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杰::地名文化是一面文化自信的旗帜 ——在《黄梅县地名志》专家评审会上的发言
——在《黄梅县地名志》专家评审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怎样做到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不是离普通公民很遥远,是不是只有文化学者才有资格谈文化自信?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包括文化风俗、文化自尊和文化信仰三个层次。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历史传说、文化习俗。对这种习惯、习俗的坚持,渴望得到不同族群的尊重和理解,就形成了文化自尊。文化自尊,不是一个族群的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性,对于它的优点予以发扬光大,对于不足和缺陷予以修正。文化自尊成为一种坚固的力量之后,经过不断地传承,成为族群里每一个个体的文化信仰。当人人树立了文化信仰,便成就了文化自信。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守住乡土文化之根脉》,其中说道:“我的家乡黄梅,是一个与禅宗、黄梅戏、挑花艺术等文化紧密相连的地方。盛唐时期,它是中国的思想中心,是王维等大诗人的精神向往之地,‘黄梅’成为唐诗里一个耀眼璀璨的明珠,为千万人吟咏。此后一千三百年黄梅佛教史,也是历代黄梅人不断修炼的历史,深深影响了黄梅人的思想和性格。晚近数百年,勤劳、朴素、聪慧、灵巧的黄梅人,又创造了黄梅戏、黄梅挑花两种人民的艺术。这两种艺术,深深影响了黄梅人的情趣和审美。……黄梅,是一个有着巨大文化含量的词语。”古代黄梅人民,创造了伟大、灿烂、光辉的黄梅文化,让黄梅这个词语熠熠生辉,让当代每一个黄梅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从心底涌现出继续奋斗、继续革新、继续创造的精神力量。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
做好乡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宣传工作,是重建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民国思想家梅光迪曾说:“每念乡贤,不觉神驰。予常谓爱人类必先爱国,爱国必先爱乡,爱乡必先爱家,爱家必先爱身。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而后一事乃有所着手。”古代知识分子总在名字前加上籍贯,如漫画家丰子恺,刻章叫“石门丰氏”,石门不过他出生的小镇。熊十力给废名的父亲冯楚池作墓志铭,写作《黄梅冯府君墓志》,落款作“黄冈熊十力”。黄梅籍嘉庆举人蒋镛,曾在台湾担任澎湖通判多年,去任后台湾人祀于文石书院,直至民国年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其为“蒋黄梅”。禅宗五祖弘忍是黄梅人,当时人以“黄梅”称之,王维作《黄梅出山图》,即五祖与六祖影像。清代文学家喻文鏊,热爱乡土,吟咏黄梅山水,在乾嘉诗坛大放异彩,汉阳叶云素为画《黄梅出山图》,亦称其为“黄梅”。一个人应以自己的家乡为荣,如他做了好事,外地人对他的家乡也会肃然起敬,甚至以家乡为之敬称。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魅力。
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文化自知。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不了解乡土文化,容易陷入文化自卑、崇洋媚外或者盲目自大的境地,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文化断层,陷入麻木而不自知。
