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湖上夜钓》[美国]勃莱

罗伯特·勃莱

《作者简介》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

1926年生于明尼苏达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次大战时曾在美海军服役,一生中长期住在明尼苏达西部的农村,以投稿、经营出版刊物、朗诵诗的收入为生。他有意放弃了许多美国诗人乐意追求的大学教书的机会,认为只有在艰苦的农村生活才能够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才能给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生活素材。从50年代开始,他主编的刊物“五十年代”(后改名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美国诗歌界有相当大的影响。60年代中期,勃莱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倡议成立了“美国作家反对越南战争联盟”,并且创作了许多反战的诗篇,在全国各地的群众集会上朗诵。

湖上夜钓》原文

有人在船屋里留下一盏灯,

为了引导夜间返航的渔民。

灯火寂然无声地向我们倾注,

飞过湖波像一个翅膀的蝴蝶,

它的途径是满船的垂死者,挣扎着

要在破碎的波光中复活。

        而那光

只是来到了,却没有带来礼物,

好像骆驼到了,却没有智慧的博士

它这样稳定,将我们维系向山上的老家。

现在我们望着月亮升上白杨林

它也来得那么利索

它透过切木屋四周的木板

我们却打开门才穿过那个篱墙。

(郑敏 译)

注释:

① 博士,指基督诞生之夜带着礼物来朝拜的博士。

【赏析】

作为一个创作力旺盛的老诗人,勃莱的写作是和翻译介绍并行前进的,并具有不同于纯诗主义者们的显著特征。他在诗作中经常将其精神世界同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不难理解他为何拒绝单纯的大学教书生活,以翻译和朗诵为生。勃莱的“深度意象”与意象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都有密切联系,却又并非两者的翻版,他在诗歌中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通过“深度意象”联系起来的创作手法为许多后来的诗人效仿,《湖上夜钓》便是这一理念的诠释。

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首诗也是从外在的客观物象开始,“有人在船屋里留下一盏灯,/为了引导夜间返航的渔民”。“灯”是贯穿全诗高度凝练的意象,“引导”是其主要功能。我们不知道谁是这灯的主人,也不关心放置这个动作本身,重要的是灯光的象征义,它如同希望,总有人会将它高高地举起,温暖地照射在迷途者身上。

在“灯光”出现后,这一意象逐渐内转,与诗人内心隐秘的感受和体验联系起来。诗人并非单纯地将意象放置在读者面前,任凭读者评判猜测,他赋予了这意象个人的感悟及由此引发的对世界观的探讨。比如“灯火寂然无声地向我们倾注”,灯火“寂然”是诗人内心隐秘的感受,透过灯光,诗人感受到的人生在此时此地的孤寂落寞借助“飞过湖波像一个翅膀的蝴蝶”这一比喻真切地传达出来。“一个翅膀的蝴蝶”的悲哀恐怕诗人体验过,世人也体验过,同一盏微烛照耀时的落寞具有情感相通性。这灯光本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希望的象征,但在另一个情境中,面对沉重的现实,灯光的微弱无力暴露了它的虚幻性,相对于“满船的垂死者”,它犹如圣诞夜没有带来博士的骆驼,没有救赎的希望和预言。灯光是苍白无力的。

勃莱的意象并不是明朗的。如果说诗人描绘的灯火及光线沿途的景象尚属意识领域,展现的也是一幅完整的画面,那么,后一部分月光的描述则进入了无意识的深层空间。“灯光”这一具体意象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他联想到了“没有带来礼物”的“骆驼”,又联想到“升上白杨林”的“月亮”,继而是山上的“木屋”与“篱墙”。这些无任何联系的物象究竟有何深层关联?

