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戈
一九五零年初,我在界首市文化馆从事剧团工作。当时界首共有三个剧团:一是成立较早的大众剧团,徐玉琴领衔演出豫剧,其他主要演员有张凤云、阎荣卿、郭玉田、周广德、刘国富、刘玉荣等,经常在新舞台(现人民路西段路北,糖烟酒专卖公司,1939年郭子厚所建,1959年拆除)演出;二是马金凤剧团,其班底有张氏姐妹(张笑梅,多演闺门旦,张丽君,饰小生),而外八角较弱。马经常演出于中原舞台,后被命名为中原剧团。较晚成立的是以郭立仙、蒋华池为主演的新生曲剧团,经常演出于河南岸牛行街。当时票价坐票为旧币一千元,站票为二百元,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一角和二分。拿以上的剧团,当时票价之廉,平常售票一般仅为二三百张,所以剧团常常吃饭也成问题,我亦不得不为之借贷于私人粮坊,境遇可谓困窘至极了。政府为解决他们的困难,除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支持外,还抽调干部加强对剧团工作的领导,当时和我同时工作的还有宁挺、徐枫、陈仲华、翟灿霞、王义之等同志,帮助演员学文化、学政治,在剧目上探求新路排演新戏,王义之和我曾共同编成了反映北宋末农民起义的新戏《洞庭英雄》。为了积累一点收入,作为扶持贫困剧团之用,经征得各剧团负责人及各演员同意,每星期日上午举行一次联合公演,票价高出平时售价一倍(坐票二千元,折合现人民币二角),公演地址多在新舞台,有时也在中原舞台(柴进注:在人民路中段,1949年由工商联所建,1958年拆除)。这每逢星期天一次的联合公演系属创举,售票率急剧上升,常坐无虚席,抢购一空。公演的方法是周末先参加演出剧团向文化馆报出公演剧目、主演人,贴出海报。因属名演员和不同剧种同台演出,带有一定的竞争性,所以各团及主要演员无不精选最拿手的、短小精悍的好戏表演。马金凤团曾公演过《穆桂英挂帅》(饰穆桂英)《对花枪》(饰姜桂芝)、《贩马记》(饰李桂枝)、《棠隶之华》等;大众剧团徐玉琴常上演《对绣鞋》(徐饰张纯姐、张凤云饰张云姐)、《义烈风》(饰童玉山)、《麻风女》(饰麻疯女)、《孟香屏》(饰孟香屏》,在没有马金凤同台演出时也演出《穆桂英挂帅》,张凤云参演剧目为《洛阳桥》(饰叶含妈)等。
当时常来界首演出的外地剧团有河南省周口市红星越调团和淮阳专区翻身剧团。越调剧团主演毛爱莲,参演剧目为《火焚绣楼》(饰洪秀荣)、《李天保吊孝》(饰李天保)和《过街楼》等;翻身剧团主演陈素花,系豫剧名流陈素真之妹,受其姐之传授,报演剧目多为陈素真之拿手戏为《霄垠恨》、《三上轿》、《义烈风》、《柳绿云》、《白蛇传》及《四四刀劈扬番》(四个樊梨花、四个扬番)及武功戏《三岔口》等;界首后起的新生曲剧团报演的主要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又名《李素萍》(郭立仙饰陈三两、蒋华池饰陈奎)、《云楼会》(郭饰陈妙常、蒋饰潘必正)、《西施》(郭饰西施、蒋饰范蠡)等。公演中最精彩的一幕是马金凤全班精锐演出《穆桂英挂帅》,马金凤饰穆桂英、徐凤云饰杨文广、徐梅兰饰杨金花、朱长来饰佘太君。尤其值得嘉许的是徐凤云,徐系豫剧著名文武小生,在《穆》剧中杨文广戏不多,属配角,然徐凤云在演出中举足抬手气度不凡,身段做派一丝不苟,博得广大观众掌声不绝,似此戏风,诚属难能可贵。
联合公演促进了演员的互相观摩和学习,提高了演出技艺,交流了流派的不同风格,剧种间互相吸收了有益成分。如大众剧团豫剧演员徐玉琴在主演《麻风女》中就插入了一段大调曲子唱腔,犹如常香玉在演唱《花木兰》时插唱一段曲子唱腔一样,使得唱腔显得别致而丰富多彩。公演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积累了部分公积金,对困难剧团进行了必要的补助,为在河南牛行街演出的新生曲剧团因演出收入少,顾不上伙食,数次对该团进行了补助。以较少的花费,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同时观看众多剧种名流的同台演出,所以不仅当时在界首脍炙人口,受到称赞,即使至今界首上年岁的人对戏剧联合公演还记忆犹新。
资料来源:《界首史话》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