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的诗性特质题
——俞娜华诗集《寻找的音符》赏析
丁 一
俞娜华是上海天使女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光大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曾用英文和俄文翻译过数部外国文学作品和物理和化学专业工具书,出版过几部长篇小说和诗集,目前正值她创作的高潮期、黄金期,发表的作品已可以车载斗量了。值得一提的是:俞娜华能在黑白琴键上一展身手,纤细的玉指在钢琴琴键上滑动得出神入化。经上海作家朱超群介绍认识,先后读过她寄来的《精句》等三部个人作品集。也曾为她的长篇纪实小说《天道人事》写过题为《行天道说人事》长评,发表在《上海散文》《中国散文家》等刊物,并收录在我去年出版的一本随笔集中。庚子年大年夜,我再次拜读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年3 月出版的俞娜华诗集《寻找的音符》。庚子年夏天,《上海散文》主编沈裕慎请我和太太去沪小聚,在南京路百货公司楼上美食廊的一家中式酒店,有幸与她面对面交流,那天最后还是俞娜华争着做了东。她气度不凡,面带微笑,谦和而暖意,白净的脸看上去只有40出点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庄老之道和《圣经》。使我直觉她心底善良,与世有点格格不入,可称得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一类的女性,一位很有个性也很有情趣的女性。
在诗歌伦理的权重下,伦理的修养,是每一位诗人灵魂的要素之一,诗歌的伦理选择,对诗歌的创作文明,显得尤为重要。诗歌的学术体系是庞大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一本高尚的书都拥有自己心灵最纯洁的世界,这是冥冥之中对智者、更是善者的承诺。然而,时下的社会道德,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好的诗歌已缺失了伦理上的支持,当下一些歪脖子的所谓诗作,是对文坛群丑的集体嘲弄。作为道德经脉的伦理,一度被那些时髦诗作淡化,甚至丑化、腐化,不少诗作理论也难以秉持伦理学的批评立场,而是王顾左右而言它。有些无耻诗人把肉麻的诗当情趣,不时描写并展示奶头、生殖器、性交之类的所谓前卫句式,圣洁的诗坛被污染得不成样子了,亦使得俞娜华对此种现象忧心忡忡,所写诗作对低级趣味的诗坛歪风多有鞭挞。人世沧桑,道德式微,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上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名联用在俞娜华身上正合适。由174首新诗、4 篇序言和一个后记组成的《寻找的音符》,读后让我感到,几乎所有诗句都是采用白描的表述方式,用一种本色的语言,这些简洁而自白的文化符号,自然、流畅、干净,没有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一本正经的文字,直抒胸臆,信笔写来,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该诗集表达的诗意,无论主题是什么,字里行间,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表达着性和情,传递并直抵“道”的理念,进入诗性的伦理殿堂,成为艺术长河中的一粒珍珠。同时,也给读者感受到内容中的心理面积,比诗集的实际面积大很多。没有人可以控制她的思想,她的人生态度一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俞娜华说:“意义不是第一名,意义在于过程,过程在于悟道。”“文章千古事,求真必务实,平时在道中,才会留道墨!”在2018年10月5日天使诗人俞娜华的《语声》中,俞娜华作了这样的写实:心中有爱的人/她会换位思考/心中无爱的人/她会藏有怨气/爱的语言暖人/恨的语言伤人/爱恨静听语声。再如《统治》没有胸怀的人/不配当统治者/没有智慧的人/不配当统治者/慧是灵的开悟/没有爱心的人/不配当统治者/没有正量的人/不配当统治者/统治与被统治/属于高中下级/得道有厚有浅/有道才配当统/拥道才会世清/世清人清才清/才会阳光道道!这些诗反映着《寻找的音符》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无疑也是对当下一些堕落文人官场书写的一种强烈而无声地反抗。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它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嗜好,都有生动描写,纵观全书,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重要影响。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丰富,反映了那个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一部记叙轶闻隽语笔记小说的先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明末诗论家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这些理论虽用在对小说的评述,但同样可以为诗歌书写作借鉴。《寻找的音符》一如《世说新语》之写作手法,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学》杂志副编审张斤夫对俞娜华的作品有这样的评价:“白皙的皮肤,明亮的大眼,话语亲切,大方自然而又热情,这是我见到俞娜华第一眼的感觉。俞娜华的《精句》得到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肯定,《精句》从不同角度表述哲理,我认为:‘好的作品,好的名言,会永放光芒,启迪人生。’《精句》内容涉及哲学、医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有棱有角,万物皆有灵,入境写实,针砭时弊,发人深省,启迪人智。”总觉得俞娜华的诗歌在很多地方似曾相识,好像在什么地方读到过,在哪里呢?原来很多道理在寺院里的许多经书上读到过,连创作的手段,也有不少达到异曲同工的境界。即使在李耳的《道德经》、庄周的《逍遥游》、孔丘的《论语》、孟轲的《孟子》和犹太教与基督教共同r的经典书籍《圣经》上,也有不少相撞之处。
