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68)|罗霄福地数宜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宜春铜鼓月形湾,深藏山坳的一个小山村,地处湘赣边界,在罗霄山脉中极不起眼。1927年9月8日,一位自称张姓的年轻人,被民团作为嫌疑分子抓住,正押往铜鼓县城。那时候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天下,无数的共产党人还有嫌疑分子被枪毙。
敌不知这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他叫毛泽东。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从衣袋里拿出几块银圆,对团防队员说:“老总,我是一个小生意人,这里有点小意思,给兄弟打点酒喝。”那团防队员见到银圆眼放光,赶紧用眼示意他往山上跑。毛泽东放下银圆,拔腿如风而去。
见人已入树林,团丁大喊:“站住,往哪里跑?”并和其他团丁追了上去。毛泽东见山涧一个拐弯处有一条小水沟,便跳进沟中,用茅草、灌木盖住自己。几个团丁草草搜了一会儿,见没人,便下山向长官交差去了。斯诺后来于延安采访毛泽东,写《西行漫记》时有生动的叙述。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刻,中国革命史出了惊险插曲,毛泽东亦出了口长气。其实当时他肩负重任,正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而且秋收起义就在9月9日举行。1938年出版的《毛泽东自传》中有言:毛泽东见敌人走远了,才从水沟里爬了出来。他没有到过铜鼓,不知道去县城的路,只得慢慢走下山。遇到一个打柴的农民,毛泽东向他问路,那农民说“这就是铜鼓的地界了,叫月形湾”。
这就是毛泽东“脚踏两省地、四元定乾坤”的佳话,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生死逃亡”。脱险后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正式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立即举行秋收起义。
部队从铜鼓出发攻克浏阳白沙、东门后,由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加上一团在平江长寿街失利,右路失去配合,起义遇到挫折。毛泽东果断地率领部队避开敌主力,于9月15日回师铜鼓,等候一团前来会师。
每天在油灯下工作到深夜,在等候一团赶来的三天时间,毛泽东思想驰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在此基本形成。挥毫豪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8年4月28日,朱德与毛泽东带领两支起义部队,在罗霄山脉中部的井冈山会师,从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格局。
宜春自古是福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陈婴奉命来此筑城立治,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唐代韩愈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发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感叹。宜春博物馆藏品丰富,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出土三件国之重器,其中一件就是徐偃王炉盘,造型硕大,精美之极,盘中央有铭文“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指荆、择其古金、自作炉盘”。其意为:徐偃王之孙当时任地方行政长官,选择最好的铜料制作成这件王室用的炉盘。它可用于冬天取暖或煎烤食物。对此盘我情有独钟,自认为是最美的青铜器之一,真是不虚此行!
到宜春不去温汤镇小住几日,会留下遗憾。小镇处处涌温泉,源流四季不绝,不含硫磺气,水质无色无味,口感甜纯,富含硒,偏硅酸,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元素,可与法国著名的埃克斯矿泉相媲美。逛逛古井泉街,攀爬明月山,惬意无限。人如走累了,泡个温泉,元气恢复快,脚底生风,第二天又可登山观景去。
下次有空,一家人同游此福地,岂不美哉!想想后半生,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慢煮生活,岁月深深。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27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