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叙事文学很差劲儿?

(这样漂亮温暖的鬼是不是太少了?)

首先声明,我说的是古代。

写完《红楼梦不如金瓶梅》之后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无聊,就像是谁要没事儿闲的去琢磨李四光的板块学说对与不对一样。

对与不对,还不都是活在这个看似稳定实际不停震动的地球上?

这样想着,把自己想得睡不成午觉了。

人是越累思维越活跃,一下子想起来不知道是欧丽娟还是谁说的:中国文学是抒情性的,缺少叙事能力。

好像还有人把这个归结为汉语的缺陷。

这不是扯么?

要我看,中国文学缺少叙事贡献,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职业写作者。

咱们拎出来一个人先晒晒,他叫蒲松龄。

尽管好像60岁上下蒲松龄也当过科级干部,可是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村口的大树下摆茶水摊,听鬼故事。

所以才有了《聊斋志异》,短篇叙事做得很好了。

然后我们可以去文学史里数一数,看一下如蒲松龄者几人?

那些闪耀的大咖们大多首先是一名官员,琴棋书画侵入不了他们的灵魂,只是风花雪月般的交际工具,像朋友圈的点赞图标而已。

就算李白这样,几乎算是这个职业文人了,但是他的心一直在皇帝身边,甚至因为站队出错差点没命;彭泽令陶渊明虽说回家种园子了,但是站在他对面的那个念念不忘的政治江湖实际上是他生命的另一半。

不在现场,不代表他的意识里没有。

过去,汉字的记认复杂、教育的高成本、科举选拔机制,导致文人的第一价值观仍是登堂入室、治国安邦,这是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与文学有鸟关系?

譬如王安石,首先是个政治家,所以他变法失败后才写出了好东西;跟他怒怼的苏大胡子也是,下放去湖北黄石种粮食,这才开始思考生命的大问题。

可是他们没有一天不惦念庙堂的。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是市井无聊者、印刷商人与落地秀才们的合谋,才整出一些叙事文学。

很显然,从叙事作品的成就看,还是商人做了主。

冯梦龙等人就像今天的网站内容商那样着急着拼凑各类百科文字,剪刀浆糊者流。只是到了伟大的《金瓶梅》时代,才出现了职业作家,可惜的是我们连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是谁都不知道,想建一个托尔斯泰级的纪念馆都没有招。

而此前后,所谓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算作弄巧成拙的叙事文学外,另外三大名著中,《水浒传》是市井评书的黏合版,《三国演义》是历史故事与市井评书的拼接,二者像是一盒套餐,分开来单独卖也行。

至于《西游记》,有人说它多么多么了不起。不过不管它寓意多深奥,至少在故事结构上重复率太高,一个套路,人物也没有成长,这算什么好东西?何况据说在印度的《罗摩衍那》里有一只猴子,那只猴子“轻轻一挑,就越过了大海”。

孙悟空有赝品之嫌疑。

而万历之后到洪秀全之前,江南的确是能出职业讲述人的地方。

在那段日子里,苏州、杭州直至上海,到处是繁荣的商业气息,市民需要故事,艺术家需要谋生,唐伯虎需要卖画,袁枚也需要卖字卖诗请女学生宴饮,特别是印刷技术的成熟,长篇巨制的土壤已经有了肥沃的腐殖质。

然而,影响巨大的叙事作品依然凤毛麟角。

曷故也?

依然是文学或者说叙事文学在文人价值观中的地位低下,罕有大家、大作出现。特别是爱新觉罗·弘历这样的资源型诗人出现之后,围绕在他身边的嗡嗡声也只有诗歌了。

这样看来,使劲儿损那位在西山喝粥写字的曹雪芹,也的确有点不厚道。

我错了!

(20201103,呼和浩特)

(摄影:翟瑛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