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写意花鸟画的学习与初步创作
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重要的是对花鸟画这一画种的特点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只有把握住它的特点,学习才能取得效果。
在学习花鸟画当中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熟悉花卉禽鸟的结构、特征和习性
(二)造型与笔墨密切结合
(三)通过临摹吸取他人长处
(四)构图是创作的关键
(五)色彩是表现效果的有力手段
(六)自我检查、自我提高
(七)发挥缘物寄性的作用
试谈写意花鸟画的学习与初步创作
(一)熟悉花卉禽鸟的结构、特征和习性
一切文艺创作都不能脱离生活,都必须反映生活,绘画也是如此。
白石老人指出“画贵写生,用速写的方法记录花鸟的形态情趣,风情雨露的变化,抓住其特点,这是创作的源泉。所以,要养成画速写的习惯。
有些限于条件和时间,无法画下来的那些素材,适当作些文字记录,用以备忘,如花的色彩、构造、株高、比例、叶形,花期和生长环境,以及鸟的羽色、特征、习性等等。画禽先画静止的,熟练后再画活动的。
写生得来的素材,是作画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宝贵,所谓“造化在手。有了依据,不需要参考其他临本,自己就可以独立去画。缺少的素材,也可参考别人的东西,以及“鸟谱”、“花谱”之类非完整的作品。运用素材,把单线画的或照片搬到宣纸上去,成为意笔画,这种方法是练习创作的第一步。
(二)造型与笔墨密切结合
写意花鸟画的笔墨与造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笔触都是形体结构的一部分,色彩浓淡等艺术效果也必须通过笔触体现出来。
下笔成形,涉笔成趣,用笔是关键。所以,必须严格训练驾驭毛笔的能力。不管有无书法基础,都要学会用笔。
陈师曾先生画作
但在用笔时,不是先练好字再去学画,而是一边画画,一边练字,并以画画为主。因为绘画有个造型问题,要想画好画,还得要经过造型的训练。
毛笔基础较差,若有一定的绘画能力,也可以适当弥补笔墨的不足。学习写意画要具备两个基础:一个是笔墨基础,一个是造型基础。但是二者不是平行的,象盖房子一样,造型是根基,笔墨是建材,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训练使用毛笔的能力,最好采用“实战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写写字,但大量的时间还得用来画画,便于直接提高毛笔的造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通过临摹吸取他人长处
通过临摹直接吸取别人经验,是学习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入门的一种手段。
临摹大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对照临本如实地临写,与原作相似,有助于全面体会、学习别人作画的过程和风格。
第二种是局部临事,临写最精彩的那一部分,其余省略。
第三种是意临,参展临本,取其大意,体会大效果,不计一笔一画的得失。
第四种是背临,先对临本作认真地强记,在感受尚未淡漠和消失之前,凭借印象和记忆,及时地默写出来,迫使自己牢记别人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这四种方法视需要,有选择地加以练习。
南宋法常《双鸠图》
临摹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处理不当会带来消极的一面,成了临摹画家。所以古人一再提醒学者“善画者能与古人合,复能与古人离”,作到师于古,而不泥于古。
为了避免临本中易出现的毛病,可注意下面三点:
(1)写生为主。写生的时间要多于临摹的时间,多作些素材性和记忆性的速写,以培养个人的写生能力和感情,这样才能逐步做到不依赖临本,而依靠素材,使作品的生活气息增强。
(2)博采众长。在学画时先通一家是可以的,但不要把自己框死。只有博采广取,师长舍短,旁收远绍,搜妙创真,才是临摹的好方法。
(3)尊重传统。对传统的花鸟画要认真学习研究和进行临摹。这里所说的传统,一是接受前人的经验,二是向好老师请教。
南宋法常《柳燕图》
但是,对传统的尊重,不流于迷信,既要钻进去,又要打出来。从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加强和提升自身的功力。
(四)构图是创作的关键
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来说,组织画面带有很大的创作成分,甚至可以说就是创作的初级阶段。
锻炼构图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打乱某一幅作品,重新组合,成为一张新的作品,西画称“变体画”,一张画因构图不同,可产生出许多新的“变体画”来,故称之为“移位法”;另一种办法是几张作品各取其中某一部分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另行组织,形成一张新的作品,故称之为“拼凑法”。
五代徐熙《飞禽山水图》
这两种方法对于初学的人来说既有临摹的成分,也有创作的意味,可作为练习构图的方法,当然,作为正式创作,就不宜提倡。
如何掌握构图的方法与规律,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学了“移位”与“拼凑”就可以解决了的,在位置的经营中,可掌握宾主、气势、虚实、疏密、参差、奇稳六个要点去练习,使路子不致于走偏。
(五)色彩是表现效果的有力手段