《寻找的音符》内文标题一般由两个汉字组成,甚至不少是一个单词,极少三五个字的标题,诗句也大多由四五个字组成,就像古诗中的四言、五言或七言,不少也由一个字、二个字或三个字组成句式,且每首诗在分行中大多用标点,有点不入时。然而,这并不妨碍俞娜华对诗句的运用与表达。纵观古今,耗尽才华的诗人很多,能留下来的好诗却不是很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褚先生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世,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以史为镜,能知兴替,诗不必奇,有“道”即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高级编辑、教授徐一化在《精句的闪光点》一文中指出:“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其个性、趣味、爱好,看到她的谈吐、风度,乃至她的学识、修养。特别是,《精句》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写下了对世事人生的真切、辩证而又深刻的体验和感悟。由这体验和感悟而来的对于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使读者获得一种深深的启迪。” 俞娜华所思所想所思的结晶,均散落在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诗行中,她的心灵一直保持自己的本真状态,可谓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民族心灵的精华,都能为她所取;可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太极阴阳,金木水火土,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和相生相克,都能为她所用。诗歌应该是坦率的,诗歌本源性、系统性的理论建构,是情感美学的趣味,是艺术美学情绪化之后的理性产物,也是生命的价值取向原动力,诗歌反映着社会的真实和风向,诗歌的责任是歌颂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它的属性更多的是批评社会和鞭挞假丑恶,这才是诗的境界与理想。因而诗歌不能进入自我满足与孤芳自赏的怪圈,当前一些诗歌作者社会良知缺失,人心不古,香臭不分,歪诗大行其道,诗者与理论者勾肩搭背,沆瀣一气,相互肉麻地吹捧,相比之下,诗集《寻找的音符》就产生了它的特别意义。2018年10月5日诗人俞娜华写的《敬畏》就是最好的见证:人不是万能的/所以必须敬畏/人的寿数不长/个人历史局限/研究时辰有限/所以必须敬畏/《道经》阐释天道/涉及自然规律/《德经》阐释人道/人生行为准则/读书需存敬畏/方可吸收养分/《圣经》阐释纪元/人类使用纪元/没人丢了纪元/读书心存敬畏/才会有所收获。 信仰需存敬畏/不偏执不迷茫/道入其中灵护佑/灵为精神又为道/……文学无道是渣渣/文学有道是光芒/真实才是好佳作/可惜作品掺假多/世道已变无敬畏/条条大路日月新/唯道天空无人过/无道何来拥天空。再如2018年10月21日诗人俞娜华写的《亏损(股市)》无师之人/容易亏损/善变之人/容易亏损/虚伪之人/容易亏损/心智过多/容易亏损/一意孤行/毫无专业/容易亏损/不果断者/容易亏损/盲目跟风/容易亏损/不是专业/自以为是/容易亏损/心态如何/沉道多少/决定胜负/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失果断累翻身/已用净赚在投资/股灾市值海水淹/机构百姓一个样/基金百姓一个样/胜者为王谬也谬/年年王者是崇崇/由心而敬硕果丰。审读这些诗歌文本,诗句中没有一个生造的词,十分通达易读,却道出了诗歌警世的坦率,俞娜华的品德修为与道德范式,无疑给诗歌界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卷子。
读书做文章,最终的道理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一个善良之人,一个始终对社会有贡献之人。时刻认真的做好自己,即便一时不被他人理解,甚至受到各种诬陷、攻击与伤害,同样是一个上等之人。2018年10月7日诗人俞娜华用《度》告诉读者:人若有度不易老/有度才会有分寸/人有分寸便是修/进食有度也是修/言谈举止也是修/有修便是德满智/修养不是一日成/海量不是一日有/昼夜交替在度中/人融自然才童真/童真才是可爱人/凡事自控在分寸/内涵深深是道道/人常无度/容易失控/失控失智/失智失德/人需学习/道中行走/才会有度!真是一夜灯花艳,推窗万物新。东风真有意,送她满园春。写到这里,想写些题外之语,无锡有位老师于铸梁,先生已近鲐背寿,著作早已等身,然而,他长年把自己的工资捐赠给寺院和族里的祠堂,一辈子几乎没有穿过一双皮鞋。江南地区普通百姓饮食习惯,早上泡饭中午干饭晚上还是泡饭,于老师家这个习惯近一个世纪以来没有改变过。今年于老师家年夜饭和平时一样,还是一碗稀饭几碟小菜,他说,吃什么并不重要,营养够了就行,过日子不必讲仪式,生命中比仪式感更有意义的事,是不挥霍每一天,是对知遇之恩终身相报。于老师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弱处都照了出来。俞娜华《寻找的音符》的诗句中,同样处处有着这些影子。庚子年除夕,一家人围坐餐桌,对小辈讲了几句夜话,我引大清名臣纪晓岚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这副对联极其工整,顺乎阴阳,合乎五行,天地轮回,是可以绝处逢生、否极泰来的。敬天祭祖,中华文明和血脉才能得以延续。我的先祖与俞娜华的祖辈均为耕读世家,读书为上,做人为大,孝道乃立身之本。这是我读了《寻找的音符》之后对“道”有了更文艺性的认知,更深的了解。
【作者简介】:丁一,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暨清迈大学教授、学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诗词协会顾问,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30多部,多次获各类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