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秦篆
秦篆(小篆)
秦朝书法——秦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发展:周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O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五百余年,经历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当时“宝”的写法,就有194种形态。
“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有的字体柔婉流动、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
这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对思想交流带来了不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峰山(山东峄县境)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书法家简介】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碣石颂》,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会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殷商人的甲骨文刻辞,企图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信息,获得神秘世界的心理感应。商周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在于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或显示富有或权威。秦始皇刻石,将其立于名山之巅,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作为帝王的威严、自信与长治天下的意愿。然而在秦刻石这一精神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系统,一为碑系,一为帖系。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 《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此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注:①绎山:指峄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历史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评价
原石已被后来拓跋焘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峄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作。书写这种字体的时候要求中锋用笔,笔毫行进时不能有任何的波动和扭曲,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会给人以圆润流畅、精细圆整的感觉。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在李斯之后,五代徐铉、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近人吴昌硕等都以篆书为长。
《峄山刻石》释文: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 《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这样的结构对于书写者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要充分地把握结构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安稳,首尾一致,是对书写者持恒心态、功力的检验。
其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审美的特征。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纵,抬高重心,在统一中寓以变化。秦小篆书法以上特点,突出地表现了统一、严整、严肃的理性精神与宏毅的内在力量,这正折射出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严刑峻法、天下一统的时代精神。
其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李斯小篆的出现,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法和意味,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字。当然,有些圆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时至今日,我们也许要用今日的审美观念提出疑问:一件作品过于循规蹈矩,也就束缚住了变化的可能。但是,像《峄山刻石》这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性质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标准,一篇而为“天下式,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次。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摹仿、易于按部就班地把握。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它的尊严、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绪却必须收敛起来,藏于幕后。
《峄山刻石》临习要点
关于临习碑帖,孙过庭在其《书谱》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观察时务求精细,摹拟时贵在相似——笔者注)”的要求和标准,学习篆书也是如此。
第一步,在临写之前,观察要准确、要精细,把握好笔画和结构的特点。
第二步,要“得其形”。临写要像,像其形方能存其神,相貌不像,精神就会偏离。千万不要用“得意忘形”来欺骗自己。《峄山石刻》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因为《峄山刻石》线条粗细匀称,如果用排笔、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就会失去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缺乏书法的生动性,从而把灵动的篆书写成板滞僵硬的美术字。临习者需要学会“透过刀锋看笔锋”,看出墨迹的鲜活和跳动,发现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的中和之美。临习时,要注意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
第三步,要“得其势”。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必须考虑到隐藏在“形”之中的“筋脉相连”,即“势”。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在临习之时,切不可自以为是,不上规矩,纵笔所如,盲目创新。有其形,得其势,再加上天长日久的功夫,自然就会得心应手,有意无意之间更把自己的性情灌注其中,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活泼泼的篆书作品来了。
【图片附释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昧死请。制曰:可。
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会稽山时刻,篆书。是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几经翻刻已失原迹风韵神貌,仅保存结构原样,因太偏于外表仪态的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会稽刻石
浙江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与碑版,成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存世最早的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会稽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出游,在现绍兴境内,"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颂秦德"。此刻石世称"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又云娥避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于石中。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得一采药者,引之至耳,非伪碑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陆游有《登鹅鼻山至绝顶访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一诗。
由于各种原因,原碑已失或磨灭,原址考证多争论。有碑在会稽山,碑在秦望山,碑在鹅鼻山,碑在原何山等说法。公元21世纪前后有一说碑在诸暨燕子岩,公元2010年此处现已重刻一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会稽刻石现存版本也有多种。1341年(元惠宗至正元年),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刻于府学宫稽古阁,并在碑阴面增刻另一秦篆"峄山碑"。清代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文仍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此碑于1887年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碑高2.2米,宽1米,上刻小篆12行,每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书有题记3行,计60字。虽几经复摹,就中尚可一窥秦篆的神韵。秦代会稽刻石引起日本国学人关注。早在1885年(清代光绪十一年),日本人以高规千叶所藏双钩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又以钱泳版本再度翻刻于焦山。
碑文:
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轨度,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作品注释
(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攸"在此作语气助词。
(3)卅:原作"三十",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xǐng):明白。
(5)黔首: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8)六王:指楚、齐、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专:独断专行。
倍:通"背"。
(9)慠(aò):同"傲"。
(10)甲兵:甲胄和武器。
(11)合从:即合纵,战国后期纵横家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战略。
(12)辟:同"僻"。
方:通"旁"。
辟方:不正当。
(13)殄(tiǎn)熄:灭绝,扑灭。
(14)六合:天地及四方。
(15)否(pǐ):恶。
(16)饰:文饰。
省:通"眚",过失。
(17)寄猳(jiā):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进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
(18)秉:操持。
义:礼仪容止。
(19)休:美。
(20)敦:督促。
(21)垂:流传下去。
【图片附释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释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作品译文:
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秦国正义威力强,扑灭暴力诛叛逆,乱世寇贼尽灭亡。始皇圣德深又广,充满天地和四方,泽被众生浩无疆。皇帝统一海内陆,兼听天下万千事,远远近近政治清。运用道理管万物,确定是非看事实,载入史册须正名。无论贵贱法通用,是非公诸众人前,不准欺骗有隐情。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内外隔绝防范严,禁止男女犯奸淫,人人干净心要诚。有妇之夫淫人妻,杀死奸夫不算罪,男子礼仪有章程。为人之妻若逃嫁,害得子女失母亲,都要教育使廉清。政治统一改陋俗,天下众民受教化,善经美典披在身。人人知道遵法度,家家和好共敦勉,天下无不听王令。国民都能修洁心,乐守规矩同法则,吉庆欢乐保太平。后人奉公敬守法,长治久安无尽期,犹如车船永不倾。随从群臣齐歌颂,请求刻石树丰碑,光辉永留映美铭。
赏析
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这篇文章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国以后,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他向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游说,建议吞并六国,从而拜为客卿。后来辅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定谋,改遗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陷他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
《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释文】上面部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下面部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面部分: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下面部分: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魏晋 陶渊明著 顾绍骅书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职业。
历代名家笔下的桃花源
1 南宋 陈居中 《桃源仙居图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明 文征明《桃源问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明 陆治《桃花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明 钱毂《桃花源图卷》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明 佚名(旧传赵伯驹)《桃花园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6、明 仇英《桃花源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7、清 石涛《桃源图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8、清 黄慎《桃花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9、清 袁耀《桃源图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0、明 周臣《桃花源图》苏州市博物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1、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市博物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2、明 丁云鹏《桃花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3、藍瑛《桃花源》檀香山藝術學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4、清 吴榖祥《桃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5、清 顾符稹《桃花源图》上海博物馆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6、清 王翚 恽寿平《桃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7、清 王翚 恽寿平《桃源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清 王翬《桃花漁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顾绍骅作品《裴迪诗意》(桃花源)68×100cm 纸本设色 2006年创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顾绍骅诗情画意作品《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