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我跟李敖不熟
李敖离世半个小时,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写李敖。
我说:惭愧,对他不熟。
朋友回:作为一个自媒体人,你写了那么多名人,又有哪一个熟的?
这一个回话,让我的尾椎骨发冷。
1
二十年前,媒体圈的一个师兄对我讲:现在不流行知识分子,现在吃香喝辣的是知道分子。
十年前,那个老了十岁的师兄又对我讲:我们进入马赛克时代,大家对一件事物的了解认识都是通过一块一块马赛克拼凑起来的。
十年后的2018年,那个增寿也增肥肉的师兄没再给我总结了。不过我已经学会自我开发。
我对一个混迹自媒体圈的师弟讲:微信端的浅层阅读,让我们又回到了知道分子时代。
转了一圈,过去的又回来。
2
我知道李敖,知道他跟胡因梦的情史。我也知道纪梵希,也知道他跟赫本的渊源。我也还知道霍金,也还知道他写了《时间简史》。但你不能因为知道一个人的名字,知道他跟一个姑娘的情史,以及他写的一部书,就搞得自己对他很熟悉很了解,他的离去对自己是个重大损失,不纪念一下心里过意不去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大部分的纪念,就类似于发了个自拍。
3
再说说纪念方式。如果真是打心底里感到痛心惋惜,那就上点心,拿出点诚意来。很多的纪念就是为了赶时间,生怕被别人抢了先。抢先有多重要?今天李敖离世后,就有朋友发圈讲:早就有人把胡因梦,把金庸等人的纪念文章写好了,就等着时间到来。
霍金的时间结束的那一天,也不知道哪个自作聪明者发现了那一天正好是爱因斯坦诞辰(这个人一定善于背诵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善于背诵马克思的诞辰与忌日),一半的人都在发这个梗,说是爱因斯坦把他接了去。3月14日还是π日,他为啥就不能是去另一个地方跟朋友或者跟一个姑娘吃派,非得要去见另一个老头?
想象力跟干旱天的麦穗一样干瘪。
平日里来往熟悉的都是普通人,仅有的一小簇有点研究的名人大V,要不就是早早挂掉了,要不就是还活得兵强马壮,没热度可蹭。昨日还跟狐朋狗友发牢骚说:最近离开的这一批名人不行,都不熟啊!
狗友讲:又不是写毕业论文,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你以为读的人会一行一行研究你写出了多少离世人的思想?大家都是浏览式阅读,也就图个知道。
虽然我也增了年岁也增了肥肉,但骨子里还是比较老派,喜欢冷兵器,喜欢温火熬汤,喜欢马车的慢和静水流深。
如果要纪念李敖,我会先从读他的3000万字的著作开始。
作者:九爷,出过海,定居过西藏;当过码头工人,做过报社记者。