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记忆】 吴福茂南货店(四)善待员工 扩大销售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存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随着业务日益的发展,店务人员也日益增加,最多时店员(包括作坊师傅)达三十余人,分管账、出水(采购)、营业、加工、学徒、炊事等,这样庞大的员工队伍,在当时相对于其他商店来说是无人能及的。吴福茂深知:“生意兴隆,全靠同仁”。因此无论是对待朝奉先生(高级店员),还是对待工人、学徒,在工资待遇上和生活待遇上,都比别的商店略优、最高的月薪银元五十块,一般的四十块,最少的也有二十五至三十块。年终结账时,如有超支也不转往下一年,予以豁免。每到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叫每个店员、工人,各人自己开列货单,采办属南货范围的年货,每人起码在十多元至二十元,照单发货,无偿奉送(相当于年终福利),就是个别人单子开的过分了一点也不卡,让店员们回家过个愉快的新年。另外,还根据不同对象,给以压岁钱,分别为十元至几十元,个别最高的达一百块银元。

在日常生活上,除工资外,供给膳食,每天保持了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一壶家园茶,中级香烟敞开供给,只吸不积,另有糖袋、小糖泡、地灰等小作钱每人每月约十元。由于各方面待遇比别的商店略优,大大的刺激了店员工人的积极性。但有得必有失,吴福茂的劳动强度也是相当大,每天工作在十六个小时,从天光(五点多钟)开门,到二更天(约晚上十点钟)关门,营业人员忙得汗流浃背,没有喘息余地,连吃饭都得换班。关门后还有部分店员需要准备第二天急销商品,如包装糕饼,称包食盐,特别是称盐包盐,体力劳动非常笨重,每包食盐净重两百斤,两人抬是很吃力的,后来物色到一个大力的王师傅,专门盘盐,别人两人抬一包,他一个人夹一包,再抖散称成五斤重一包,包到深更半夜。尽管这样,整个吴福茂的员工,不管是朝奉先生还是工人、学徒,没有一个人愿离开吴福茂。

外国煤油,在孔垄已有刘茂盛兴、胡传禄两家经销,一为“亚细亚”,一为“美孚”,吴福茂所经销的是“德士古”洋行的煤油。当时“德士古”煤油在市场上还不吃香,而且经销的时间又比别人迟,咋看起来,似乎逊色,但他采取放秤低价出售,加之之前建立起来的商誉,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路,使用户逐步趋向吴福茂。并有一些小商原来批进“亚细亚”和“美孚”煤油的,转向批进“德士古”煤油,后来几乎成了垄断,所谓“钱向利边行。”“同行是冤家。“这样就遭到全镇经营煤油的商家起来反对。与其竞争,共有三十余家组织起来把煤油搬到吴福茂对面的柳祥和南货店,杀价放秤,与其争夺市场。嗣因刘茂兴老板看到了一些厉害相关,出面调解。对三十余家商店做工作,说明吴福茂是直接经销的商店,有赚无蚀,你们竞争是有输无赢,最后必然要贴血本,才不了了之。最终,吴福茂也就成了竞争的胜利者,又大赚了一笔。因此,当时相熟的朋友在见面时总会戏谑的说他发了一笔“洋财”。

为了适应市场销售,减少库存积压,加速资金周转,调解市场价格多变,吴福茂在进货问题上,是天天进货,天天运输,把长江、内河作为仓库。每天运输船只十余条,木耳、黄花、海带几十件,食盐、白糖、红糖几百包,进货地点有申、汉、浔。以九江为主,一般情况下,第一天下货,第二天汇款,如此循环,络绎不绝。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黄梅记忆】《吴福茂南货店》之(一)苦心经营 艰难发家

【黄梅记忆】 吴福茂南货店之(二)掌握信息 吃准市场

【黄梅记忆】吴福茂南货店(三)薄利多销 保证质量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