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 大顺斋烧饼、小楼烧鲶鱼、万通腐乳,通州这三宝的魅力,您领略过吗?
半截胡同有三宝
提起通州城,老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十八个半截胡同”,它是在一条路的两侧,分别有十八个胡同。它们最早建于元代,早先的居民,少不了坐大运河的船来的。中间的路东西走向,长500多米,到东头向北拐弯,就到了新华东街,离大运河边不远了。
这十八个胡同被从中间分开,原因很简单,这是回民聚居区,清真寺在西边,都走中间去做礼拜,方便不是?
胡同西口有三宝之一的大顺斋糕点厂。大顺斋创建于明崇祯十年,也就是1637年。
史书记载,南京上元县,有个叫刘刚的回族兄弟,也许是家乡日子不好过,就想当北漂儿,于是搭上了运粮的漕船,一路北上,到了通州回民聚居的地方安了家。这可是大运河开通,南北交流的案例。
刘刚开始是挑着担子卖自己做的火烧,生意好了,就租了几间门脸整个小店。因为他的小名叫大顺,店名就叫大顺吧。因为火烧做得讲究,生意兴隆,书法家吴春鸿就给题写了“大顺斋南果铺”的字号。
大顺斋火烧誉满京城,有首歌这么唱的:“香,实在的香,香满口,香满屋,香你个跟头站不住脚;酥,实在的酥,酥软软,不用嚼,酥得你骨头都要化了;甜,实在的甜,甜透了心,甜醉了人,甜得你今天忘了明朝”。
歌词未免夸张,但也唱出了特点,那就是香、酥、甜。说起大顺斋火烧的模样,不起眼,深棕色、棋子似的,但这火烧您不可貌相。
先说用料,面、油、糖、香料,这是最基本的,而大顺斋的用料确有独到之处。面是本地新麦子磨的;香油、麻酱的原料都是上等的白芝麻;糖是台湾产的惠盆或广西梧州的篓赤;桂花是江南的张长丰。也有说一百斤的成品火烧,面只有五斤,这听着有点玄了。
再说做工,面分死面、发面,和好后,按两层死面一层发面叠起,擀薄,涂抹麻酱、红糖、香油、桂花,卷好抻长,一斤出12个剂,团剂、成型,上炉。饼铛chēng内先文火“抢脸儿”一两分钟,然后上盘入炉,烘烤15分钟,这才算大功告成。
大顺斋的火烧容易保存,炎热季节,密封起来,可以存放一两个月不霉、不干、不走味。因为便于携带,很受运河上长途跋涉的人欢迎。
更有说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时还特意要吃大顺斋的火烧,临走还往印度带,尼总是怎么知道大顺斋的,我们没有考证,咱就姑妄听之吧。至于今天的火烧是否还有当年的水准,那得尝尝才知道。
大顺斋西边,是另一宝——小楼烧鲶鱼,小楼饭馆是百年的招牌,1900年创建。
也许有人会说,那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老板不可能有心思开饭馆。但您要知道,通州有名的潞河中学的前身,是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潞河书院,1901年更名为协和书院,1912年又改为华北协和大学。想到这些背景,那时的通州,开饭馆还是正常的。
老板也是回族,叫李振荣。饭馆原本叫义和轩,因为旁边有个大个儿的楼衬着,就顺口叫小楼了。
靠近运河,有鱼啊,鲶鱼土腥味大,那不要紧,把鱼去头尾留中段,切成块儿,绿豆淀粉一裹,香油红烧,三炖三烤,急火文火反复过油,那油是用胡椒焙bèi过的,能去土腥味儿,最后,倒入辅料勾芡出锅。
端上桌,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味道鲜香,这一通操作的鲶鱼,想不出名都不行。小楼饭馆现在变成了三层楼的小楼饭店了。烧鲶鱼当然有,味道如何您也得自己尝。
通州的第三宝是万通腐乳,它由回族人马兆丰创建于民国七年,也就是1918年,至今也一百多年了。
最早的原料豆腐,来自浙江绍兴,中转杭州走运河到通州,路上要走一个多月。到了通州,先要榨干水分,加入红曲、黄酒、糯米酒,再根据北京人的口味加入调料,封坛暴晒,等佐料滋味都浸入了坯料,这才制作完成,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通州街上不容易见到,因为1956 年公私合营,搬到漷huǒ县了。有位老北京,不辞辛苦,找到厂子那儿。见着万通腐乳呈粉红色,偏软,鲜甜可口,香味里带着酒香,显得醇厚,还是传统的味道,可见老工艺还有生命力。
老北京小时候见街上推车卖的腐乳,都是通州那边来的,没牌子不要紧,好吃啊。就说这老牌子万通腐乳吧,如今叫“北京腐乳”,名头大,但没了老字号的招牌,差点事。
马兆丰靠着酱菜园赚了钱,他乐于当个慈善家,现在半截胡同的民族小学原来叫穆光小学,校舍就是马先生1939年捐的个人房产。
除了这名声大的三宝,通州还有一绝——煎饼卷咯炸合,吃法还有一二三四五之说,就是:一张煎饼,两筷子黄酱,三块肘子肉,四根香葱,五个绿豆面的咯炸合,有人戏称“金屋藏娇”。
别说是外地人,就是如今的北京人,这通州三宝的魅力,您都领略过吗?
通州有个大镇,名叫张家湾,这张家指的是谁?背后又有着多少故事呢?咱们下期聊!
00:50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推出60集 “千里舟行下江南” 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延安、张丽、李哲勇
编辑制作:程涵
播讲:郭炜
音频包装制作: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制作: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郝冬梅
素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