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孔垄—千年水乡胜姑苏
地处湖北省黄梅县南部腹地的孔垄镇,因南宋末年有孔姓人家在此拓荒定居,筑起小垄坝,人称此地为“孔家垄”而得名。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建镇定名为“孔垄”。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
地理中的孔垄
孔垄镇东濒龙感湖、南邻九江市、西邻广济、北连黄梅县濯港镇,距县城24公里。105国道纵贯南北12公里,318国道横穿东西20公里,京九、合九两条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并建孔垄站,水陆交通便捷。全镇辖3个社区、35个行政村,410个村民小组,人口11.57万人。现有版图面积126.5平方公里,地势为北高南低,平均地面海拔高程13.3米左右,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5°51′~115°59′,北纬29°48′~29°55′。有耕地面积10.6万余亩,优质棉生产基地5万亩,养殖水面21300亩。
有东港、西港主河流港道26.6千米,有邢港、七里湖等支河流20余条,有周龙凼、王龙凼等沉积湖16个。境内为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堆积而成,土地肥沃,加之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农业自然生产条件好,勤劳的孔垄人民在此辛勤劳作、生生不息。
历史中的孔垄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垄人以其开明豁达的聪明睿智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人称颂的辉煌和业绩。
这里交通要道、战略重地。自古以来孔垄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在此补充军需,之后明洪武年间在此设“孔垄巡检”署,署址在黄豆场。明万历年间设“孔垄公馆”。明代后,孔垄属重要驿站,马坊口就是古驿站所在地,是连接安徽和江西的南北官道要驿。太平军和清军在此激战28次,血流成河,尸填祭塘。
这里文化活跃、风景优美。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港”的东港孕育了文昌夜读、滩湖映月、东港渔歌、万年台戏、祭塘倒影、芦舟雪雁、马坊春风、丁街笛咏等“东港八景”,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流连忘返。
这里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孔垄属华阳河水系,是长江九派之一的浔水故道,贯穿境内的东、西港东由小池清江口入江,为河水入江口,西由分路镇杨公闸接长江,为长江引水口,中经孔垄严闸连感湖入华阳河。解放前由孔垄邢港连梅济港通太白湖。水系四通八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水运交通优势,在清朝末年孔垄镇成为了江西德化县、湖北省黄梅县、广济县、安徽宿松县、望江县商埠的小商品、物流集散地,商贾云集的繁华盛世,呈现出行人如织、车流如梭,使昔日的孔垄素有“小汉口”之称。现今的黄豆场、筷子街、谷坝头、猪坝头等地址均因当时专属商品贸易而得名。繁华的历史,印证了东港曾是黄梅乃至周边县市重要的黄金水道。
这里物产丰富、特色鲜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孔垄本地的特产和小吃有其明显的地域特点,黄梅戏源远流长,孔垄的民间工艺品挑花、印染兰花布、棉花画、手工黛布扬名四海,孔垄的特色小吃孔垄酱干、包香干、孔垄狗条等。
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孔垄镇是黄梅戏一代宗师邢绣娘的娘家,是人称“汤氏三杰”的一代学术泰斗、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用彤、汤一介的故乡。
发展中的孔垄
黄梅的“老三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变革,孔垄镇作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成为上世纪中叶全县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水产大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当时的黄梅县第一棉纺厂、第一机械厂都建在孔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最繁荣时发展到100余家,有企业职工2万余人。产品涉及棉纺服装、印刷印染、皮革刺绣、化工机械、橡胶塑料、水作食品等30多个系列。
企业产品享誉全国,卢列的粉丝畅销全省、邓渡的棉袜销往上海、塑料凉鞋出口东南亚、红卫滚珠轴承远销香港、孔垄的农业机械遍及广大农村,可见当年的生产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性。孔垄人民也常常以此为骄傲和荣耀。它为黄梅县工业发展和经济提升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被称为“孔老二”。
人间万事出艰辛,历尽天华成此景。开放、进取、友好、不甘落后的孔垄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谋划构筑着他们的美好蓝图,也已敞开胸怀,张开双臂,诚意邀请全社会携手共建属于你我的理想家园!
此文感谢孔垄镇政府提供
编委会
执行主编:唐亚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主 编:魏鲜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总 编:曹锦军(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