古代画家喜作水墨花鸟,他们提出“墨分五色”之说,用今天的语言解释就是分出墨的色阶和层次。客观世界的一切形象,都可以用黑色的浓淡层次表现出来,即使画的是黑白单色画,亦会有色彩感。不失单纯雅洁之美。但色彩画尤能动人,记得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人类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富感情的因素,极易唤起人们的审美直觉,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有力手段,应当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现今化学工业极为发达,颜料品种繁多,为我们作画提供了方便,色彩如何运用得当,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色彩有不同的色相之分。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也就是不同颜色的差别,如红、黄、蓝等,它们的色相不同,容易区别,殊不知小的差别也影响效果,用淡黄抑或中黄,用大红抑或朱红,用群青抑或花青,需经审慎地选择。哪些色彩放在一起好看,哪些搭配在一起不好看,也要推敲一番。色相接近,调和一些,相差较大,易形成对比。
2、色彩有明浊之分。色彩有知觉度的差别,有的艳丽鲜明,如桔黄、桔红等很刺眼,有的沉着浑朴,如深褐、灰青等。同一种颜色,纯洁干净就鲜明上一些,如果掺合别的颜色进去,知觉度便减弱。
3、色彩有浓淡之分。一种颜色,水分少,浓度大,便深重;水分多,浓度小,便轻淡。色浓重,知觉度强;色轻淡,知觉度弱。白粉少,色彩浓,反之则淡。但使用时掺水和调粉透明度的效果并不相同。
4、色彩有冷暖之分。凡是黄、红等色,为暖色系列;凡是青蓝等色,为冷色系列,冷暖两方面起对比作用,同系列色,起调和作用。中国画里的黑色,以及白纸,都属中性色,不冷不暖,可减弱对比作用。
上面这些色彩性能和规律,作画时根据效果需要,酌情配置、调合。
(六)自我检查、自我提高。
业余学画的学生往往似通非通地作画,自己的作品虽然一般还过得去,但不很满意。想提高,却不知毛病出在哪里。又无好老师指点,常年处在盲目状态之中,多年不见进展,慢慢兴趣便淡薄下来。问题在哪里呢?
关键所在是个画风的问题。李可染先生说:“我在齐白石那里学画十年的体会,归结一句话一画画千万不要快。”所以李可染先生有很多自制的印章,“白发学童”,就是他经常用的。
从可染先生的体会中我们受到启示,就是要下苦功夫,去磨炼自己。态度端正了,也还要考虑构成造型艺术形式美的许多其他因素,诸如:1、物象结构、特征是否正确;2、构图是否符合变化均衡原则;3、主次关系是否分明;4、物象之间的组合是否统一中有变化;5、墨的浓淡干湿控制得如何,是否有黑白灰各种层次;6、色彩的调配是否舒适,等等。
古语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反复审视,用上述要求去对照,挑毛病,必然有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再画一遍,只要认真对待,第二张会比第一张有进展。然后再针对第二张的问题去改进。
这样三五张或十张八张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严格要求的自学习惯,常年下来,就会有大进步。
(七)发挥缘物寄情的作用
掌握上述写形、色彩、构图等能力,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抒情传神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
作者通过自己所创造的那些艺术形象去向观者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缘物寄情。显然对于一个技巧成熟的画家来说,仅只停留在花形鸟形态的熟练描绘上,和构图的变化摆布上,当然已不满足,所以历来画家都把“意在笔先,画尽意存”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夸张也罢,变形也罢,寓意也罢,各种艺术手段都是试图通过有限的具体形象,把人们引导到无限广阔的艺术境界之中去,“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充分发挥作品启发人们想象的功效。
南宋法常《莲燕图》
所以古人说:“绘画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意”从何来?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对自然的感受,以及作者的文化修养及审美意识、眼光,艺术经验和表现技巧等许多方面的积累。也只有这些积累,面对自然美才能从有感、生情到创意。
《沙汀丛树图》(局部)惠崇
我们讲缘物寄情,就是讲作品要表现一定的意境,使作者的主观意志与客观事物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苏轼在惠崇的花鸟小品上题字“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是用游禽的感知侧面表现春到人间的喜悦情绪;徐渭以墨葡萄表达自己穷愁潦倒、郁结难抒的痛苦心境;徐悲鸿的奔马表达他欲奋起民族精神的愿望;潘天寿的《小龙湫一角》,流露着作者对浙江山水的挚爱之情……可见以花鸟画寄情寓兴、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是我们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应当深耕精研继承下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