以黄梅的地名文化为例,我就曾生发出许多感慨。唐代邑人李玭是一代文宗,历代黄梅人追慕不已。喻文鏊曾凭吊李玭故宅,作诗《访麻林洼李玭宅遗址》:“昌黎不出谁返醇,我模其文重其人……庐山碑字绾龙蛇,至今人吊麻林洼。”今天却无从探寻。喻文鏊逝世亦仅两百年,墓地在考田山太平庄,民国年间他的子孙肯定年年祭扫,但今天的喻氏子孙却不知太平庄所在。
韩愈在《曹成王碑》说:“舰步二万人,以与贼遌,嘬锋蔡山,踣之,剜蕲之黄梅,大鞣长平。”这是讲唐代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僭越称帝,屯兵蔡山,后被曹王李皋击败的一段史实,史称“蔡山之战”。蔡山之战是平叛李希烈的转折点,不久李希烈兵败被杀。蔡山之战是关系到大唐王朝政治安全的一大军事行动,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重大战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韩愈说的“大鞣长平”的“长平”所指何处并不清楚。喻文鏊在《考田诗话》中说:“《舆地碑目》:‘《曹成王出师碑》,戴叔伦撰,在黄梅众造寺中,不著书人名氏。’《宝刻丛编》:‘《江西节度出师记碑》,戴叔伦撰、邓宴书,建中四年三月十四日立。’皋时迁御史大夫,授节江西,而奉遣为先锋,收黄梅、次长平、拔蔡山,遂下蕲州,……长平,地名不详何处,俟再考。”为了纪念蔡山之战的丰功伟绩,唐王朝在黄梅众造寺树立了《曹成王出师碑》,由著名诗人戴叔伦撰写。韩愈和戴叔伦的曹成王碑文,为历代黄梅人传诵,也引起了黄梅文人考证“长平”的兴趣。喻文鏊没有来得及考证出来,比他稍晚的黄梅道光举人余锡椿专门写成了一篇《记长平》的文章,指出长平即黄梅元角镇长平村。后来余锡椿又撰写了《黄梅兵事考》一书,体现了黄梅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然而,过了一百多年,我们现在很难指出大河镇(元角镇为今大河镇一部分)哪里是长平村(我猜测大概是大河镇义丰村一带)。原本古人千辛万苦考证清楚的历史,因为地名变更,又蒙上了重重迷雾。
我所举的几个例子,无非是说明地名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地名文化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挖掘和考察,作为文化基因保存和传承下去,我们将哪里有历史,没有历史,何谈文化自信的重建?
黄梅县政府重修《黄梅县地名志》既是编修地方志工作的需要,更是响应国家重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全书体例严格,内容详实,可圈可点,是一部黄梅地名的大百科全书,具体编校意见已在送审稿中圈出,以下是我的几点个人想法,谨供参考:
一、黄梅地名大事记及体例问题。黄梅大事记应该体现历史大事件、重要名人出生于某地、重要官员到任。如新发现的《唐故隋黄梅县尉韩政墓志铭》《唐立山郡司马权知军州事清河崔公墓志铭并序》等,让我知道黄梅建县不久,县尉为韩政。著名诗人崔融玄孙崔师蒙初入仕曾担任黄梅县尉,元代以前,史料匮乏,只言片语,均弥足珍贵,理当收入。另,体例上建议孔垄、小池放入下卷,柳林、杉木、苦竹等放入上卷,整体实现上卷上乡,下卷下乡。艺文部门不宜单独成篇,宜作附录。另应制订《黄梅古今地名对照表》《消失地名名录》《地名索引》等附件。
二、材料来自家谱的宜慎重。家谱是私修,县志是官修。私修难免夸大其词,且无根据,多系传说。如第一页,讲秦末於安避战乱落籍黄梅,始有於家楼村落。431页许月塘村,说许姓祖先于东汉时期避战乱迁入黄梅,故得名。我对此深表怀疑。黄梅最古之姓梅姓,周代初年迁入,但今天的梅姓最早也是宋末迁入的,虽然宋代梅姓也是周代梅姓后裔,但两者中间隔了两千年,所以不敢说自己三千年不挪窝。黄梅於姓、许姓历经两千年不挪窝,可能性也不大。从整个国家来看,现在很少有中古以前迁入某地,两千年不挪地方的。一般以唐朝为最古。近古一千年,相对稳定,是可信的。现今黄梅人,70%也是近古元明清两朝迁入的。官修志书在采纳家谱传说时,宜慎重,可加据说云云。有些加据说也不妥当,如村名介绍经常提及村里某某中进士、中举人,如冯举人墩、陈旗屋、什么旗杆一类,一定要核查历代科举表,如无此人,只能作当地误传、戏称。
