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不偏 | 太极拳立身中正有讲究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招式动图
太极拳中的立身中正有讲究
我们在练习中要求周身中正,中正不偏,神态自然,中气才能通达脊柱之中,行在骨髓之中。
此外,练拳时不仅在静态、在定式时要保持身体中正,在运动中同样时时处处都要端正。如果身体不正,劲力就不能顺达,圆活转换就不能顺畅轻灵。
而且,“中正”有两个关键环节,头顶上悬,尾闾中正。传统太极拳《十三势歌》有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清利头顶悬。尾闾首先要调正,对应头顶竖起,就上下贯通,精神提起,头顶上如同轻轻悬起,达到所谓“神贯顶”,进而整个全身就中正了。
在修炼太极拳时,常说的中正,指的是身体的中正,不仅在立身姿势时要保持中正,在斜身时还是同样需要中正。
有时因套路的要求,可能会做一些斜身的动作,但斜身时,虽然运动路线是斜的,但身体仍然要像一根绳一样斜着一条线,中间不可弯曲,在斜中寓正。
修炼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两线一点的一般定义
要做到中正安舒,必须准确地把握“两条中线和一个重心”,简称两线一点。
太极拳前辈说:“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可以看出,这条线是从头顶百会穴经脊椎至尾闾然后垂直到地面,有些名家将这条线称作“中轴线”。
第二条线为中心线,太极宗师常将它称作为两足的着意点,他指出在盘架时,伴随着动作运行。
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
五点的具体位置是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点至第三点为第二点;第三点至第五点为第四点。
这就是前进、后退或左转右转所沿循的线路。所谓重心,就是赖以维持自己身体平衡的支撑点。
两线一点的相互关系
中轴线与中心线构成一组“十”字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太极拳十三势中的“五步”图谱,即“中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中轴线如同定神针,以它为轴心,两腿可向360°范围内的各个方位自由转动,一般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中轴线要求不偏不倚,这个道理很简单,可谓“立木顶千斤”,如若有偏差,就出现既不中又不正的现象,力不济而自身就不稳。
因此,从力学角度上讲,它是一条垂直的轴线。“中”分为实中与虚中,因此,拳谱中要求运动中要立中、守中,但不可将中固守在身体的中间和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