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道温习诗词韵律(16)
(六)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韵
宋词的词韵比诗韵更宽松一些。宋代之后,许多研究词学的人也在诗韵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词韵。清代戈载编纂的《词林正韵》中,将词的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共十四部,入声五部。作者说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其实词韵是在诗的平水韵基础上编出来的,并且和诗韵有着紧密的联系,只不过词韵比诗韵更宽松,即个别不同韵部但读音相近的字可以“通押”。
现代人学习填词所用的词韵,主要是依照《词林正韵》。
由于现代字的读音与古代有许多不同,并且已经没有了入声,所以许多人认为现代人填词也可以以现代读音为准,按照阴阳上去四声,以同韵同声(即韵母相同、读声相同)为押韵,或者按照《中华新韵》作标准。当然,这样做由于不能“通押”实际上增大了难度,并且让人读起来觉得没有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关于词的用韵,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
1、有些词调是一韵到底,有的用平韵,有的用仄韵,而规范的律诗和绝句通常只用平韵。
2、有些词调规定在一首词中平仄韵互相转换。如“西江月”词谱规定,上下阕各两平韵,一仄韵,而且规定必须是“同部仄韵”。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的蝉、年是平声,结尾句的片是仄声,但其韵母与蝉、年都是相同的。在词韵中,年、蝉以及下阕的前、边都是第七部、平声,而片和见都属于第七部、仄声,这就是所谓的“同部仄韵”,按现在的读音相比照,就是说虽然平仄不同,但韵母相同。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不同,律诗的对仗对字声的要求是“平仄相对”,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例如: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 江城子)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诉衷情)
另外,律诗的对仗应避免同字相对,而词可以允许相同的字相对。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 (苏轼 水调歌头),其中的“有”字就是同字相对。
第三,在词中用“一字豆”的句子,虽然和后面句子字数不同,但可以撇开“豆”字对仗。
例如: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 兰陵王)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姜夔 扬州慢)
关于词的学习心得,这次就谈到这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