三、黄梅地名志应采纳黄梅姓氏志、黄梅名人录等名人信息。自古有所谓“人杰地灵”,弘扬地名文化,也是弘扬人杰。人杰与地灵密不可分。黄梅姓氏志已出版,但好多未指出名人为某村人,大多数只到乡镇为止。黄梅地名志已经深入到村、墩,乃至户,此时应该与姓氏志打通,以少量篇幅适当体现地方名人,哪怕点到为止。比如剧作家刘任涛为王埠乡刘畈村人,杂文家、散文家张雨生为小池镇唐司月村人,民国金融学家梅远谋为新开镇细扁担埒村人,台湾乡土文学作家王默人为新开镇陆咀村人。不清楚名人为哪村的,可在乡镇概说里体现。
四、农民起义慎提。黄梅是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多弘扬民国时期的革命烈士是有必要的,也值得专修革命烈士名录。但对于古代的农民起义应慎提,更不宜做出评价。作为笼统的农民起义,历史早已做出评价,一方面破坏了生产,一方面推动了历史发展,整体以正面评价为主。但即便如此,国家层面现在也很少正面突出太平天国,至于义和团是全面否定。这说明对农民起义的评价非常复杂。具体到黄梅本地的农民起义,如梅堂起义、胡腾起义、於天宝起义等,多是后人附会命名农民起义,其实到底有没有达到起义的规模,有没有夺取县城,进一步向外发展,还只是一次突发性农民暴动,现今都没有太多依据,不宜过多渲染。可点到为止,作为历史传说,模糊处理。以於天宝起义为例,这是我县反复弘扬的一次清末农民大起义,估计主要是为论证黄梅有革命传统,朝代之末必有起义。但这个起义有以下几个疑点或矛盾之处:1、於天宝的宝,八五版写作保护的保,地名志及其他一些志书作宝贝的宝,志书之间不统一。2、於天宝是清末之人,他是哪村人,家谱有无记载?似乎没有谁拿出更多材料佐证。3、关于於天宝起义,都说是黄梅县令覃瀚元镇压,这是子虚乌有、灾梨祸枣。覃翰元三任黄梅知县,是一代名宦,光绪丙子县志就是他主修的,但他本人在光绪二年县志付印之前已离任,回广西后数年就逝世了,不可能参与镇压光绪年间的於天宝起义。4、对于於天宝起义,起义爆发前后出生的喻血轮有过回忆,时间不是志书认为的光绪十九年,而是光绪十年。喻血轮童年肯定听说於天宝起义的故事,他离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更近,可信度更高。至于喻血轮个人对於天宝起义的评价,当然是否定的,称为一场闹剧,可参阅《绮情楼杂记》。个人认为,类似王仙芝起义这种历史大事件,我们可以多多宣传。但对于地方上的不太成功、不太典型的暴动,点到为止即可,不必过多宣传,可能反倒起了负作用。
重建文化自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人人参与进来,需要脚踏实地做好一点一滴的工作。地名文化是一面文化自信的旗帜,为乡土重建助力,修地名志是千秋大工程。预祝黄梅县地名志早日出版!
2019年7月12日
作者:眉睫,原名梅杰,湖北黄梅人。著有《朗山笔记》《关于废名》《现代文学史料探微》《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废名先生》、《童书识小录》、《而立小集》、《梅光迪年谱》,编有《许君远文存》《梅光迪文存》《绮情楼杂记》《文学演讲集》《蕙芳日记·芸兰日记》《醒睡录》等。2004年开始在《中国图书评论》《书屋》《新文学史料》《博览群书》《鲁迅研究月刊》《粤海风》《出版人》《出版广角》《全国新书目》《文艺报》《上海新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香港文汇报》《新京报》《藏书报》《崇文》《开卷》《诗评人》《书脉》《学位》《闲话》《译林书评》《青春潮》《中国联合商报》等发表数百篇学术书评、文史随笔。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