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军 :阅读,让我和儿子共同成长
时间过得可真快!曾经年少的我已是人到中年,儿子也上小学六年级了。这个站在我面前的儒雅少年,仿佛只是一转眼的时间就完成了生命的蜕变。感觉自己尚有许多的不成熟,而少年已经就当前教育的得失问题与我进行了数次辩论。儿子真的长大了!回想儿子的成长,一切来得是那么猝不及防,但一切变化也都是岁月自然的流淌。
记得儿子二、三岁的时候,奶奶买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书籍教儿子认字和背诵,没有奢望儿子能够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奶奶含饴弄孙的一种途径而已。在这种类似游戏的启蒙过程中,儿子认识了许多字,也能够背诵其中许多的章节。以至于后来儿子随奶奶上街,县城最繁华街道两旁店铺的名字都能够脱口而出。这是儿子从书籍中得到的最初的知识和乐趣。
儿子大约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书籍和阅读的兴趣。我们住的附近有一家中百超市,超市的四楼有一个书籍音像区。为了吸引人气,书籍音像区的书籍可供顾客免费翻阅。这个地方被儿子发现后,立即成了儿子的“乐园”。每当周六或周日空闲时间,我们就陪着儿子上“乐园”淘宝,有时买几本书回家看,有时就猫在书籍音像区的某个角落“蹭书看”,有时大人去做别的事情就留儿子一人在那看书,书籍音像区就充当“临时托儿所”的角色,而儿子总是“乐此不疲”。一个周日的下午,在吃晚饭的档口,奶奶到处寻孙子不见,全家人急得乱成了一锅粥。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儿子的爱好,心里一下就有底了。当我赶到中百超市四楼的时候,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坐在地上正津津有味看书的儿子,一场虚惊得以化解。可惜的很,现在的中百超市已经取消了免费看书。那个曾经的“临时托儿所”伴随了儿子多少童年的快乐时光!儿子骄傲地告诉我,他现在“一目十行”的阅读本领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就的。
上小学后,儿子渐渐迷上了漫画图书。有一次我 陪儿子逛书店,儿子看中了一套历史漫画图书。该图书借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人物之口讲述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形式生动活泼,将整个历史时期按朝代分为28册,每册25元。儿子爱不释手,我当即就买下了明朝上下两册,并且和儿子约定,只要在学校里表现好(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或得到三好学生的表彰),我就满足他一个愿望。儿子的愿望大多数是购书,现如今,在我家的书架上陈列着从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一直到元、明、清一整套历史漫画,这些都是儿子积累的“宝贝”。 因为被翻阅了无数次,有的书皮已经破烂不堪了,但仍然被他视若珍宝,经常用“敝帚自珍”来形容这些书在他心中的份量。除了看这些历史漫画图书外,他还用《二十五史》、《明朝那些事》这些比较正式的书籍来作为那些历史漫画的佐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儿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甚至比我还清楚。渐渐的,儿子跟我谈论唐宗、宋祖、朱洪武等历史人物我还可以勉强应付,但有一次,儿子和我大谈王阳明,我当时就目瞪口呆了。为了能够和儿子有共同的话题,我只有暗自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汉语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该类节目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化为人们的心灵认知,又外化为口耳间的美妙流传,深受观众喜爱,儿子也成了该节目的铁杆粉丝。每当节目播出的时间,儿子就拉着我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将自己摆进去,像选手一样思考答题。每当答对一道题,我们就一起欢呼雀跃,每当答错题或不知道答案,我们就一起分析原因和查找正确答案的出处。有感于自身诗词知识的匮乏,我们买了一些诗词书籍,如:《唐诗三百首》、《经典宋词解析》等。在闲暇的时候,我们讨论的话题从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辛弃疾的“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等不一而足。近两年的时间里,儿子的诗词储备得到大量的充实,而我也在儿子的成长中体验到了亲子共读的快乐。
在第三小学第一届“书香少年”的评选中,儿子当选为班级“书香少年”的代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着儿子那张充满阳光、自信和书卷气的脸庞,回想起与儿子相伴十二年的人生历程,我想大声的说:“书籍不仅是使人进步的阶梯,阅读更见证了我和儿子共同成长。
作者:罗学军 县农办工作人员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