支。这支气流在进入云南之前,已经过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区域,属于干暖的大陆性气团。到了三江所在的河谷后,便为当地带去了大风、晴朗、温暖、少雨的气候。
而夏季,大家就都比较熟悉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长驱直入,有图为证:
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来
解决了为什么有风的问题,下面就是为什么有焚风的问题。我们知道,由于第四纪末的地质运动,青藏高原抬升,东部地区沉降,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这种独特的山脉走向,就为西南季风形成焚风效应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大家手动画下,应该不难理解,因此不再赘述。
山谷风
德国学者施魏恩便持这种观点。之所以提出山谷风理论,是因为焚风效应没法解释存在于干热河谷中的另一种现象,即在某些河谷中,靠近河岸的地方寸草不生,在山顶上却长着茂密的森林。
夜晚吹山风
白天吹谷风
由上面两幅简图可以看出,山谷风理论很好地弥补了焚风效应的缺陷:白天来自河谷底部的气流被太阳辐射加热上升,在山顶处形成云雾带,恰好与森林的分布吻合。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为山谷风循环创造良好的地理环境。
1968年,德国地理学家弗洛恩在青藏高原地区所做的分析也证实了局部地区山谷风循环确实存在。
但是,干热河谷并不是
繁茂
当然,干热河谷的荒凉并不是三江并流区域的全部,仅凭几个光秃秃的山丘也难以获得世界遗产的资格。三江并流区,尤其独特繁茂的一面。
地质地貌的多样性
由于地处印度次大陆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频繁的地质运动造成了当地多种多样的地质地貌。
梅里雪山
生物的多样性
一方面,南北走向的山脉山谷成为动物迁徙、来往的重要通道,不少动物在此汇集;另一方面,当地山高谷深,下有干热河谷,上有皑皑雪山,气候垂直差异大,为多样的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江并流地区生活着纳西、傈僳、藏、白、彝、普米、怒、独龙等22个少数民族,多种文化、语言、习俗的交汇,让当地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玉龙雪山的纳西族
来源丨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