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在《读史》诗中提到的那个民族是从哪儿来的?|海聊内蒙古

海聊:故事中的内蒙古006

右二应该是年轻时的刘元,如今他已年逾60岁。

诗意的旅行、深度的体验。

朋友们好,这里是海聊系列,今天我们聊一聊古诗中的内蒙古。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读史》诗中提到的那个民族

是从哪儿来的?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朋友们允许我分享一个特别自我的一个联想,我有个习惯,在接触一个人的姓名的时候,往往会调动自己的个人经验联想点什么,便于记住他。

当年,我是崔健的铁粉,看到乐队中“中国爵士乐教父”刘元的名字时,我首先联想到了陆游下边这首诗《读史》。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为啥我会这样想呢?全是因为赫连和拓跋这两个词。

因为赫连后来姓了刘姓,拓跋后来姓了元姓,我就这么迫使自己记住了人名,也记住了这首诗。这是学霸的学习经验,本来是秘而不宣的,今天为了大兴安岭和草原,就说出来吧。

赫连和拓跋这两个姓都与牧猎文明有关。

刘姓我们这里暂时放一放,以后有机会再说,先看看拓跋是怎么从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走着走着变成姓元了呢?

有人统计过,在中国历史上正史认可的大大小小的王朝有一半是游牧民族创立的,或者说与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我没有一个一个去数,只在《中国历史图谱》上翻了翻,却也差不多。

而且他们大部分发源于一个水塔。

这个水塔就是东北亚的水塔——大兴安岭。

拓跋部落就是从大兴安岭北坡兴起的,后来建立了北魏等政权。

在公认的拓跋氏祖先生活之地的阿里河,那里至今仍留存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叫嘎仙洞。

以前,喜欢森林旅游、喜欢了解鄂伦春民俗的朋友可能去过那里。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一条好玩的路线,可以看见纯纯的原始森林。

很多朋友都喜欢去阿尔山旅游,被那里春天的雪中杜鹃、夏天的天池、秋天红黄相间的树叶和冬天大雪中的不冻河迷得不行不行的,在此流连忘返。

“阿尔山”其实是圣泉的意思,一两百年前,人们最远会从贝加尔湖畔赶着马车、牛车来到这里,因为这里的二十多眼温泉能治病。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日本的医生还到这里做过研究,发现很久以前那次火山喷发给人类留下的宝贝,不只是用眼睛看的,还能用皮肤去领略。

阿尔山再好,也有玩够的时候,这时你怎么办?很多人选择从S203直接奔呼伦贝尔草原去了,这是经典版路线,没有毛病。

不过,我有一个秘密发现,可以玩得让朋友圈尖叫起来。

这就是不算太绕道地去看一看拓跋人发源地,原因不是逼着你去做老夫子或去考古,因为这条路上,你会经过一个叫毕拉河的地方,绕经毕拉河再去阿里河嘎仙洞,你才算有一次别致的特立独行之旅。

毕拉河仿佛是被遗忘的所在,又好像是沉睡了很久的美女。

达尔滨罗是那里的一个湖的名称,我去的时候是9月底,住在湖畔的木别墅里。早晨天光发亮之后,居然看见天上的云和湖水水面被烟柱一样的数十条“竖云”连接了起来,就好像是湖水给云哺乳,或者云团给湖水输血。这样的景象能持续好一阵子,直到被阳光惊扰之后,云柱才慢慢散开。

可是阳光一掺合,水面上薄纱一样的雾气蒸腾起来,又开始与低低的云勾勾搭搭了。

真是缠缠绵绵。

毕拉河有虎跳峡、四方山、湿地,也是各有千秋,随便的树上可能会看见白兔一样的猴头,猴头燕窝的猴头,是一种菌。

在毕拉河玩好了再北上,只需在人迹罕至的路上走三百多公里就到了嘎仙洞。这三百多公里可不是赶路受苦,你是在享受原始针叶林带给你的细腻和温情,一路上你的女伴发出最多的一个象声词应该是“呀”而不是“唉”。