可以认为由灯光到月光的跳跃是同质类比的。相对于“满船的垂死者,挣扎着/要在破碎的波光中复活”这样的景象,灯光能够指引归途却无法将溺水者、迷途者带离冰冷的湖面,因此诗人说它像“没有带来礼物”的“骆驼”。“升上白杨林”的“月亮”也是如此,虽然它高悬空中照临万物、走进万物,我们却也只能通过“打开门”这一动作“穿过那个篱墙”。也可以认为月光是灯光的幻化,月亮是对灯的一种比喻。灯光在山上比人更有力量,“它透过切木屋四周的木板/我们却打开门才穿过那个篱墙”。无论灯光这一外在的物象具有何种意义,它都是进入想象空间的方便媒介,它引领读者进入思维模式不再受理性限制的深层领域,将宇宙世界和内心世界合二为一: 诗中的灯孤冷凄清,心中的感受孤独落寞,由此完成了这一“深度意象”的创造。

有评论者说,“深度意象”就是“有意识地组织非理性的材料”,这一说法有几分道理。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虽然是无理性、无逻辑的片断,却可以借助他所谓的“心理的跳跃性”进入意识层面。但这也给他的读者带来不少困惑,比如灯的意义何在,灯与诗题“湖上夜钓”是什么关系,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深度意象”的神秘色彩可见一斑。对于诗人来说,这首诗深深的绝望、孤独意识是他孤独的隐居生活方式的写照。(乔 华)

编辑:山间溪流

(0)

相关推荐

  • 清风酹 | 努力拓展汉字的内涵与外沿一一呆呆的诗赏析

    出品:桃花源间文学社组稿:下弦月编辑:霞满天图片:网络 致谢➝赏析出处:呆呆  I  我要去的夜晚,细雨.微凉. 努力拓展汉字的内涵与外延一一一呆呆的诗赏析 原诗作者:呆呆<夏萤>云上种草 ...

  • 《雨巷》名校名师精讲教案、课件、音频赏析

    关 注 我 们 爸爸妈妈都爱看,老师学生更喜欢 <雨巷>教学设计(下载见文末)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 ...

  • 外国诗歌赏析:《静物》[美国]布罗茨基

    诺奖得主:布罗茨基 <作者简介>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 ...

  • 外国诗歌赏析:《晚》[美国]杜丽特尔

    希尔达·杜丽特尔 <作者简介>希尔达·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1896u20131961年),美国诗人.小说家.杜特丽尔以H.D作为笔名.她是意象派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诗歌 ...

  • 外国诗歌赏析:《芝加哥》[美国]桑德堡

    卡尔·桑德堡 <作者简介>:卡尔·桑德堡,男,美国著名诗人.传记作者和新闻记者,代表作有<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太阳灼伤的西方石板>.<蜜与盐>等. ...

  • 外国诗歌赏析:《秋天》[美国]艾米·洛威尔

    艾米·洛威尔 <作者简介>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年,美国诗人,她的第一部诗集是<多彩玻璃顶>.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与著名天文学家帕西瓦尔· ...

  • 外国诗歌赏析:《匕首》[苏联]勃留索夫

    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 1873-1924 )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译成德.法.英.意.拉丁.波兰.亚 ...

  • 歌德诗歌《湖上》原文及赏析

    [德国] 歌德 新鲜的营养,新的血液, 我吸自自由世界; 自然是多么温柔亲切, 她把我拥在胸怀! 湖波在欸乃橹声之中 摇荡着轻舟前进, 高耸到云天里的山峰, 迎接我们的航行. 我的眼睛,你为何低垂? ...

  • 外国诗歌赏析/《夜播》[澳大利亚]坎贝尔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诗人.青少年时期在农场上度过.18岁时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后改学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空军,在新几内亚和太平洋作战.战时在<公报>杂志上发表 ...

  • 外国诗歌赏析/《夜》[巴西]梅雷莱斯

    <作者简介>:梅雷莱斯,C.,巴西女诗人. 生于里约热内卢,卒于里约热内卢.1917年于师范学校毕业,当过教师和新闻记者.1919年出版诗集<幽灵>,收入十四行诗17首,具有帕 ...

  • 外国诗歌赏析/《海滩上的安慰》[巴西]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

    <作者简介>: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C.是巴西诗人.小说家.生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伊塔比拉.1925年在贝洛奥里藏特创办期刊<杂志>,它后来成为这个州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喉舌.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