嘎仙洞是老天爷给造的山洞,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估计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厅。

2000年前的某一天,拓跋鲜卑的首领用火把将整个嘎仙洞客厅照得通明,他们在研究一件大事:还要不要住在山洞里了,听说下山之后一路向西,那边有两个巨大的湖,就是现在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的名字就是来源于这两个大湖。

当然,那时候一定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到了成吉思汗的时候,呼伦湖还叫阔连海子。

拓跋鲜卑说到做到,出山之后,他们发现了你熟悉并喜欢的白云团团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于是在两个湖附近住下来。

现在你来到这里,感觉这里是天堂了。白天在草原打滚儿撒欢儿,晚上吃手把肉和森林野菜,还蘸着喷香提味儿的野韭菜花,或者吃着湖里野生的鱼,听着马头琴和蒙古长调。

拓跋先祖那会儿只能说比在山洞里生活好一点点,这里可以放牧,而之前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打猎。野兽们可不像牛羊这么听话,要漫山遍野地去追,还要动用人类智慧挖陷阱、下套子,狍子、鹿们的智商又不是那么低,所以草原的日子算是拓跋们的小康生活。

但拓跋鲜卑的头领们不满足于吃野韭菜和手把肉,正好这时候西边的匈奴渐渐衰落下来。

拓跋头领大手一挥决定:跟匈奴做亲家。

这个亲家做的太值了,很快拓跋的人口数量还有各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连翻越宝格达山或者跨过霍林河到达锡林郭勒草原的道路都通了,只不过是从亲家院子里借个道而已。

这样边旅行边成长壮大,等拓跋部落到达乌兰察布草原的时候,他们被一首歌给迷住了,这首歌你也会唱,腾格尔也唱过,是这样的: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今天我们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也就是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大小黑河一带。在很漫长的古代,黑河是被叫做金河的,黄金的金,你想想,那时候那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

所以,拓跋部落从阴山山脉各个可能的山口过山,率先在呼和浩特南边现在的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建立了首都,叫盛乐。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发现,拓跋部落在近乎2000年前,就为你上演了在内蒙古大地上的一部公路片,更是一部野游神们穿越大漠的旅游攻略呢?

是的,不过,拓跋鲜卑开辟这条横穿内蒙古的旅游线路用了200多年,而你今天从呼伦湖吃鱼再自驾到呼和浩特吃烧麦、羊杂碎,走内蒙大通道的话最快只需2天。要是你走走走停停,放放羊、看看花、和牧民聊聊天,再登一登锡林郭勒的平顶山、用浑善达克沙地的热沙子烫烫脚、再吃一顿乌兰察布的后山莜面……你有一个星期也够了。

这会让拓跋力微羡慕得掉下眼珠子来。

拓跋部落最后建立了北魏王朝,几百年一路走来,他们可能觉得嘎仙洞太冷,大草原太寂寞,定居下来,把火炕烧的暖暖的,再有时间听听地方戏啥的,这日子很不错、很惬意。于是到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时候,就集体换服装,换造型,说汉语。

最后还得有一个像汉人那样的姓啊,于是就决定姓“元”,这时距离离开嘎仙洞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将近500年。

就在拓跋力微在敕勒川的盛乐都城忙着搞城市建设的同时,在遥远的东北部大兴安岭南坡一带,《天龙八部》里心胸险恶的美男子慕容复的祖先也开始折腾起来,后来闹出一大堆的“燕”字牌国家,再后来还搞得慕容复一生都闷闷不乐。

后来的后来有一个人在那一带却乐得不行,他叫爱新觉罗·弘历,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乾隆。

有一年,乾隆去了慕容复的祖先慕容廆创业的地界儿,在那里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下课时间到了,我们只好下期再欣赏乾隆的文笔了。

摄影:翟瑛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